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第一品 發菩提心(3)

[日期:2011-0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佩瑪丘卓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當我們受到嚴重挫折,我們可以向外看,看到他人也有困頓的時刻;當我們感到孤獨、憤怒或沮喪,我們以同樣的心情來了解他人的憂傷。

我們有同樣的反應、同樣的攫取和同樣的抗拒。我們若能激勵眾生從痛苦中超脫出來,我們就從繭中脫身了,生命從此變得比“我”大得多。無論我們的生命多麼黑暗、消沉,或是多麼歡樂、令人振奮,我們都可以開發四海一家的意識。

創巴仁波切曾說:“大乘佛法在本質上是思惟永遠超越。”(The essence of Mahayana is thinking bigger.)寂天菩薩呈現出這樣的本質,他的法教指導我們如何慈悲地生活並開啟更廣大的思惟。

  若想滅除自己生命中的憂苦,

  並解脫眾生的痛苦,

  若想贏得這種殊勝的美善,

  就應永不捨棄菩提心。

當寂天菩薩提到若想滅除自己生命中的憂苦,係指佛教的基本教義,止息個人的痛苦;當他提到解脫眾生的痛苦,則是說大乘佛法的發心,將一切眾生都從痛苦中救度出來,無一例外。

當然,他並不是說:“我只要照顧他人。我自己不快樂,或恨自己,或脾氣無法控制,都無所謂。”我們想要止息自己的痛苦,殆無疑義,但大乘佛法的獨到之處就是:我們想要終止個人的痛苦,乃是為了止息他人的痛苦。這是寂天菩薩所傳達的最強而有力的訊息,也是菩提心的本質。

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與人分享自己所理解的真理,在此同時,我們也更清楚自己尚待努力之處。到了一定時候我們便會明白,我們為自己所做的也有益於他人,我們為他人所做的也有益於自己。這就是寂天菩薩所指出的,如果要得到究竟的快樂,就應永不捨棄菩提心。

  生死牢獄中的苦難眾生,

  若生起菩提心,

  在那一瞬間就是諸佛如來之子,

  應得人天禮敬。

若要簡單解釋梵語“生死輪迴”(samsara)的意義,可以援用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對“瘋狂”所下的定義:“一再重複某種行為,還以為會獲致不同的結果。”寂天菩薩形容這是陷在生死牢獄中。然而,我們雖習於一再重複,卻還是可以對他人懷抱仁慈和同情,甚至閃過菩提心的靈光。在那個瞬間,我們就成為佛子,值得一切眾生的敬重。

根據宗薩欽哲仁波切(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的看法,本頌可能是對印度社會的批評。寂天菩薩認為若要體驗菩提心,不必一定生於某個種姓階級;即使那些被視為賤民(untouchable)的,也是佛子。

菩提心並非某種精英理論,專為世事練達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而設,它屬於每位一眾生。我們不必覺得自己沒機會喚醒菩提心,也不應憤然認為他人太輕佻或太驕傲而沒資格入選。在生死牢獄中的每一位眾生都是慈悲心覺醒的候選人。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1) 第2頁:目錄(2)
第3頁:導讀 菩薩道的修行 第4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1)
第5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2) 第6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1)
第7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2) 第8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3)
第9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4) 第10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5)
第11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6) 第12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7)
第13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8) 第14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9)
第15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1) 第16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2)
第17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3) 第18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4)
第19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5) 第20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6)
第21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7) 第22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1)
第23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2) 第24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3)
第25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4) 第26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5)
第27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6) 第28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1)
第29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2) 第30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3)
第31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4) 第32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5)
第33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6) 第34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7)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