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和」 (990223早餐)
【和的重要】
《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禮就是日常生活的規範。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最可貴的是和。諺語云:「家和萬事興。」中國自古以來,帝王統治國家、教化百姓,就是一個「和」字。和的基礎是孝,孝表現於外就是和,不和就是不孝。中國北京的故宮,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宮,這三代歷時將近五百年。皇宮裡有三個最主要的建築物,一般人稱作「金鑾殿」,其實它的匾額不是寫金鑾殿。最大的殿,稱為「太和殿」;太和殿後面,稱為「中和殿」;第三是「保和殿」。大清帝國用「太和、中和、保和」來治理天下,所以能享國兩百六十多年。到了末代,家不和,導致亡國;若子孫能一直保持和睦,至今仍是大清帝國。
中國歷史上,每個開國帝王都是提倡孝道、和睦,子孫若能遵守祖宗的成法、規矩,國家就永遠不衰。反之,不遵守祖宗的成規,自家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不和,就是亡國的徵兆。只要有不和的局面產生,政權絕對維持不到五十年;若爭執得很厲害,大概十年、五年就滅亡了。家庭、國家,乃至世出世間任何團體,皆是如此。
何謂真正修道人?和就是修道,不和就無道可言。佛制定的成法、規矩,四眾弟子若遵守,佛法就久住世間,法緣殊勝,眾生有福。若出家人穿上這身衣服,在僧團之中不和,就是破壞僧團,果報在阿鼻地獄。出家人修行好,能成佛、成菩薩,成就是最高的;修得不好,墮落是最下的。出家人做個老好人,能否成就?不能成就,老好人是鄉愿,不但不能維持佛法的形象,反而糟蹋、破壞佛法的形象,此罪業無量無邊。
【古代出家的資格】
現在出家人比不上從前,從前出家談何容易!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帝王看到都要合掌問訊,就是尊敬你的道德、學問、德行,你是「人天師範」,言行舉止,是天上、人間的榜樣。所以,古代出家要經過皇帝考試,考試及格才頒發文憑,稱作「度牒」。考取度牒之後,你跟哪個道場、哪位法師有緣,就到那裡出家。你沒有度牒,他為你剃度是犯法的,要受國家法律的處分。
進士是國家考試最高的等級,這是普通的學術標準,相當於現在學校裡的博士學位。出家人在普通學術上拿到進士的學位,然後考佛法,再考德行,統統及格才發度牒。若是在過去那種制度之下,我們可能都沒有出家的資格。但後來,此制度被清朝順治皇帝廢棄了,印光法師在《文鈔》裡,幾次提到這個問題,都非常感慨、痛惜!順治皇帝這個作法錯了,使佛法衰敗至此,一落千丈。順治皇帝認為出家是好事,值得尊敬、提倡,不必嚴格的限制。在當時確實是好事,使程度稍微低一點之人也能出家,但是他沒有想到,三百年之後,佛教因之而毀滅,他要負責任。
【三福與六和】
佛教導我們修行,基礎是「淨業三福」與「六和敬」。淨業三福是自己修行,六和敬是與大眾相處。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沒有基礎,其他的就不用談了。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認真去做,這是人天福報。學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作祖?所以,我們今天勸人,不談高深的理論,只勸人修三皈、五戒、十善。能將三皈、五戒、十善真做到,就是現代的聖人。
「三皈依」,第一、覺而不迷,第二、正而不邪,第三、淨而不染。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覺正淨相應,這是真皈依;不相應,就是沒有皈依、沒有回頭,還是迷、邪、染。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要依五戒、十善,將五戒、十善落實到生活上,變成具體的生活行為,這是學佛。佛法是從第一福的基礎建立的,然後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佛法。
佛教我們處眾依六和敬。第一、「見和同解」,是根本。就是建立共識,大家的想法、看法一致,問題就解決了。佛有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教我們「見和同解」,把自己的成見統統捨棄,這就和了。佛不是說:「我的知見正,你們都是錯誤的,都要跟著我」。佛從不牽著人鼻子走,佛是教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是正知正見。只要自己尚有知見,都是邪知邪見。大家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天下太平了。
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有沒有知見?沒有。《金剛經》說,佛沒有說一句法,因為佛說的是事實真相,絕對沒有夾雜一句自己的意思在其中,所以佛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自己沒有意思,這是無說,說的全是事實真相。看眾生很多地方做錯了,告訴你「這個錯了,將來有果報」,這是講事實。所以,誰說佛說法,就是謗佛。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唐朝的馬祖道一和尚與百丈大師,是禪宗第八代祖師,發起建叢林,提倡共修。建叢林,用現在話來說,就是發起辦佛教大學,使佛教的修學制度化,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百丈清規》第一條,「叢林以無事為興旺」。沒有事才是興旺,有事就不是興旺。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兩個眼睛專門看別人的過失,不曉得回光返照自己。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外面所有的人、事、物,沒有善惡、好壞,好壞在自己的心。你用惡心看外面的人都是惡人,用惡心看外面的事都是壞事,所以壞是自己壞,不是外面壞。
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惡人看一切眾生都是惡人。大家好好去反省,自己到底是善是惡、是凡是聖、是迷是悟。自己無量無邊的罪業、過失不知道,都反應在外面;你看到外面的情況,實際是自己心態的反應,外面確實是中立的。蕅益大師這種說法,佛在經上講得很多,佛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看地獄眾生也是佛,佛對地獄眾生也恭敬,也不敢輕視。普賢菩薩十願教我們要「禮敬諸佛」,對地獄眾生、妖魔鬼怪都恭敬,都念「南無」,南無是皈依、禮敬的意思。這是事實真相。
【聽經的重要】
往年,高雄的天一法師提出一個問題:「為何現在的道場如此難管理?我好心好意對待大眾,大眾卻忘恩負義?」我只告訴她一句話:「這是道場沒有道。」道是天天講經。從前讀書人天天要讀書,三日不讀書,面目全非,因為無始劫的毛病習氣統統起現行。天天聽經,是天天在壓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天不聽經,毛病都出來了。釋迦牟尼佛從未帶領大眾念佛、參禪,他是天天講經說法,而修行是在個人。從前道場是「二時講經」,二時是印度的時間單位,印度將一晝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所以印度的二時,是現在的八小時。每天八小時密集的聽佛講經說法,自己逐漸就明白、開悟了。現在的道場不講經,人人都胡思亂想,道場怎麼能和睦?
