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眼觀生死—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佛眼觀生死—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認識你自己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妙皇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認識你自己

  古刹裏新來了一個小和尚,他去見方丈,誠懇地說:“我初來乍到,先幹些什么呢?請方丈指教。”

  方丈說:“你先認識一下寺裏的眾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方丈,誠懇地說:“寺裏的眾僧我都認識了,現在該幹什么?”

  方丈微微一笑,說:“肯定還有不認識的,再去了解吧!”

  三天後,小和尚滿有把握地說:“寺裏的所有僧人我都認識了。”

  方丈還是微微一笑說:“還有一個人,你不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方丈室,一個人一個人地詢問,一間屋一間屋地尋找。他無論如何想不出還有哪個他不認識但又對他特別重要的人。

  有一天,小和尚在一口水井裏看到自己的倒影,豁然頓悟:這個不認識的人就是他自己啊!

  《佛教故事》

  要變成一個人身很難。佛經裏說的很多了,《入胎經》也好,什么經也好,佛在幾千年前講的,你們可以比較現代的醫學。佛說女性的子宮有很多種情況,子宮長得高不容易成胎;矮了不容易成胎;子宮後曲也不行;子宮太寒也不行;有些太熱也不能成胎;有些有性病,有什么病,也不能成胎。女性即使很健康的,成胎的條件也有幾十條。

  男性的精蟲跟女性的卵子碰在一起,不一定變成胎兒,沒有中陰身加入是不行的。可是,就算有中陰身加入,算不定碰得不好變成子宮外孕,也不能成胎。

  佛說的,三緣和合才成胎,成為這個生命,因緣成熟了變成人。

  ——南懷瑾:《人生的起點和終點》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緇門警訓》

  “人”是什么?即是人的一名所名的那個人究竟是怎樣?依照中國的人字,是象形的,所以首先可雲人是個有形體的。但有形體僅足區別無形體的虛空而已,其餘如動植礦物等都是有形體的,又如何從有形體的物中顯出這所名的人呢?於是從形體上顯然不同的一點,則可曰人是“自然主義的宇宙下那個渺小的兩手動物”(胡適之語)。然此不過在動物中加有兩手的符號罷了,其餘就作用而言,亦可曰人是能用火或用鐵器的動物,或曰人是能有言語文字的動物,此亦皆就其一種作用為符號,便於指別曰人而已。其實有此諸作用未必為人  若鳥亦能言語等  ,離此等作用亦未嘗不為人也。然大致先認人為動物的一類,以為人類所表現出來的常性就在作用活動,那么,諸動物若象馬等皆有活動作用,難道象馬等也可以叫它作人么?想大家要齊聲說是不對罷!於是有謂人是有形物故非虛空,人又是有形體有生機物故非土石,人又是有形體有生機有活動作用的動物故非草木,人又是有能群的政治及理性的道德者故非禽獸。講到能群的政治與理性的道德,可謂能在動物中嶄然顯出人的不共性了。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又曰:“人為萬物靈長”。古來講做一個人要有理性的道德,即現在所講做人要有人格,就是從理性中發揮道德以完成人格的人。這種人格是尊重的,是異於禽獸的。此內具的理性道德發現於人倫的群眾,即為禮法政治等。然後以儒家所說的“仁”。最足表明人之性德,故孟子說:“仁者,人也”。子思說:“人者,仁也”。孔子也說:“克己複禮為仁”。此仁乃指人之性德。亦指為君子或成人的意思,如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樣觀察,古來賢哲很注重有性德人格的人,所以人是應保持仁之理性道德,乃能永久不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德性。不然,不但不能養成為有德性的仁人,而人與人就不免發生種種沖突種種殘害不仁的事來。放眼一觀,現世界人類的悲慘現象,即由未有完成人格的人無理性之舉,所以不能盡行人道。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集》

  文明的發達和科技的進步,使人類能夠在宏觀上認識其他星球,乃至遨遊於太空之中;能夠在微觀上直探物質本原,發現物質的基本組織結構。遺憾的是,這所有的一切卻不能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自己。

  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念,不能在煩惱生起的當下觀照它、克服它。如果我們想從痛苦中得到解脫,首先就得認識自己。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祖師告訴我們,直下承擔就是認識自己。在我們的生命中,身體不是自己的,只是四大的假合;思維不是自己的,只是概念的延續。除了物質的身體和精神的思維,“我”是什么呢?

  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方才發現: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不能證得。這就是說,在我們的內心,除了妄想執著,還有清淨的如來智慧德相,而這正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所謂直下承擔,就是要認識到自己本來具足的佛性。

  大珠慧海禪師參拜馬祖。祖問:“來這裏幹什么?”慧海禪師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么佛法,自家寶藏拋棄不顧,到處亂跑做什么?”慧海禪師問:“哪個是我的寶藏呢?”祖曰:“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為什么還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禪師在馬祖的開示之下,當下認識到自己。後來有人問慧海禪師:“如何是佛?”他回答說:“清淡對面,非佛而誰。”又如靈訓禪師參歸宗,靈訓問:“如何是佛?”歸宗禪師說: “我告訴你,恐怕不相信。”靈訓說:“大和尚的開示,我豈敢不信?”歸宗禪師說:“你就是。”如何是佛?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我們的佛性。

  佛性雖然不是我們見聞覺知的妄識,但也沒離開見聞覺知。雲門禪師說:“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我們認識自己,要從能見能聞的作用中直下承擔,但不可住著於見聞之相。

  不落於思維是認識自己。思維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續,是前塵影事的重現。一旦落於思維分別,住著於是非得失的糾纏中,我們就會迷失自己的本性。臨濟禪師上堂開示道:“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證者看看。”時有僧相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禪床一把抓住他說:“道,道!”這位僧人想了一下,師便放開手說:“無位真人是什么幹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的公案。六祖從五祖處得了衣缽後南行而去,惠明從後面追上,六祖將衣缽放在石上,惠明拿不動,於是說:“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六祖說:“汝既為法來,可放下萬緣,不要有任何念頭。”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認識到自己。這兩則公案都是告訴我們,只有離開通常的思維分別,才能認識自己。

  明心見性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要從心性中去認識,心指我們現前的心念,這個心念是虛妄不實、生滅變化的。但透過生滅變化的表面,還有不生不滅的心體。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明了心的虛妄性,不被它的變化所迷惑,從中進一步見到自己的清淨心性和真正生命。

  六祖在五祖門下悟道時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六祖已經悟到本性,繼續為他開示說:不識本心,學佛法是沒有什么利益的,如果認識到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會成為大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無始以來,眾生都是因為不認識自己,於是認賊為子,隨著妄想分別,沉溺於六道之中。倘若我們認識自己的本地風光,就能息滅煩惱妄想,不被外境的遷流變化所牽引。從而開發出生命中的智慧潛能,在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運,並進一步完善人格,如是方能得大自在。

  ——濟群法師:《生命的痛苦及解脫》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 第2頁:前言
第3頁:悟思 第4頁:生命的奧秘
第5頁:生命是什么 第6頁:生命從何來
第7頁:認識你自己 第8頁:生命之維系
第9頁:易逝的生命 第10頁:悟思
第11頁:必然的歸宿 第12頁:佛教生死觀
第13頁:生死的痛苦 第14頁:生死之抉擇
第15頁:生死幾層次 第16頁:坦然對生死
第17頁:悟思 第18頁:一切行無常
第19頁:無常的人生 第20頁:無常是正常
第21頁:無常不可怕 第22頁:加減的人生
第23頁:無常的價值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