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菩薩再一次讚歎凡常、利他之願,但又說,若能付諸行動,則功德會大得多。然而若要最有效益地幫助他人,我們應先處理自己的痴惑。
如寂天菩薩指出,雖然我們希望自己從苦難中解脫,卻總在自討苦吃。我們可以說,我們做出瘋狂的事是有意的,但實際上這些事不一定都是由意志鼓動的。我們的習氣如此之深,有時造成傷害還不自知。我們渴望快樂,卻又做出摧毀自心寧靜的事,不自覺地一再使事情惡化。如果我們要幫助他人解脫,必須先處理自己不善的習氣。稍後我們會發現,寂天菩薩是摧毀習氣的專家。
具有行菩提心的菩薩,
對於缺乏安樂、充滿痛苦的眾生,
能助他們從所承受的苦難中,
斷除一切身苦和心苦,
並徹底驅除愚癡的黑暗——
世間哪有善行及得上這樣的行為呢?
哪有朋友比得上這樣的善知識呢?
哪有福德比菩提心更廣大呢?
第二十九和三十頌間接地談到了布施波羅蜜,這種布施讓我們從壓力和自私中超脫。根據法教,布施有三類,也就是三種給出自己、幫助他人的方法。
第一類是“財施”,像布施食物或庇護所。
第二類是“無畏施”,我們幫助恐懼的人。如果有人怕黑,我們給他一支手電筒;如果他們正經歷可怕的時期,我們安慰他們;如果他們從惡夢中驚醒,我們陪伴他們。聽起來不難,但需要時間、努力和關懷。
第三類是驅除無明的黑暗,亦即是“法施”,是最深度的布施。雖然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為我們消除無明,但我們可以靠著典範和教示,彼此激勵和支援。
救度有情眾生之願不可思議,但永遠從自己開始。我們唯一必須分享的,就是自己的體驗。我們實在無法假裝自己有多覺醒或多慈悲。我們的許多體悟是從誠實認清自己的缺陷而來。發現自己無法達到自己的標準,這使我們謙卑,也讓我們對他人的困難和錯誤更有同理心。
總之,最好的朋友是具有同理心,又能善巧地幫助我們自助的人。
如果有人受恩能報,
尚且值得世人稱許讚歎;
那麼主動利人的菩薩,
值得我們讚歎就更不在話下了。
有人以嗟來食的輕蔑態度
不過施食一次——
使飢渴的眾生獲得半天的溫飽——
就被世人恭敬地稱為大善人。
何況菩薩盡未來際,
不斷施予無量無邊的眾生
成佛之道的無上妙樂,
圓滿眾生最究竟的願求。
第三十二頌指印度的習俗,給予布施一個固定形式。如果一個人一天一次、一周一次、一月一次施食給乞丐,他便被視為具有美德的人,因此寂天菩薩提出有計劃地佈施。
若住在有遊民的城市,我們大部分人可以這樣做:自擬一個計劃——像是布施第一個向我們開口的人,以此減輕我們這一天其餘時間的罪疚。這樣的布施當然是有功德的,但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當我們布施給無家可歸的男女時,我們發願希望他們從痛苦中解脫,我們還可以發心將我們的安樂和幸福延伸給他們以及所有遊民。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發覺彼此有多少相似之處,然後以無有怨氣、無有嗟來食心的態布施。
即使在發菩提心最早的階段,我們也可以將一切眾生包括進來。如果不斷施予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佛之道的無上妙樂,超出你的能力範圍,你只要當它是真的就好。舉例來說,當我們生病時,我們不太會想到別人生病。但我們是可能轉變的:若你生病,你可以想到別人也會生病;即使泡個舒服的澡也會讓你鑽出繭來。可是無數的人——凍壞了而渴望溫暖的人,累壞了卻無法休息的人——卻享受不到這樣的舒適。我們可以發心令一切眾生從痛苦中解放出來,得以享受我們所享有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