現今講經法師少,補助的方法是用錄影帶、錄音帶來聽經,這是救急的方法。四眾同修都要聽經,決不能間斷,如同學校的學生上課,每天聽經兩小時,不間斷的聽上兩、三年,就會變化氣質。要是不聽經、不研教,學佛三十年、五十年,還是凡夫,天天搞是非人我,造三途罪業。我是一個凡夫,我年輕時,也是看到別人的不是,現在我看到個個都是佛菩薩。這個境界如何轉變的?四十年講經、讀經沒有中斷,這是我的經驗。我不講經時,也天天讀經,沒有一天放鬆,這可以提供給諸位做參考。所以,一定要讀經、聽經,三福、六和一定要認真去做。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能幫助我們修行成就。真正修道之人,不見世間人的過失,只見自己的過失。你不見自己過,只見世間過,決定墮三途,這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建道場 (990224早餐)
【依報隨著正報轉】
在澳洲、紐西蘭,找風景優美、山靈水秀的處所作為道場並不難,問題在於是否有真正修行之人。所謂「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必定有應;不但有情眾生有應,無情的山河大地也供應你。這就是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指自己的心,除自己之外都是依報。我們依靠生存的環境,一切人事物、山河大地都屬於依報,乃至於諸佛菩薩,也是我們的依報。佛家講的「依正」,此概念必須要清楚、明白。
我們的心正,感應就正;心邪,感應就邪,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現」。外面環境不好、惡劣,是自己的心邪、心惡劣,決不能怪外境。如何改進我們的生活環境?要從心上去改;心正,一切法都正。所以,諸佛菩薩的生活是那麼莊嚴,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在往生經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由此可知,心行與阿彌陀佛不相應,念佛也不能往生,心行是往生的第一要件。
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講到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墮阿鼻地獄。對此我感到非常驚訝,就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說:「這是一個大問題,我不對你一個人講,我在講經時提出來。」為何念佛會墮阿鼻地獄?一天到晚口念彌陀,心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言語行為是在破壞道場、破壞佛法,造的是毀滅三寶之業,所以果報在阿鼻地獄。特別是末法時期「鬥諍堅固」,出家人同住一個道場,彼此不和,互相鬥爭,雖念阿彌陀佛,將來還是一起墮阿鼻地獄,道理在此地。
念佛如何才能上品上生?心是佛心,行為是佛行,決定得生淨土。所以我常講,六十歲以上的人,什麼事情都不要過問,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萬緣放下。你行善好、護法好,殺人、放火也好,什麼都好,與我都不相干。你造你的業,你受你的報;我造我的業,我有我的果報。自己要找一條出路,他往阿鼻地獄走,我也跟他去,這是愚痴。別人罵我,我尊敬他;別人毀謗我,我讚歎他。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缺點,若能專看別人的長處,天下人都是善人;若專看別人的缺點,連佛菩薩都不是好人。由此可知,是非、善惡沒有標準,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心善,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不善,你一生就過得很幸福、很美滿。
所以,不可要求別人與自己一樣。想研究一套標準的早晚課誦、佛七、三時繫念儀規,讓全世界的淨宗學會都依此模式,這是錯誤的。每個人的口味不同,不能要求全世界都跟我一樣。孔老夫子教給我們要「入境隨俗」,這個多自在!普賢菩薩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教我們要順從別人,不要要求別人順從我,這是佛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佛菩薩能尊重、順從別人,凡夫是叫別人遵從我、服從我,所以凡聖就是一念之差。
【多元文化】
何謂「多元文化」?恆順眾生就是多元文化。要聽命於一個,那就是統一文化,是一元的。譬如一個大型的聚會場面,全世界的國旗都掛在一起就很美;若全世界的國旗是一種顏色,就不美了。花園裡,百花盛開很美;若只種植一種花,就沒有欣賞價值。所以,文化根本上就是多元的。以一個身體來說,眼能見,耳能聽,這種組合就是多元的。若要統一成一元的,只要眼睛就好了,耳朵、鼻子、嘴巴都捨棄,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是多元文化的組合,世界也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怎能強迫成為一元化?佛家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元,多是多元。一元是講自性,多元是講現相、作用。《華嚴經》講:「體、相、用」,體是一元,相、用是多元。這是真理、事實真相,若違背了就不吉祥,必定有凶災;你能順從,就會非常幸福美滿。
【控制與佔有】
如何能在一生中脫離三界、六道、十法界,往生極樂世界,成就圓滿佛道?必須將自己的障礙去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第一個障礙就是有控制別人的意念,這是大障礙。希望別人都聽自己的,此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一定要捨棄。
