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殘缺的小雞,破殼而出還不到十天,有一次被雨水淋濕了羽毛,我怕小雞受寒,就把它擺在爐灶的入口,想藉爐火幫牠把羽毛烤乾。哪知小雞見了人,受到驚嚇就往爐子裡鑽去。我一見大驚,趕快伸手把它從爐火裡搶救出來。但是它的羽毛已被燒光,一隻腳也燒掉了,甚至嘴巴因此缺了下喙。
被燒成這個樣子,照說小雞應該是必死無疑,但我想出種種方法照顧它。起初餵食很麻煩,因為小雞隻剩上喙,不能啄食,所以三餐我都用杯子盛滿米穀餵牠。如此養了一年多,小雞不但沒有夭折,反而大到可以下蛋,儘管所下的蛋小如鴿蛋,但總是活了下來。這件事讓我感覺自己好像成就了一件大事業一樣,現在回想起來,這也是對生命的愛護。
另外關於勤勞,記得是八九歲的時候,因為家裡貧窮,看到父母為家庭日用艱難而辛苦,於是就有心想要幫忙。但是一個年幼的兒童,能有什麼辦法呢?想到狗在路上屙屎,我每天早晨天濛濛亮就起床,然後到路上撿“狗屎”,把它堆積在一起,幾天后也能賣給人家當肥料,而能賺得幾個銅板。
或者我常也在下午時分,出門撿拾路上的牛糞,然後學習大人的做法,把稻草剪碎,將牛糞及稻草用水和在一起,貼在牆上曬乾後,一塊牛糞幾角錢賣給人當木炭燒,如此也能賺錢。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開始,我的家鄉揚州江都被戰火摧毀,燒得只剩下一片瓦礫,到處都有鐵釘,以及各種器皿損壞後的破銅爛鐵。我把這些撿起來賣,雖然不值錢,但當時小小年紀,也覺得為數可觀。甚至在桃李銀杏出產季節,鄉人吃過桃子、李子、杏子,裡面的核到處亂丟,我也滿街滿巷地撿拾,累積起來也可以賣點小錢。
過去自己一直覺得很難為情,不敢把這些事告訴別人;現在環保意識抬頭,我覺得自己童年所做的,不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也是對環保的實踐,同時也增強自己的信念。不論什麼人,只要對公益有所幫助,我覺得都非常有意義。
十歲以前的童年,我把它稱之為“成長時期”;十歲以後,我就步入了讀書學習的時期了。我在出家前的一兩年中,斷斷續續也讀過幾年“私塾”。所謂“斷斷續續”,原因是我們每天讀書要繳四個銅板,有錢的時候就帶著四個銅板去讀書,如果沒有錢,當天就主動為自己放假。私塾的老師也習慣如此,學生來了,就教他一段四書,不來也不會責怪。
斷斷續續當中,也不知道自己能認得幾個字,直到十二歲那年,我在師父志開上人的座下剃度出家。最初在南京棲霞佛學院讀書,全班約有學生五十人,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大許多,大部分在二十歲以上,只有我還在幼童之齡。同學當中,不要說青年,連少年都沒有,我只有自慚形穢地混雜在那些大人學生之中。他們都曾經聽講過《成唯識論》《因明學》《般若心經》等,而我對這些經論,都如鴨子聽雷,老師的語言,對我而言,只有聲音,完全不知道講的是何義。
所幸在私塾裡認得幾個字,這時總算能夠派上用場,我經常到棲霞佛學院的圖書館,借幾本文學書籍來閱讀。我記得自己所看的第一本小說,就是《精忠岳傳》。對於岳飛的“精忠報國”,以及他的兄弟們“英勇果敢”的表現,都讓我產生非常強烈的尊敬與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