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是人生至難忍受的痛苦經歷。所謂“飽漢不知餓漢飢”,一個“飽食終日”的人,當然不知道掙扎在飢餓邊緣的人之苦。我們看歷代以來,每逢災荒飢年,廣大災區的民眾,因為沒有食物果腹,只得吃草皮、樹根、觀音土等,真是名副其實的“飢不擇食”。甚至有的人還“易子而食”,其慘狀可想而知。
世間上,黃金最貴,但遭遇飢荒時,即使十根金條,也不一定能換得一個麵包。所以一有戰爭,主帥都需準備好充足的糧草;軍糧不夠,最後不是戰敗,就是投降。
中國許多偏遠山區,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人民終年生活在“半飢餓”的狀態下,這種事例多不勝舉。所謂“民以食為天”,生命就是要靠食物來維持。雖然有些文人為了表示自己人格清高,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但長期三餐不繼時,仍不免賦詩感嘆“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鳥遷”。
在佛教裡,禪者有說“禪悅為食”,儒家也有以“詩書禮樂”為食,但那畢竟是少數人,或者也只是一時“望梅止渴”罷了。佛教的出家人,所謂“上乞諸佛之法,以養慧命;下乞眾生之食,以滋色身”。人的色身肉體,還是要靠飲食來滋養的;如果長期吃不飽,飢餓過度,不但營養不良,還會導致人百病叢生。
回想我罹患糖尿病近半個世紀,有一次和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主任談起,我問他:“為什麼會有糖尿病?”他說:“現在還找不出原因!我也曾問過西方一些糖尿病專家,他們也說現在還沒研究出真正的病因!”
有一天,我想到自己這一生,既不好吃,家族中也沒有糖尿病的遺傳史,為什麼會年紀輕輕就患有糖尿病?這時心中忽然生起一個念頭,我想大概是與“飢餓”過度,導致胰臟受損,因而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有關吧!
人體的胰臟,主要負責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是促使細胞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的重要激素。當我們吃飽飯後,血液中的血糖會隨著升高,這時胰島素就會被釋放到血液中,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供給細胞利用而降低血糖;當胰島素不足時,就會導致糖尿病。
當然,糖尿病或許不純然是由於飢餓所造成,甚至基因遺傳也只是原因之一而已。對於我為什麼會罹患糖尿病,雖然讓我百思不解,但我一向“與病為友”,糖尿病伴隨我大半生,並沒有給我造成嚴重的威脅。尤其初患糖尿病時,走路舉步維艱,拿東西手軟無力,但由於我不太介意,慢慢地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不便了。
不過,在我最初罹病時,雖然也有一般常見的“吃多、喝多、尿多”等糖尿病特有的“三多”現象,後來這些症狀很快消失,所以也不太去關注自己的身體。一直到四五十年後,由於糖尿病並發眼底鈣化,導致視神經受損,以及心肌梗死、腎臟積水而出現浮腫等現象,我才慢慢思索著:糖尿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由於幾次與醫界的朋友談起,我認為糖尿病是與飢餓有關,他們都不予採信,因此我就想把自己這一生,幾次處在飢餓狀態中的回憶,記錄下來,或許有助於未來對這項病症的研究。
一
說起“飢餓”的回憶,還是得從幼年敘述起。
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商之家,父親最初務農,但不慣於耕種,所以莊稼收成變賣後,他把微薄所得拿來開店經商。先後開過香鋪、醬園、成衣店,但短期經營後,最後都是賠本,失敗以終,因此家計愈加絀乏,日食三餐也就更加困難了。我們兄姐四人,用現代話來說,可以說都是在半飢餓的狀態中度過了童年。所幸我們並沒有因為飢餓而淪為乞丐、小偷,或是流落在外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