第二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想佔有一切人事物。《般若經》上,佛講現相、作用的事實真相,《金剛經》云:「三心不可得」,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果真懂得,你就成佛了,因為你的用心與諸佛相同。若你對一切人事物還會起心動念,《金剛經》你沒懂。三心不可得,所以沒有能得、能控制的心。所想控制的、想得到的,是外面的人事物,這屬於境界,所有的境界都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外面一切人事物也不可得。《金剛經》在末後做了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看法就是諸佛如來的看法,就是「佛知佛見」。《法華經》上教我們「入佛知見」,佛的知見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在一切法裡沒有得失的念頭,沒有佔有、控制的念頭,就得大自在。佛家講的真解脫、大自在,就是從這裡得來的。還有患得患失,還有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是煩惱、束縛,你就不自在。不自在不是別人給你的,是自己造成的。一切法是緣生的,緣聚緣散,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才與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結好緣,結善緣。
【建道場】
真正發心修行,真正需要一個風景優美殊勝之處做為道場,賴居士會發心供養,成就你們修道,將來作佛、作菩薩。懂得這個道理,需不需要是你們的事,我今天是交棒,我已經沒事了,什麼都不需要,我在這個世間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你們害怕世界有大災難,我不害怕,我看原子彈爆發,就像放煙火一樣。這是我們的觀念、看法、想法不同。
我們在澳洲建道場,是為了此地的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行菩薩道,這個道場的建立就有意義。我們到此地,不是來避難、享福的,而是為了弘法利生,這是報佛恩、報父母恩,這是建道場的原因。有人問我:「法師,你的道場在哪裡?」我說:「我沒有道場,一生都是住別人的道場。」所以,我們將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就心安理得,就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自性的般若智慧就現前。智慧不需要學習,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你怎麼會不自在?
【學講經】
道場最重要的是講經說法,一天都不能缺少。若沒有講經說法的法師,就要自己發心,求人不如求己。講不好怎麼辦?求佛菩薩加持。我常講,我不會講經,我希望佛菩薩借我的身體來講經,我的身體免費、無條件的借給佛菩薩使用。要真正發這個心,決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為佛法。
所以,一定要讀經,要聽佛法,還要自己發心學講。像美國洛杉磯的趙立本居士,聽我講經很歡喜,就發心學講。他學兩部經,《六祖壇經》和《金剛經》。他問我:「我這一生專門聽這兩部經,行不行?」「行!」他這兩部經聽了二十幾遍時,來告訴我,我說:「你再繼續聽,聽滿一百遍之後,再聽一百遍。」現在這兩部經他講得很好,並到美國各處去講,他成了專家。所以,講經方法不需要學習,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以講經說法幫助別人,有這種熱誠,自然得佛菩薩加持。
所謂「鐵杵磨成針,只要功夫深」,只要真正有心、真正肯幹,哪有不能成就之理!所以不要輕視自己,天下沒有不能成就之事。天下第一等難事是作佛,都能辦得到,其餘的都是小事,不足以為道,講經又有何難處?只怕自己不肯幹。所以,自己真幹,真正發心,就能成就,就能續佛慧命,自利利他。
『養老院』是最有希望的工程 (990321~0325早餐)
現前由於科技醫藥發達,人的壽命延長了;佛說這是過去生中他們所修的福報。長壽者多,人口老化,這是當前社會嚴重問題。每個國家地區政府都非常關心這件事,所以普遍建設老人公寓和安老院。我們在澳洲所看到的退休村,也都是老人福利的設施。
佛法最重視「養老」,這是「淨業三福」的落實。第一條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辦老人院就是實踐落實佛陀的教訓。這個教訓是整個佛法的根基,如果不在這件事上真正用功夫,念佛也不能往生,修學任何法門都得不到結果,所以養老是佛法裡的中心課題,比什麼都重要。
可是社會上有些人,認為養老院是無希望工程,老了之後就會死,不如辦孤兒院、辦學校。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有沒有希望在人,不在事。新加坡政府鼓勵每個宗教社團辦養老院和孤兒院,收容社會上沒有親人照顧的這些老人與兒童。我們對這件事非常關心,我們是推動再生的教育、來生的教育,所以老人就變成有希望,而且是真實的希望。佛在楞嚴會上說明了生死的真相,那祇是因果的轉變和相續現相,生命是永恆的,凡人的色身是隨自己所造業力轉變出現的。所以老人在這個轉變中生起極大的希望。
一九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見到一所老人公寓,這裡住有四百多位老人,而且還附設一個幼稚園,這是一位猶太人主辦的,辦得很成功。於是我就聯想到,二十一世紀的佛教道場一定是這樣的形式,啟示我對「彌陀村」的想法,住進彌陀村的就是退休的老人。他們一生當中,應當做的事都做了;現在退休了,還有多餘的時間,應當協助他們做來生轉變的大事,這是更有意義的工程。
因此我們對老人要有「宗教教育」,每天讓他有機會聽經,幫助他覺悟,每天帶領他念佛。他就會意識到,晚年的修學生活,才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中國人常講「童少年時要培福,奠定一生福德的基礎。少壯時要為社會、為人民服務,這是造福。晚年才是享福。」所以享福決定是在晚年,我們要把這個理念落實。人在晚年,漸漸老化了,如果沒有事做會打妄想,會生煩惱,這就是外國人所說的「老年是人生的墳墓」,跟中國人的想法不一樣。
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要向他們講解六道輪迴的狀況,向他們說明十法界諸佛剎土的殊勝莊嚴,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阿彌陀佛因地的修學,果地上的成就,諸佛的讚歎,往生的殊勝,使他們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活力,幫助他們真正看破世間,放下一切,得大自在。他只要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我們的道場只要有一人念佛往生成佛,所有的投資、建設就沒有白費,所以這是一個最有希望的工程!世間什麼樣的希望也沒有這個希望殊勝。
這種「老人院」是成就諸佛菩薩的第一道場,也是二十一世紀的主要修學道場。我們帶頭做,也把這個理念、做法、成果,介紹給其他宗教。我們期望所有宗教都能著重養老,都能幫助老人往生作佛,或者是生天享天福。
