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擁有並使用的一切,
都如夢一般短暫——
經驗過後,都只能成為回憶,
謝塵往事都不能重現。
即使在短暫的此生,
許多親友和仇敵都已經辭世了,
我因為他們而造的惡業,
卻仍然痛苦地報應到我身上來。
我從來沒想到
我的生命也是短暫的,
所以才會由於貪、嗔、痴,
造作許多惡業。
逝者如斯,日夜不停,
我的生命持續流逝。
一旦過去就不會再來——
我除了死亡,還有別的未來嗎?
第三十六頌揭示了人生如夢似幻的本質,這是寂天菩薩首次提及如夢似幻的實相。我們被羈絆住時,只要記住這些字眼,都是強有力的依止,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情緒的糾纏,拓寬眼界。
這些偈頌指出我們經驗中基本的空性。如果我們故意忽視死亡,我們可能會陷入寂天菩薩所形容的痛苦。只要對我們本身的經驗有些許正知,我們便很容易體認到,生命正悄悄持續流逝。依據我的親身體驗,老去可以激勵我們不再虛擲珍貴人身。
當我在病榻上氣若游絲,
雖然我所愛的親友皆環繞四周——
但是命終氣絕,
卻只有我一人感受。
當死魔的使者前來捉拿,
親友又能幫得了什麼呢?
只有此生所做的善業能幫助我,
唉!我卻不屑一顧。
我們孤獨死去,朋友、家庭、財富都不能改變這簡單的事實。當我的孩子正值青少年時,我帶他們去覲見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Karmapa)。因為孩子不是佛教徒,我請求尊者說一些不需佛法背景即能了解的開示。他一刻也沒有遲疑地說:“你會死。當你死時,什麼都帶不走,能帶走的只有你內心的境界。”第四十一頌中,寂天菩薩重申此一重點,並生動地談論死亡的可怖。
救怙主啊!我一直漫不經心,
想不到死亡竟然如此可怕——
為了維持這短暫無常的生命,
我竟然造作了許多惡業。
猶如死囚被遣赴刑場,
即將被五馬分屍,
因為恐懼而表情異常,容貌大變:
他會口乾舌燥、雙眼凸出。
果真如此,內心為恐懼死亡的憂苦所折磨,
那種極端的痛苦難以形容。
命終時我看到惡魔,那死魔的使者,
以毫不留情的恐怖眼神看著我。
在這個當口,誰來保護我,
脫離這極大的恐怖呢?
我睜大充滿恐懼的眼睛,
四處張望,焦急地尋找保護。
四周找不著援助或庇護,
我陷入愁苦,
一無所有、無助、無人保護——
那時我該怎麼辦呢?
寂天菩薩運用經教中的兩種教學技巧,一種是讚揚發菩提心的美妙和利益,另一種是使用恐嚇策略,將我們從煩惱的習氣中鬆綁,把我們嚇到不能不覺醒。
在西方,後者並不奏效。西方人不信任我們有本初善,往往會誤解這樣的訊息。重要的是,了解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會招致後果,而且不一定都如我們的意。每天,我們或加強或減弱負面習氣,但就如創巴仁波切所說的:“業不是懲罰,它是一樁果報,我們暫時被困於其中。如果我們跟隨正道,便可消除。”
死亡真的很嚇人,但也給我們一個證悟的良機,全視我們在有生之年培育了什麼。在準備死亡時,若已然熟悉菩提心及無條件的心靈開放,將很有幫助。
在菩提心的訓練中,我們學到用我們經歷過的痛苦和恐懼,打開心靈感受他人的苦難。這樣,個人的苦難便不會讓我們窒息,反而成為邁向更廣大領域的踏腳石。在有生之年這樣訓練自己,死亡時便可喚醒慈悲心,即使生理不適、呼吸困難或是心中充滿恐懼。
認識心的本質,便是對死亡所做的最佳準備。我在觀察他人的死亡之後,發現死亡可作為覺醒的強大依止。每件事物都在崩解:我們的身體在崩解,我們認識實相的方式在崩解,我們執著的每件事物都開始消融。我們生時學來能夠放下的能力,這時自自然然生起;這是我們一直想要做到的,如今它居然自行發生了。
生前學習在空性中放鬆的人,死亡就是解脫。但如果我們一直努力執著這短暫無常的生命,臨死之際就會非常害怕。死亡是我們總想避免的終極未知,是我們一直努力逃避的終極空性。但如果我們能學會在不確定和不安全感中感到自在,那麼我們臨終之時內心就會湧現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