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第三品 發心受持(2)

[日期:2011-0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佩瑪丘卓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寂天菩薩還隨喜希願一切眾生獲得安樂的人,也隨喜僅僅瞥見這種廣大發心,便決意訓練自己的人。同樣地,他也隨喜積極利益一切眾生,減輕眾生痛苦的人。

一切眾生聽起來廣大得不合情理,但這只是一種向外看世間的方法,看看有沒有任何我們痛恨、害怕、不能不怨恨的人。 “包括一切眾生”的觀念挑戰著我們慣常的習性,我們老是選擇我們喜歡誰、不喜歡誰,希望誰成功、誰失敗,這種舊習氣是死硬派。所以,雖已發心利益一切眾生,無一遺漏,我們還是得一步一步來練習。

我讀過一系列文章,提到一位女士的主要修行是不再怨恨政治領袖。到第三十五天,她報告:“沒做得很好,但仍沒有陷落。”這正是菩薩精神,容許自己有充足的時間讓轉變漸進發生,如此便不會因過程緩慢而灰心喪氣嫉妒和好強是我們想盡辦法要否認的負面情緒,如能對它們加強無偏見的覺知,隨喜的修行就成功了!

  因此,我合掌祈請

  十方諸佛:

  請為深陷惑業苦的眾生,

  燃起正法的明燈!

此處寂天菩薩提出了第五支獻供:祈請老師澄清我們對佛法的理解,也就是請智者照亮我們的痴暗,克服“邪見”——諸如相信人性本惡,或者業是外在力量加諸於我們的懲罰,等等。

  我合掌祈請

  大願救度眾生遠離憂苦的諸佛:

  請長久住世,

  不要讓我們沉淪在無明中!

第六頌中,寂天菩薩介紹了第六支獻供:請老師住世,不入涅槃。如果缺少這些智慧的典範,我們確實難以開發自己的潛力。

我們一直有著智慧和慈悲,然而,若沒有一些典範示現出我們可能達到的境地,我們很難發掘自己內在的力量。偉大的老師經常引導我們瞥見廣大的心性,如果他們住世,我們就有活生生的典範,來提醒自己確實擁有智慧。因此經教上說,這項修行可以克服永墮無明痴惑中的恐懼。

  願我以上述觀行

  所積聚的功德,

  令一切有情的種種痛苦

  徹底摧毀!

在此,寂天菩薩提出了最後一項修行:悉皆迴向的修行,以降伏自我中心。我們不再蓄積福報,反而布施出去——給各處特定的人或有情眾生。我們發心,令一切有情的種種痛苦徹底摧毀,而從事這項修行。

西方佛教徒對功德這個詞有點難以接受。若說德行會讓我們未來一切順利,對某些人並不具說服力。有些人可能會比較接受創巴仁波切有關究竟層次的見地。他說:“放下我們的一切,才能積聚福德。”這不能用做生意的心態來達成,也不像是將錢存入儲蓄賬戶,以備不時之需。唯有放下,方能獲得福報。

以這個觀點來看,功德迴向就是完全放棄,抱著“發生什麼就是什麼”的心態。如果享樂比較好,我就享樂;如果受苦比較好,我就受苦。我們不蓄積任何讓自我執著的事物,這跟一般觀念剛好相左。

第八、九、十頌,將功德迴向給特定發心的對象。首先,寂天菩薩迴向給病人。譬如你關愛的人生了病,痛苦不堪,你會放棄一切心愛之物,希望你的犧牲能利益他們,你可以用類似寂天菩薩的話語來表達你的發心。

  世間所有生病的眾生,

  在完全痊癒以前,

  我願做他們的

  醫生、護士和藥物!

  我願普降飲食如雨之傾注,

  解除眾生飢渴的病!

  在饑饉的荒劫,

  願我化作飲食!

第八頌中,他舉出三個菩薩會怎樣示現的例子:醫生、護士、藥物。他的用意是不但幫助生理上有病的人,還幫助為貪、嗔、痴所病苦的人。因此,他希求用物質——如藥物、飲食——來幫助人們,以及用更深層的精神滋養為人們帶來利益。重點是不要怕最後自己一無所獲而退縮。

  對於貧困匱乏的有情,

  願我化為取之不盡的寶藏!

  在他們伸手可及之處,

  化現各種各類的資生用品。

在此,寂天菩薩同時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將功德迴向給貧困匱乏的有情。菩薩可以化現為寶藏、庇護所、護士,或者任何減輕痛苦、擴大視野的事物。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1) 第2頁:目錄(2)
第3頁:導讀 菩薩道的修行 第4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1)
第5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2) 第6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1)
第7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2) 第8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3)
第9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4) 第10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5)
第11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6) 第12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7)
第13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8) 第14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9)
第15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1) 第16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2)
第17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3) 第18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4)
第19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5) 第20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6)
第21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7) 第22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1)
第23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2) 第24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3)
第25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4) 第26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5)
第27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6) 第28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1)
第29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2) 第30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3)
第31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4) 第32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5)
第33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6) 第34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7)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