大乘經說,「往生不退成佛」。我們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懂得理論、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正是古大德所講的,「萬修萬人去」。往生作佛是最難的事,我們都能做到,生天哪有做不到的!每個宗教都有他們嚮往的天堂,我們就應當全心全力幫助他們達到生天的目的。我們願意生天堂,也要把所有的人都帶進天堂。學佛的同修期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把我們的同修都帶到極樂世界,這是大功德,無比殊勝莊嚴。總希望一切眾生在一生之中,個個作佛、作菩薩。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就有意義、有價值,沒有白來了。
可是這件事要落實,要做得很圓滿、很成功,一定要深入經藏。我學佛四十七年,講經四十年,對於這樁事體會深刻。古人學佛成就的多,原因就是他們對於讀誦,講解研究討論,鍥而不捨,所以奠定了堅定的信願,以堅定的信願做基礎就會有成就。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每天講經說法不中斷。同學們每天時時刻刻研究討論,與佛菩薩做朋友,時時刻刻都不離開,魔就沒有能力擾亂,道業就能成就。
今天在新加坡,我們每天講經兩小時,時間還是不夠。但是現代眾生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他們需要工作,需要照顧家庭,一天能來聽經兩小時,已經是很難得了。因此,我們就想到老年才是最合適的修學階段,他們的工作放下了,兒孫長成了,不再顧慮了。這時可以安心來修道,這是修道最好的時期。我們看清楚、看明白,就要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
我要求李木源居士,將來在「彌陀村」裡服務的工作人員要接受訓練,要天天聽經,要在念佛堂念佛。我們要以孝順父母的心來服務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薩的心來恭敬每位老人,這是其他老人院所沒有的。在「彌陀村」裡面,每天有兩小時講經,二十二小時念佛。但並不是要求每個人二十四小時聽經念佛,而是要真正發心到念佛堂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佛堂裡,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晚上睡覺醒過來了,就到念佛堂去念佛,所以念佛堂總有人念佛,不拘人數多少。至於其他的娛樂也會安排,像民族舞蹈、表演、戲劇,每個星期都安排一場,讓老人有充分的娛樂時間,有平靜、快樂的生活,如同大家庭一樣的和樂溫馨。
我們在歷代往生傳中看到,果然如理如法的修學,有三年五載成就的;也有十年八年成就的。由此可知,退休之後,正是我們用功念佛的好時候。所以老人院是充滿了希望,決定不是無希望工程,我一定要在無希望中,幫助他們充滿希望。而且我還要把這個理念,介紹給所有的宗教,我們共同努力幫助一切眾生,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從凡夫提升到聖人,這是我們應該全心全力去做的。我們幫助別人提升,自己不知不覺也就同時提升了。我們幫助別人作佛,自己哪有不作佛的道理!我們幫助別人升天,我們自己怎麼會不升天!
由此可知,世出世法確實如佛所說的「無有定法」,一切吉凶禍福、善惡利害,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能轉過來,轉惡為善,轉無希望成無窮的希望,轉人作天,轉凡成聖,都在一念之間。
佛對我們的教導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這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性德必須落實,落實的第一步就是養老。我們每個人都會老,我們尊敬老人,照顧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年輕人就會尊敬、照顧你。我們不尊敬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也就沒有人尊敬你,這是因果報應。佛經上講,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功德等於供養佛。佛常講,你家裡有兩尊活佛,就是你的父母。不孝養父母,去供養佛,佛不會接受,所以一定是從「孝親尊師」做起。
今天我們在新加坡的工作,第一是要建彌陀村養老,第二是培訓年輕的法師,第三就是聯誼各個族群宗教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讓我們大家一同創造美好、繁榮、安定的社會,創造真實的世界和平,決定不能有私心。自私自利是迷惑顛倒,保全自私就是保全自己在三惡道永不得出離,因此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放棄自私的利益,這才能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
佛經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把它兌現、落實。世間有一些作惡的人,如何能把惡人變成好人,把邪知見的人變成正知見的人,把造作罪業的人變成修福的人,你就成功了。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去對待一切人,再惡劣的眾生也會被感化,不能感化總是自己做得不夠,要反省、要改過,這是真誠當中還存有自私。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就行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徹底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佔有的欲念。放棄自己的成見,這個很重要;自己想要怎樣做,那就錯了。
自己的缺點很多,自己不知道,別人看出來了,說出我們的過失,我們就要很認真的檢討,立刻改進,改過就是進步。別人給我們指出,幫助我們向上提升,我們非常感激,那是我們的恩人,我們一生都生活在「感恩」之中。我們全心全力的幫助社會,利益眾生,別人怎樣做不必去過問,心要永遠保持清淨,這個功德才是圓滿功德。我們看到許多人做好事,做完之後還有顧慮、有牽掛,這樣心就不清淨,做的是三界有漏的善果,果報在人天。清淨的福德,果報在極樂世界、在一真法界,絕對不一樣。
我們學佛的同修,出家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在家學佛要做在家人的好榜樣,道場要做道場的好榜樣,我們建老人院是所有老人院的好榜樣,我們就成功了。這確實是世間最殊勝、最有希望的工程,我們有緣份一定要抓住機會,認真努力去做,不能錯過。願與諸同修共勉之!
