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這覺醒的心,
可簡要歸納為兩種:
一是願菩提心,
二是行菩提心。
心中想去某處和已經動身上路,
便是這兩類菩提心的分野。
因此,有智慧的人應該了解,
它們有先後之別。
在此,寂天菩薩提出了世俗菩提心的兩個面向:願和行。願菩提心有如想出去旅行,行菩提心則是實際出發上路。我們首先發願證悟佛道,並利益他人,然後全力以赴,促其實現。
需要一些例子嗎?就拿你深陷貪愛和執取來說吧!你蓄集、囤積,害怕被拿走或被迫割捨心愛之物,那麼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你要怎樣對治這不合理的執著?
一個方法是開發慷慨的美德。在願菩提心的層次,你環顧房間,看看自己心愛之物,然後觀想布施出去:大紅毛衣、特別的藏書、收在抽屜裡的巧克力。你不必真的給出去,只是觀想,接著擴展這供養,將百萬件毛衣、百萬本書、百萬顆巧克力,送給特定的人,或送給宇宙中任何人。
這樣,願菩提心便成就了兩件事:既得以遂願減少自己的痛苦,又能遂願裨益他人。如果我們希願他人不但接收到我們的獻禮,而且感受到無雜染的內心喜悅,我們的願就更加廣大了。
我們還沒做好準備之前,願菩提心是一項很有力的方法。舉例來說,只是決心給出你最執著的東西,就已在訓練我們如何放下害怕的心了;行菩提心——在此是實際給予的能力——不久就會出現了。
如果我們視“給予”等同於“自貪愛中解脫”,我們就更熱切給予了,即便造成一些痛苦,也不成問題。
對仍在生死輪迴中的眾生而言,
願菩提心可以生出豐富的善果,
卻無法產生相續不斷的福德,
福德只能由行菩提心生起。
一旦發起永不退轉的願,
為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而受持菩提心,
從那一刻開始,
縱使在睡眠或失去正知的時刻,
福德的巨大力量,
仍不斷滋生,
如無邊的虛空一樣廣闊。
願菩提心帶來廣大的利益,在生死輪迴中尚未解脫的眾生,它可以生出豐富的善果,我們不難看出何以如此。在發心的層次,我們就隨分隨力開始利益自他,同時勝解逐漸增長;當我們能夠將願菩提心化為行菩提心時,我們已認識到極為深刻的道理:無私的行動可將我們從恐懼和憂傷中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