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合掌人生 星雲法師

合掌人生 星雲法師

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8)

[日期:2011-02-2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立志要把和尚做好,要做一個真正“弘法利生”的出家人,因此早在五十年前,天龍寺要請我擔任住持,由於當時慈航法師告訴我,希望我先去住上半年,之後才正式晉山當住持。我當即回絕,因為我不想當個小媳婦。

乃至初到台灣時,至少有三十所大小寺院,先後都想請我前去負責領導。但是在佛光山開山之前,我立志不擔任住持。建設佛光山以後,我規定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不能隨便接受別人的寺院。由於我“不貪心”,因此佛光山至今在世界的二百餘所寺院道場,從來沒有產權糾紛的問題發生,自然也就不會橫生枝節而造成無謂的困擾。

另外,長期以來在台灣地區乃至海外,也有不少單位、團體,先後邀請我前往從事文教工作,只是我一心就想為“中國佛教會”工作,偏偏沒有這個機會。不過雖然“事與願違”,但是人生有很多的關鍵時刻,我認為重要的是“非義不取”、“非禮不受”、“非正不要”。

人的一生,思想上的、利益上的、人情上的、時空上的,都有很多的關鍵時刻,有時因緣指導我們,但是性格也會影響我們。有的關鍵時刻,因緣稍有錯失,對未來就是彌補不了的遺憾。

人生的關鍵時刻,不只是事業的轉換,也不只是遭遇的因緣,我想內在的起心動念,對人生、社會,都有重大影響。我一生除了上述幾個重要的關鍵時刻以外,我的思想、觀念、精神、習慣等內在的因素,也都影響了我的人生,成為關鍵時刻,例如:

第一,正確的觀念:我一生的信念,都是秉持“以眾為我、以團體為依歸、以別人的需要為需要”。例如,我從來沒有一個人獨自到某一個地方去,也從未一個人居住在哪個房子裡。幾十年的歲月,我都活在“大眾”中。

我一生中,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群人跟著我,他們都是我的徒弟,但也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甚至信徒,我都把他們當成是老闆、上司、領導,他們都是我的師友,我的助緣,我的眼耳鼻舌身。平時除了到寺廟,或者到各個學術團體講演之外,我不會走訪世俗人家,也不會到百貨公司、市場、商店去採購物品。佛光山的土地、房產、財物,都不在我的名下,甚至銀行里也沒有存款,所有信徒的饋贈,我都分享給大眾。

我堅持“以無為有”、“以眾為我”,因為這樣的觀念,讓我深深體會到“眾”的力量、“無”的無限、無量,但是這種觀念的養成,需要有很好的性格。

回憶二十歲那年,雖然學生生涯“一窮二白”,但出家十年,總有一些衣單、文具。當我離開焦山的時候,連一個手提袋都沒帶走,只有留下一句話,我告訴同寮的同學:“你們喜歡的話,就分別拿去吧!”

我二十三歲時又聚積了一些衣物,當我決意到台灣時,也只是交代說:“所有在家人能用的被單、枕頭,交給我正外出謀生的弟弟。出家人能用的衣單、物品,就交給同學智勇法師。”

我經過了這兩次“喜捨”的實踐以後,自知我有“能捨”的性格。所以後來一直本著香嚴智閒禪師的“處處無踪跡,聲色外威儀”,我自覺“能有能無”、“能多能少”、“能大能小”、“能捨能得” 人有無限的“潛能”,為什麼我不能做一個無所不能的人呢?

第二,忍辱的精神:出家學道,最待養成的,就是“忍辱”的精神。一個人忍飢忍餓、忍貧忍窮、忍苦忍難,都還容易。忍氣忍辱、忍受冤枉、委屈,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1) 第2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2)
第3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3) 第4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4)
第5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5) 第6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6)
第7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7) 第8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8)
第9頁:第一部分 -- 一人生路(9) 第10頁:第一部分 -- 生死邊緣(1)
第11頁:第一部分 -- 生死邊緣(2) 第12頁:第一部分 -- 生死邊緣(3)
第13頁:第一部分 -- 生死邊緣(4) 第14頁:第一部分 -- 生死邊緣(5)
第15頁:第一部分 -- 生死邊緣(6) 第16頁:第一部分 -- 生死邊緣(7)
第17頁:第一部分 -- 生死邊緣(8) 第18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
第19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2) 第20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3)
第21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4) 第22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5)
第23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6) 第24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7)
第25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8) 第26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9)
第27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0) 第28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1)
第29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2) 第30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3)
第31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4) 第32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5)
第33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6) 第34頁:第一部分 -- 關鍵時刻(17)
第35頁:第一部分 --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1) 第36頁:第一部分 --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2)
第37頁:第一部分 --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3) 第38頁:第一部分 --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4)
第39頁:第一部分 --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5) 第40頁:第一部分 -- 母親,大家的老奶奶(6)
第41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1) 第42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2)
第43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3) 第44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4)
第45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5) 第46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6)
第47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7) 第48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8)
第49頁:第二部分 -- 六苦行(9) 第50頁:第二部分 -- 飢餓的歲月(1)
第51頁:第二部分 -- 飢餓的歲月(2) 第52頁:第二部分 -- 飢餓的歲月(3)
第53頁:第二部分 -- 飢餓的歲月(4) 第54頁:第二部分 -- 飢餓的歲月(5)
第55頁:第二部分 -- 飢餓的歲月(6) 第56頁:第二部分 -- 飢餓的歲月(7)
第57頁:第二部分 -- 飢餓的歲月(8) 第58頁:第二部分 -- 弘法(1)
第59頁:第二部分 -- 弘法(2) 第60頁:第二部分 -- 弘法(3)
第61頁:第二部分 -- 弘法(4) 第62頁:第二部分 -- 弘法(5)
第63頁:第二部分 -- 弘法(6) 第64頁:第二部分 -- 弘法(7)
第65頁:第二部分 -- 弘法(8)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