願力與欲望 (990410早餐)
【願力與欲望】
願力與欲望有何不同?佛法講發願,世間人講心願,心願是欲望,發願則不然,但是一般人確實很難辨別。倘若你能明白其中道理,也就不難辨別。以《金剛經》為例,佛法常講「四弘誓願」,若離四相、離四見發願,這是真的發願;反之,願就是欲望,這是一個揀別的方法。另外,一切隨緣是發願,攀緣是欲望;為自己是欲望,為一切眾生是發願。
《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有此四相就不是菩薩,是凡夫。凡夫有欲,所以有欲界;凡夫有分別、執著,所以有色界和無色界;色界是執著有,無色界是執著空。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才能超越三界。念念以我為本位,念念都想到我,發的一切願都變成自己的貪欲了。
【建道場】
我們冷靜去觀察,仔細去思惟,在經典上,釋迦牟尼佛與這些大弟子,從來沒有去蓋廟、建大道場。道場在哪裡?維摩居士講得好,清淨心就是道場,慈悲心就是道場,不是形式。這些形式上的道場,都是帝王大臣、信徒們貢獻的。
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他的道場是怎麼形成的?隨緣成就的,沒有一絲毫攀緣心。他到了雲棲山,看到這裡風景很好,所以自己就搭個茅篷修行。之後有人看到這是一位有道德之人,想去親近他,所以在旁邊也蓋個茅篷。後來,被一些有地位、有財富之人發現,就發心替他們建道場。所以蓮池大師沒有去化緣,那個道場是自然成就的。若是自己想去募化,那是欲望,不是願力。所以欲望度不了眾生,將來自己還是往三途去。《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得清楚明瞭。一生不建道場之人,能往生作佛、作菩薩,這個果報不一樣。
佛法究竟真實的宗旨是「自覺覺他」,千萬不能做自迷迷他之事,自迷迷他沒有不墮地獄的。出家人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隨緣。出家眾對出家眾也是布施供養。他下廚做飯供養,我們用托缽的心理來接受,他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我們用這種心態過日子,這叫修行。心要清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保持清淨心。龐居士示現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劫難真的在眼前,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放下萬緣,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真實智慧,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做到自度度他。自度的緣具足了,度他隨緣,絕不攀緣。現在社會上也有所謂「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佛菩薩也會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但是創造條件也必須在條件具足之下,才能創造;創造機緣,也是機緣湊巧;沒有條件、機緣,是不可能創造的。這在佛法裡稱之為「善巧方便」,比世間人說得好,說得真實、圓滿。
真正佛弟子要學佛陀,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向佛學習決定沒有過失。佛為我們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每天吃飽穿暖,有一個小地方可以遮蔽風雨,足矣!佛沒有建道場的念頭,佛一生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只做這件事情。從這些地方我們要深深去體會。
【上智與下愚】
在佛法裡,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最容易成就的是兩種人: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常言說得好,「愚不可及」,我們比不上下愚之人。為何這兩種人容易成就?這兩種人用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所以他能成就。中等根性之人疑惑、夾雜,還要中斷,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才教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可以減少疑惑、夾雜。學的東西多了,看到佛在這個經上講「有」,在那個經上講「空」,到底是有、還是空?你就會懷疑釋迦牟尼佛,連佛都不相信了。
必須要知道,佛無有法可說,佛說法是為破執著。此人執著有,佛就為他講空,破他有的執著;那個人執著空,佛就為他講有,破他空的執著。正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才有法可說;若眾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宗門大德講的「口掛牆壁」,就沒得說了。我們經論讀多了,決定生疑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不如下愚,不如那些老太婆,她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聽經,一句佛號念到底,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走的時候瑞相希有,這是我們比不上的。但是有疑惑一定要解除,否則就是障礙。上智之人,一聞千悟,一接觸就通達、明瞭,一點疑惑都沒有,所以很容易成就。
【結論】
我們對於願力與欲望一定要辨別清楚,落在欲望裡,就是造三途業,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要知道,輪迴心修學佛法也是輪迴業,輪迴心念阿彌陀佛還是造輪迴業。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講,念佛人的一百種果報,第一就是墮阿鼻地獄。為何念阿彌陀佛還會墮阿鼻地獄?就是輪迴心,迷惑顛倒,他不是發願,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實在是太可怕了!而別人造,我們也不必說,說了與人結冤仇,他也不會接受。要緊的是自己要明白、要清楚,自己決定不可以造,要死心塌地,安分守己,好好修行,念念與戒定慧相應。
我們把水平降到最低,念念與五戒十善相應就不錯了,五戒十善真正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你的持戒就圓滿。心地真誠、清淨、平等,老實念佛,這一生決定成就。以自己成就的法門,介紹給有緣的眾生,就是自行化他;除此之外,一切放下,不要再打妄想。不要想著自己要蓋個大道場,要接引許多眾生,眾生是接引了,但是不曉得接引到哪裡去?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才能了解事實真相。
