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好奇菩提心的最初一抹幽光是怎麼冒出來的?我們任何一個人在“生死牢獄”中都只顧自己,怎麼會突然靈光乍現,生髮出菩提心的希求和廣大視野?儘管也許只有那麼一瞥!
《入菩薩行》的第二品,寂天菩薩介紹了“七支獻供”,為心智和心靈覺醒做準備的七種修行。這是經教中積聚資糧的方法,寂天菩薩由第一頌獻供的修行說起。
為了受持珍貴的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如今我要真誠地供養諸佛如來,
最上、無垢稀有的勝妙法寶,
以及功德廣大似海的僧寶。
這項修行包含三大部分:特殊的獻供對象、特殊的發心以及特殊獻供本身。
獻供的特殊對像是三寶:佛、法(無垢稀有的勝妙法寶)、僧(佛子共住的團體)。此處的重點是與覺性(wakefulness)共鳴:看似“外在”的覺性與看似“內在”的覺性共鳴。於是,對智慧典範人物的尊敬,都可喚發我們自己的開放性和內在最優良的心質。
特殊的發心是為受持珍貴的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而獻供,我們因明確想要喚起覺醒的心而從事獻供。舉例來說,當我們覺得自己有所不足或心靈封閉的時候,我們可以簡單有力地在內心獻供生命中最愉悅、最美麗的事物,來提振自己。我們下面馬上會讀到,寂天菩薩對這項修行充滿熱情,他熱情地獻供他在生命中所見種種美妙之事物;他獻供自己,也獻供他所能觀想的最好獻禮。
當我們獻供真實珍貴的物品,布施的行為就與自私的慣性背道而馳了,結果會有助於我們解脫。布施讓我們放下執著,令無助和恐懼不再增長。這樣一來,此項修行便排除了我們只顧自己的幽閉恐懼症,讓我們更貼近菩提心。
若向佛、菩薩和其他的時賢獻供,我們不但可以開闊心胸,還可以培養奉獻和愛的溫馨;若獻供給深陷痛苦或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便開展了自己的柔軟和慈悲。因此,這項看似容易的布施——開啟並放下——能造成深刻的轉化。
一旦能夠走出自我中心,我們就在心識中撒下了善種子。只要有善因緣,這些善種子便會盛開出福報。這種福報稱為“功德”(merit),表現為善的外在情境和內在心態。最究竟的功德,來自內心無分別的清明。
當我們站在清醒的這一邊,不再心胸狹隘、只顧自己,我們便積聚了功德,這是一種由衷與自我交朋友的方式。創巴仁波切曾經回說:“積聚功德最多的人,一定是謙遜又一心付出的人,而不是一心蓄積的人。”寂天菩薩在這種心境下,以發心積聚功德並且希求體驗菩提心,來從事這七種修行。
我獻上所有珍果和鮮花,
種種上好的藥材,
一切世間的珍奇寶物,
所有令人神清氣爽的淨水。
每一座蘊藏奇珍異寶的高山,
所有寧靜舒適、遠離塵囂的園林,
繁花盛開的珍妙寶樹,
以及果實累累的樹枝。
天上人間的芬芳香氣,
燃香、如意樹和珍寶樹,
不必耕耘而自然長成的莊稼作物,
以及每一值得供奉的華麗飾物。
點綴著種種蓮花的大小湖泊,
湖中吟唱悅耳的美天鵝,
乃至浩瀚虛空界內,
一切賞心悅目及無主的事物。
我逐一觀想它們,
然後恭敬地獻給無上諸佛和佛子。
諸位慈悲的最勝福田,請憫念於我,
我祈求的神聖對象,請接受這些獻禮吧!
因為我宿世未曾修集福德,一貧如洗,
沒有其他財物供養三寶;
但慈怙主啊!您一心利他,
為利益我,請以大威德力接納這份獻禮吧!
第一支獻供為大自然豐饒——花果、山水、樹木——不能為人所“擁有”的事物,最窮的窮人也可以獻出。我們可以獻供天空、鳥鳴、觀看日出的愉悅。如寂天菩薩,我們歡喜地將我們所見、所聞、所嘗、所嗅,以及每一值得供奉的華麗飾物,做廣大美妙的獻供。
只要掌握住歡喜的時刻,我們便永遠有珍貴的獻禮在手。即使無家可歸——因為我宿世未曾修集福德,一貧如洗,沒有其他財物供養三寶——我們只要擁有這無價的財富,就是富足的,因為我們感恩這個世間,並見到其豐盛,可以向他人獻供。我們用它們作為無上的獻供,如此一來,我們想要的事物不再成為貪愛的對象,反而轉化為解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