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頌中,寂天菩薩獻供洋溢著悅耳讚歌的宮殿,象徵創造和諧、令人振奮的社區團體。第十九頌中,獻供典禮陽傘,傳統上是指利益眾生的能力。第二十頌中,獻供音樂,能增進我們傳揚佛法的能力,使人們得以聽聞真理的優美。
第二十一頌中,獻供的是發心希望花雨和瑰寶不斷降臨在聖典法寶、三寶以及一切令修行進步的事物上。最後在第二十二和二十三頌中,他將獻出無上崇高的供養:追隨老師的典範並依教奉行。
就像妙音菩薩
供養一切諸佛,
我也要隨順如此作觀,
供養如來怙主和佛子聖眾。
我以一切方式供養,
獻給清淨海眾。
願這悠揚的樂雲
不斷飄臨他們面前。
以下的七種修行是頂禮。頂禮是鬆土整地,準備讓菩提心的種子生根。第二十四至二十六頌中,寂天菩薩再一次獻供自己來積聚福德。
我以大地微塵數的身體,
頂禮皈敬
三世一切諸佛、
正法和無上僧眾。
我禮敬寺院
及一切護持菩提心的助緣——
傳授戒律的方丈、一切飽學大師
及修習佛法的聖士。
直到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以前,
我生生世世都要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菩薩眾。
任何獻供都可以擴大。舉例來說,當我們觀想給出我們最心愛的所有物,並非僅僅想像一本書或一件毛衣;我們將獻供擴大為無量無邊的書和毛衣。同樣地,在第二十四頌中,寂天菩薩觀想無量無邊的自己的身體在頂禮。
這項修行有許多利益。首先,頂禮可以克服驕慢。創巴仁波切曾說:因為我們有本初善,我們可為自己的謙卑而自豪。我們不必執著自己的成就或福德。我們有能力謙卑並禮敬智慧的化身,也禮敬努力使佛法流傳至今的勇士。
其次,我們從頂禮中開發自身的覺醒。在極為開放而慈悲的人面前,我們可以發覺這樣的特質在自己身上展開。一些值得尊敬的人或物,表面上看來和我們並非一體,卻可以喚醒我們心中的清明和清新。為表示尊敬、愛和感謝,我們頂禮示現我們本初善的人。
其三,頂禮讓人不再抗拒並捨棄根深蒂固的煩惱和習性。我們每一次敬禮,就好像獻出了自己:我們的迷惑、我們欠缺愛的能力、我們的剛愎自用。我們好像張開雙手說:“以這樣的姿勢,我願意承認自己囚困得有多嚴重,在廣大慈悲的菩提心之前,我全數捨棄。我皈依覺醒的心,直至成佛。”帶著這三種發心來頂禮,我們便準備好要體驗菩提心了。
從第二十七頌至本品結束,寂天菩薩鋪陳七種懺悔的修行,如創巴仁波切翻譯的:“將煩惱的罪過放一邊。”每當我們後悔做了某件事,我們便對那件事給予全心而慈悲的正知;我們不再對自己和他人隱瞞錯誤,反而直截了當地宣告。我們對自己承認,就是不自欺。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向他人宣告,讓他人為我們明智的發心作證。
為了看清楚我們到底是在增強,還是減弱這些嚴重損害自己的習氣,我們必須將它們攤在陽光下。如同晚上準備睡覺,如果獨自一人,脫衣服很容易;但如果房中另有一人,我們的警覺性就會提高。這個人——無論是大怙主或朋友,只是聆聽,並不評斷或整治我們。這樣,懺悔便充滿自省,得以克服無明。
你可能要問了:“向自己悔過不就夠了嗎?”是的,這當然有用,但還不足以化解自欺。當我們向佛或另一人表示懺悔時,我們就騙不了自己了。我們邀請一位目擊證人,自己揭露自己,就是自我慈悲、自我尊敬,從此我們不再背負羞愧的重擔,反而能自在地重新做人。將“煩惱的罪過放一邊”,能使我們無愧無疚地向前邁進。
懺悔的修行是超越愧疚和自欺的絕妙法門,它依靠這樣的見地:雖然感覺煩惱牢不可破、固定不變,其實它們無實也無常;它們只是一股極強的能量,讓我們錯認為是堅實又永久的“我”。懺悔如同獻供和頂禮,幫助我們放下“自己是誰”的牢不可破的窠臼。
當我們後悔做了某些事,我們不能無知無覺。我們可以用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ul Rinpoche)所謂的“正向的悲傷”(positive sadness)來承認它,我們不是自責,而是在懺悔中開發坦率的柔軟。於是自欺和愧疚的習慣便可能枯萎,這即是修習懺悔的重點。
我要合掌,
向十方諸佛菩薩
及大悲聖眾,
如是祈白:
無始以來,
我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迴,
無明地生起惡念,
慫恿他人作惡。
我被無明所欺誑和宰制,
竟對如此惡行心生歡喜。
現在我看到這種罪過,
偉大的怙主啊!我至誠發露!
在這些偈頌中,寂天菩薩介紹了藏傳經教中“四力懺悔”的修行方法。這是四種放下?惱的法門,它們是:一、以“正向的悲傷”來認識錯誤行為,二、依止本初的智慧,三、對治行動,四、盡可能不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