1.放下什么?
盡心盡力地做
但是成事在因緣
經過努力以後
不管是得是失,不論好壞成敗
心中都已經不再計較,也沒有任何負擔
這才叫做“放下”
聖嚴法師《大法鼓》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後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後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么要那樣做?”
“什么?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禪宗公案
關鍵在於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選擇哪些是要放下的,哪些是要堅守的。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對於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裏耗費;對於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裏掙紮;對於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錢、名位、人情裏打滾;甚至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惡、得失裏面不得安寧。
——星雲法師《星雲禪語》
釋梵四王諸神問曰。何為不安長太息乎。梵志答曰。吾命欲盡餘有七日。且有惡對來亂吾善心。緣是之故恐歸惡趣。是以反側不能自勝。時彼香山有諸善神。數詣佛所咨受經典。謂於梵志。佛興於世仁不知乎。梵志答曰。身沉俗人安能知之。其神複謂。佛為一切三界之救。度諸未度脫未脫安未安。皆濟危厄令至永寂無為之道。何不詣佛。可脫憂患。長得恬泊。道德合同。梵志聞之欣然踴躍。如冥睹明。兩手各取梧桐合歡好色華樹。飛到佛所。未到之頃。佛告摩夷。世尊大慈修無極哀。未曾忘舍應當度者。
於是梵志飛到佛所。住虛空中正向歸佛。佛告梵志。謂黑氏曰。放舍放舍。梵志應諾。如世尊教。即舍右手梧桐之樹種佛右面。複謂梵志。放舍放舍。梵志即舍左手所執合歡之樹種佛左面。佛複重告放舍放舍。梵志白曰。適有兩樹。舍佛左右。空手而立。當複何舍。佛告梵志。佛不謂卿舍手中物。佛曰所舍。令舍其前。亦當舍後。複舍中間。使無處所。乃度生死眾患之難。佛於是頌曰:
仁當舍其本亦當舍其末
中間無處所乃度生死原
內無有六入外衰不得前
放置於六情乃成無為疾
黑氏梵志。聞佛所說。心自念言。不見吾我則了心無心者本無應病與藥。鄙心開解。如盲得目聾者得聽。真為普見審一切智。今已值佛。德不可訾。尋即來下。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佛說黑氏梵志經》
【略譯】
有一位叫梵志的婆羅門教的修行人,來到佛陀的座前,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奉獻給佛陀。
佛陀見了,說:“放下。”
來人立刻把兩手的花瓶放下。
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來人不解地問:“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請問佛陀,現在我還應該放下什么?”
佛陀說:“我叫你放下,並不是叫你放下手裏的東西,是要你放下對事物的執著。”
此時,來人才了解佛陀所說的放下的真意。
為什么有煩惱?因為我們的人生有那么多的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