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初品中,廣泛讚歎了菩提心(bodhichitta)。寂天菩薩開宗明義便說:我們確實能開發出自己最優質的部分,並助他人也達到此一境地。菩提心是人類本初的智慧,可以去除世間苦惱。
菩提(bodhi)意為“覺醒”(awake),即自凡常、痴惑的心解放出來,也從視眾生為個別獨存的妄想中解放出來。心(chitta)則指“心智”(mind)和“心靈”(heart)。根據寂天菩薩及其之前的佛陀的教導,快樂和平靜的關鍵,就在於菩提之中的平等無分別智和良善心靈。
寂天菩薩以傳統的四句偈展開教示。首先,他表達了感恩與尊敬;其次,他矢志要完成本論;第三,他表示謙卑;在第三頌中,他激勵信心。這種禮敬頌的形式對那爛陀的比丘是再熟悉不過了,然而其個人風格和蓬勃生氣卻使本論獨一無二。
禮敬佛、法、一切佛子,
以及所有令人尊敬的時賢。
如今我將依據經教簡要宣說,
如何入手受持奉行菩薩學處。
卷首偈頌為皈依“三寶”——佛、法、僧。依傳統的說法,歷史上的佛陀是楷模或典範,法是他的聖教,僧是聲聞比丘和地上菩薩。然而在此,寂天菩薩將我們所理解的三寶賦予更深的意涵。
佛自然包括一切佛,但亦指我們的潛力(譯註:指佛性),我們也有潛力從自我中心所產生的希冀和恐懼中解脫出來。我們與生俱來就有權利擁有一無所限、體見實相的喜悅,因此寂天菩薩並未禮敬身外之物,而是禮敬他證悟的能力。他崇敬已證悟的聖人,我們所有人都可能證悟聖人所證悟的實相。
法不但指書寫和口頭的教授,亦指現證的真理。更直接地說,就是如實未經改編的生命。無論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好或壞、快樂或憂傷——都可使我們不再一味只顧自己。如果我們善用一直都環繞身邊的各種機緣,那麼,一切都是佛法。
佛子指善根成熟的僧團,具足偉大的智慧與慈悲,但也包括初發心的凡夫菩薩。所有不再只看重自我,並且努力關心彼此的人,都是佛子。
最後,他對所有令人尊敬的時賢表示感謝,禮敬在修行道路上助他一臂之力的師友。
在傳統的禮敬頌之後,寂天菩薩鋪陳主題並決心排除萬難完成開示,接著,他將依據經教呈現他由佛、法、僧及其他上師處所學到及所了解的佛法。
下定決心後所產生的力量,往往大的出人意料。但在我們下決心承擔任務、將其貫徹始終的過程中,總不免有所猶豫和躊躇。須記得寂天菩薩是受僧人之請而開示,其實僧人是要羞辱他的。一想到聽眾,他不免戰栗,因此他召喚無我的勇氣,不受威脅,勇往直前。
這部入行論均為前賢已說,並無創見
我也才疏學淺不擅詞藻;
因此我絲毫不敢奢望著述利他,
造論主要是為了抒發我的理解。
謙恭也是經教的傳統,寂天菩薩表示他清楚驕慢的過患,也知道如果心中充滿傲慢,即使佛陀坐在面前,也不會得到任何利益。
然而,謙恭不能與自尊低落混為一談。當寂天菩薩說我才疏學淺不擅詞藻,他並非藐視自己。在西方,自尊低落之所以如此普遍,實肇因於對個人不足之處過於執著。寂天菩薩決心不划地自限,他只是足夠謙卑,知道自己哪一關過不了;也足夠智慧,了解有法門可以超越。
在第二頌的最後一行中,寂天菩薩解釋,他原為激勵自心而造此論,從未夢想與人分享。
我的信心,將因而增強,
並習以菩薩行。
他人若有緣接觸本論,
願他們如我一樣得到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