談建立道場 (990413早餐)
【建道場】
有一位秦皇島的同修,希望在當地建一個淨宗的寺院。佛法的修學、弘揚,在此時代,寺院的功能逐漸減少,而最有效果的是利用高科技的傳播。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修建寺院道場,他的生活方式是遊化人間,居無定所,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機會教育,效果很好,值得我們省思。
經典記載,佛的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追隨佛陀,時間短的也有十年、八年,時間長的終生。他們就是佛法的繼承人,弘法人才是這樣培訓出來的。有了道場,就有世俗許多瑣碎之事,這些事會擾亂清淨心。能夠在管理人事物上,保持心地清淨而不繁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世尊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沒有道場最好,沒有道場去找道場,那是自找麻煩。
佛菩薩及祖師大德的行持,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自己在這四十多年的經驗中也體會到,與我一起出家的同參,人數不少,講經說法的唯我一人。絕對不是我才智過人,原因是在,他們有道場,要管人、管事、管錢,操心勞神,對於弘法利生、自行化他,就產生了障礙。我的好處,就是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沒有道場,一生都是寄居別人的道場,作客不作主。作主很累,作客很自在。像我們住旅館,旅館老闆是主人,他不自在,住旅館的客人很自在。我們應當有一個態度,到這個世間來是作客的,不是想在這裡落戶、生根,那你就得自在了。所以我們一生學佛,隨緣而不攀緣。
【回頭是岸】
觀念之建立,信心之生起,一定是對於教理有相當的認識與理解,所以讀經聞法很重要。諺語說:「三天不讀書,面目可憎」,這是說從前讀書人,三天不讀聖賢書,煩惱習氣都起現行。學佛亦復如此,若有幾天不讀經、不聽經,自己的煩惱習氣都起現行,隨順煩惱習氣決定墮落。煩惱習氣就是輪迴心,煩惱習氣作主,所有一切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都是造輪迴業,將來的果報當然在六道輪迴。我們無始劫來至今,從未覺悟過。
心善行善將來會生天,天有二十八層,也沒有出離六道輪迴。天上的壽命比人間長,等壽命終了之後,阿賴耶識裡含藏的惡習氣種子,又會使你墮落。所以還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在佛法修學裡不算有成就。佛法最低的成就,是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小果聲聞,屬於小成就;脫離十法界,才算是大成就。我們是凡夫,罪業深重,可否在這一生當中獲得大成就?答案是肯定的。再重的罪業都不怕,只要能夠覺悟,能夠回頭,所謂「回頭是岸」。佛在經上講,五逆十惡的罪,回頭都能成就。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如此重罪能回頭,都能在一生當中獲得最殊勝的成就。
有許多同修疑惑,造這麼重的罪,怎麼可能會成就?造罪業是一時迷惑,覺悟之後,這個罪業就消了。佛在經上,把罪業比作黑暗,覺悟比作光明,「千年暗室」是比喻房間有一千年沒有光線,這就是造罪業很久、很深,可是點一盞燈,黑暗就消失了。佛法貴在智慧、覺悟,不要常想自己造罪業,因為想一遍就又造一次。佛教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想佛、想菩薩,這是一大轉變,這就是回頭。
從何處回頭?從迷回頭,去想覺悟。諸佛菩薩是究竟圓滿覺悟之人,我們常常想佛,常常向佛學習,就對了,常常想自己是錯誤的,常常想一切眾生就是覺悟。諸位要冷靜的去思惟、觀察,把這個道理事實搞清楚、搞明白,就會放心大膽去做。不為自己,只為社會、為眾生,決定有好處。為自己再富有,都要操心,在生活方面,樣樣都要自己照顧自己。若我們念念為社會、為眾生,一切就有人照顧,一點都不要操心,這個多自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是天經地義、真實的道理。世間人常講「真理」,這就是真理。學佛無非就是做個轉變而已,「轉惡為善」,「轉迷成悟」,「轉凡成聖」。
【智慧】
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這是智慧。世間的聰明,是「世智辯聰」,他沒有能力辨別這些。中國人有智慧,外國人只算是聰明。科技發明最早在中國,王莽時代,中國人就已經想學飛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機械化的運輸。為何中國人不繼續發展?中國人有智慧,知道科技發展會帶給世人負面影響,若要使世界長治久安,不能著重在科技上發展。西方人沒有這種遠見,拼命在科技上發展,地球的資源幾乎快竭盡了。用盡之後,世界毀滅,科技發展的結果是世界同歸於盡。所以,真正有智慧之人不做這種事情。
【恢復本能】
世尊、諸佛菩薩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現代人的這些發明,他們知道的比我們更清楚,佛經裡也有科技的理論知識。而佛法不從外面機械方面去發展,而從內心禪定來發展。現今科技還無法做到分身,我們從此地到美國,還要坐飛機,而禪定功深之人能分身。這不是神話,都是事實,我們在經典裡能看到,古人筆記小說裡就更多了。《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只是小神通,微不足道。這可不可能?可能。因為這是本能,這是佛法六種神通的「神足通」。六種神通都是我們的本能,本能為何會喪失?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障礙,把智慧德能障礙住。本能現前,才得真自在。
佛教我們恢復本能,我們眼能見,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楚、明白。經上所說的,我們都把它當作神話,都看作是佛菩薩的能力,不是自己的,所以我們修學不能入佛境界。我常勸告同修,經上講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本身的事情,都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的能力現前,我們的能力不能現前,這就是有障礙,把障礙去除,我們的能力就恢復了。佛希望每個人都能恢復自性本具的德能,生活空間就廣大,是盡虛空、遍法界,何止是這個小範圍!
