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外婆為了愛護家族,誓守家園,差點葬身火窟。外婆逃出家鄉找到我們藏身的水車棚,後來,又被拋到大運河。外婆逃過“火劫水難”兩大災禍,似乎冥冥之中有神明的保佑。而我想,這是外婆平時助人為善,才可能有奇蹟的發生。
這些點點滴滴的往事,多年後,我才發覺,外婆在訴說時,平靜無奇,好像在說別人家發生的故事。一個不識字的婦女,卻具有無比的勇敢和智慧。為了家庭,為了親情,走過暗暗的長路。如果不是她的信仰給她依靠,如果不是她對家庭的責任,她怎能當下決斷,要疏散家族,要我們不要“同歸於盡”。現在憶想起來,對外婆除了有深重的敬佩,還有一份感恩不捨的心情。
當時,日本人在我們家鄉見人就殺,後來由地方上的士紳組成的“維持會”,出來跟他們交涉、協調,要他們不要再殺人,答應供給日本人所需,這樣才停止無辜的殺戮。
戰火稍微平息後,眼見住房都燒掉了。母親賣了一塊田,建了一排大約六間的草屋。家裡沒幾個人,外婆就跟我們一起住。
我應該是在那個時候,學會了“不怕”。不怕鬼,怕人;不怕死人,怕活人。我在死人堆裡都能夠跟他們睡覺。我的勇敢、沉穩,除了時代的洗禮,戰爭的磨煉之外,應該還要再加上外婆的“身教”。
經歷這種艱苦的生活再加上外婆的影響,讓我很勤奮。最初是撿鐵釘來賣,還能賣一點錢。後來就撿桃核、杏核,可以賣給藥房做藥。也撿洋片(香煙盒裡的鐵片,可以把香煙撐持住),洋片上都畫了一些歷史故事。現在“金玉滿堂”教材卡片的構想(為弘法布教的圖文教材,有十二套,一千二百張卡。有法語、古德語錄、菜根譚、祈願文等),也是有一點來自這洋片的構想。
那時候兒童的遊戲,就是把桃核、杏核拿來玩,還有像丟手帕、老鷹抓小雞,官兵抓強盜……小孩總會貪玩,有時候遲歸了,心也會慌,會怕被大人責怪。外婆總是站在門口等我,昏暗的天色下,我的外婆像黑夜裡的燈塔,指引著我。
“洗手,吃飯去!”
外婆沒一句呵斥,從未有疾言厲色,只問我吃飽沒有,關心我的衣服穿得夠暖否。
外婆擅長做醃醬菜,因此家裡經年累月都不用去外面買菜。那時候,生活貧瘠到甚至看到油就想喝一口,現在富裕的生活,沒有油水是怎樣的日子,大家是想像不到的。沒有油水,吃什麼都會刮到胃,澀澀的不好吃。
我早晨撿狗屎,傍晚去拾牛糞,狗屎做肥料,牛糞做燃料,賣給人家。那時候能賺錢,我心裡也很高興。賺的錢,外婆要我交給母親,因為母親要供應全家生活所需。我賺了錢,外婆要我給母親,外婆教我要報答父母恩,要我懂得母親的辛苦。
以前我不敢將這件事告訴人,覺得拾牛糞撿狗屎,是一些卑賤的事。現在敢說了,因為,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環保行為,更是教導小孩如何懂得“人間生活不易”,能為家庭分擔負擔、能自立工作,才是有尊嚴的人生。
外婆為人公平公正,人家有什麼事,都來請她評個理。她有這種能量,人家跟她講什麼,她講一下,大家都能歡歡喜喜地回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大舅母很不孝順,常常對我外婆大聲說話、忤逆、無理,鄰居看不下去,和她說:“你的大媳婦非常不孝哦!”外婆很溫和地回答說:“不會啊!她對我很好呀,有時候我去她家裡吃飯,她會請我上座,還幫我夾菜。”此時,我的大舅母正在門外,聽到了外婆的話深受感動,後來脾氣改了很多。因此,我在佛光山大悲殿外刻《普門品》的壁畫:“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若人持刀槍來了,慈悲對他,刀槍就沒有了,說的就是我外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