【聽經之重要】
所以經不可不讀,不能不聽。要多聽,要常聽,不間斷的聽。聽上三年、五年,你就會覺悟、明白,即佛家講的「開悟」。有疑惑則存疑,不必去問,繼續不斷的聽經,總有一天聽到疑惑解開了,那就叫悟處。所以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疑惑不必急著去問人,人家為你說明,你還是沒有開悟;不但沒有開悟,還障礙了開悟,把悟門堵塞了。自己明瞭,自己覺悟,那是自己的;別人講的,聽了似懂非懂,轉眼又迷惑了。這是求學的態度,我們要懂得。
近幾年來,我特別強調聽經的重要,因為有許多老同修退轉,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解得不夠透徹,妄想太多,所以信心、願心無法建立。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聽經。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為何四十九年天天講經,道理在此地。世尊千叮嚀萬囑咐,要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是受持,受持還要天天讀誦,若不天天讀誦,不天天聽經,受持會退轉。為人演說是化他;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人看;說是為人解說,全身說法,這真正是利益眾生。只會講,不會做,也不行;要自己做到,才有真正的受用。
【蓋小茅篷】
若想建道場,我建議蓋小茅篷,不要建寺院,勞民傷財。你到外面去化緣,這有因果責任。佛家說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不能成就,將來要還債。你現在募化得很多,將來還起來就很累,要懂「無債一身輕」的道理,絕不負債。一切要自然成就,不要有一絲毫勉強,這樣就很好。
三種真實 (990415早餐)
佛法是真實智慧,《無量壽經》講了三種真實,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中心。
第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足以表明何謂佛教。開是開導,佛家講的「開示」,亦即講解、說明。講清楚、說清楚,聽眾的思想觀念就產生變化,這是教學的成果。講的是什麼?聽眾心理變化的是什麼?「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即現在人講的「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法教學、修學的總目標。
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清楚、明白,就稱作「佛」;雖然清楚,尚未達到圓滿,稱作「菩薩」。由此可知,佛、菩薩不是人,也不是神,他什麼都不是,也什麼都是,他在人間現的是人身,在天上現的是天人身,在畜生道現的是畜生身,在餓鬼道現的是餓鬼身,在哪個法界現哪一種身,但是他修學的層次確實是佛、菩薩。十法界示現的身相不一樣,族類不一樣,這是「異」;但是他所契入的境界,確實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是「同」;「同不礙異,異不礙同」。正如同現代教學,譬如你拿到博士學位,你去從政,身分是政府官員;另一位也是博士學位,去賣豆腐,是豆腐店的老闆;雖身分不一樣,但都是博士學位。博士是同,身分、地位、工作不同,這稱作「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異不礙同,同不礙異」。整個宇宙一切眾生的結構,就是這種現象。
我們在社會扮演什麼身分,一定要清楚。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是一位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不求報酬,完全盡義務;佛的弟子,亦復如是。佛弟子拋棄自己本分工作,這是近代才產生的現象,這個歷史頂多兩百年。在清朝初年,出家人仍是從事於教學工作;至清朝中葉以後,才變成經懺佛事、做法會。現在佛法教學幾乎不存在了,所看到的都是變相的佛教,所謂是「宗教的佛教」。所以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形象確實是宗教,這是佛法變質了,我們要認識清楚。
要將佛法恢復到本來面目,恢復到社會教育,佛法才能廣度眾生。「度」,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幫助,幫助一切眾生;「廣」是普遍,不分族群、不分種類,十法界平等的幫助。而且決定是義務的幫助,對於被幫助的這些人物一無所求,心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這是自覺。
我最近常想到,建道場絕對是錯誤的。世尊一生沒有建道場,菩薩、阿羅漢沒有建道場,祖師大德們也沒有建道場。何以故?不建道場,心在道上;一建道場,心就變了。所以沒有道場,心是安住在佛道、菩薩道;道場一建立,心是安住在輪迴道。誰可以建大道場?在家居士。他們建道場來供養,我們可以接受,但自己決定不能建。
蓮池大師為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他最初看到雲棲山環境很好,就自己搭茅篷進修。以後人家發現,他是一位有道德、有學問之人,想親近他,就在旁邊搭個茅篷。後來有些宰官、大富長者們知道了,有這麼多高僧大德在那裡修行,就為他們建大殿、建房舍,這才變成一個叢林。蓮池大師與一起修行之人,不但沒有操這個心,連念頭都沒有,所以這個道場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不失清淨心。道場雖然形成了,修行人心理絲毫不執著,能放得下,依舊不失當年住茅篷的心態,絲毫留戀都沒有。
我們美國達拉斯的道場,是自然成就的,從未化緣。這個道場的成就,是德州人民的福報。我們幫助它、成就它,但對它毫無留戀;要是對道場有留戀,就不能往生。真正修行人的道場何在?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道場,多自在!而我的道場就是這些機器,我走到哪裡,機器都跟著我,每天講經都從網路上傳播,這就是道場。
道場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要建立這種觀念。此觀念就是三種真實裡的「住真實慧」。能住真實慧,能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才能做到第三個「惠以真實之利」;幫助別人,把真實的利益布施、供養大眾。《無量壽經》的這三個真實,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特別提醒我們要注意。這三個真實代表整個佛法,不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不離這三個真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弘的,也不出這三個真實。
在二十多年前,香港洗塵法師曾到台灣來看我。我跟他建議,我們找五個真正志同道合的比丘,到全世界弘法利生。我們每人背一個小帳篷,晚上將五個帳篷圍在一起。世尊當年是樹下一宿,我們現在體力不夠,所以住帳篷。他聽了很歡喜,最後仍是不了了之。那是真正出家人應當過的生活,托缽的生活。
我在中國良鄉有一塊地,面積是二千三百畝,良鄉出石頭,我們就地取材,蓋石頭屋。每個人一小間,每個小屋的距離,走路三至五分鐘。裡面供水不供電,沒有電話,這樣人就清淨了。晚上點小蠟燭,叫你早睡早起;天黑了,就老實睡覺,天尚未亮就起來做早課。上課有一個多功能的大廳,拜佛、共修、活動有一個大的活動中心,起名為「六和堂」。我們的果木樹很多,有幾千棵,故此道場稱為「善果林」,種善因得善果。只要真正發心,一切有三寶加持,龍天護佑。
一切法無我 (990422早餐)
【無我、無法】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對「無我」的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學習。大意是講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誤會有一個自己,於是分別自己、執著自己。因為此錯誤的認知,所以才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在輪迴裡,此知見愈來愈深,牢不可破,於是才會起惑、造業、受報。所以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起於此錯誤的認知。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佛都常講「無我、無法」。相宗入門典籍《百法明門論》,文字雖然不多,但註解非常豐富,在《卍續藏》裡就有六種註解。這部論所講的就是「一切法無我」。什麼是一切法?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又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便利於初學,而百法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無我,不但是人無我,法也無我。所以相宗一入門,就破我法二執。這兩種執著破了,就入大乘之門,這才算是入門。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修學入不了門,雖然很認真努力,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就是沒放下。要放下真不容易,佛在經上說得好,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是生生世世的迷執。何人能放下?一是上根利智,一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之人。一接觸到,真正相信,真正明瞭放下的利益,他就肯放下。中下根性的人很難,似懂非懂,依舊是造業、受報,我們就是這樣的人。這一類根性的人,只有一個法子能得度,那就是嚴持禁戒,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之外,雖然有無量法門,法門平等,但不契機,苦苦修學依舊不能得力,反而不如老實念佛之人。達拉斯的同修親眼看見馬老居士,在佛七之中安詳往生,沒有病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最近幾年往生的人不少,瑞相也非常殊勝。佛法講的「三轉法輪」,他們為我們作證轉。
【談加持】
在現代的社會,佛法雖然好,可是發心弘揚的人太少。有許多人謙虛說自己業障深重,沒有能力弘法利生,自己這一生能往生就心滿意足。此想法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全對。你得到佛法的利益走了,佛法後繼無人,不就是斷在你這一代嗎?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代代相傳,我們才有此緣分遇到佛法,到我們這一代斷掉了,怎麼能對得起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佛了解這些人的心理,所以常勸導我們,不僅要自行,還要重視化他。沒有智慧,沒有能力,煩惱習氣很重,果真發大心,捨己為人,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
實在講,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平等加持,這個加持有人能得到,有人得不到,原因不在佛,在我們自己,問題是自己願不願意接受如來威神的加持。怎樣接受?心行與佛相應就能接受,與佛相悖就不能接受,佛力就加持不上,道理在此地。心願果然與佛相應,所得到加持的力量,依舊不甚明顯,原因就在夾雜。相應裡夾雜著染污,就是蕅益大師講的,夾雜著我、我所,於是相應效果就大幅降低。倘若能把我、我所放下,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顯,自己幾乎都能覺察到,有功夫之人也能見到。「心願解行」要與如來相應,必定要把我與我所捨掉,自己才能真正成為法器,能夠接受如來大法。像接力賽跑,我們發願接班,接過來之後,立刻就想到,還要交給別人,使佛法能夠代代相傳,正法久住世間。世尊的法運往後還有九千年,不是西方人講的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佛法裡沒有這種說法,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願力,認真努力的修學。修學的基礎決定是禁戒,《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善護三業」,這是真誠的教誨。
【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念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心願與佛相應就是念佛。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的是念佛法門,也稱為「般舟三昧」。吉祥雲比丘對善財童子的講解,就是介紹念佛法門,共介紹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幾乎把所有佛法全都包括在其中。《華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吉祥雲比丘講得非常圓滿。說念佛,哪一法不是念佛?說坐禪,哪一法不是坐禪?說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任何一法都具足圓滿的佛法,這才能成無上道。世間人修淨,淨不是禪,禪不是戒,戒不是密,劃分得這麼清楚,所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心都不清淨,清淨平等覺始終得不到。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清淨平等覺都得到。清淨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菩提、大涅槃。
由此可知,我們的病根就是分別、執著,《般若經》講的「著相」。我們必須要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方法來對治。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分別執著才起來,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住,這是初步功夫;更進一步,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化解了;更深的功夫,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圓融了。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各人功夫不相等。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就是用這種方法。佛法裡的排列順序是有意義的,不是隨便排的。五十三參第一位善友代表「念佛法門」,最後一位善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徹始徹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但要念佛,最後必須要求生西方淨土,我們要從這裡去領悟。
風水與命運 (990426早餐)
【風水與命運】
儒家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儒、佛所說的中心理念,確實能幫助一切眾生,達到幸福美滿的願望。
凡夫決定會受外界事物的影響,凡夫有分別、執著,所以就落在數裡,也就是有命運。數能夠推算出來,《了凡四訓》對於這些道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就脫離不了命運的主宰。還會受外面一切人事物的誘惑、影響,心就隨著境界轉;心隨境轉是凡夫,就決定有風水。
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瞭,就稱為聖人。聖人不受命運的主宰,因為他於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沒有分別、執著,超乎命運之外。會受外面環境影響,就有風水;不受外面環境影響,自己能做得了主,這就是佛菩薩。《楞嚴經》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有能力不被環境轉,可以轉環境,就是聖人。凡聖之別在此。
我們沒有能力轉變環境,所以要選擇對自己修學有利的環境,古人在功夫未成就之時,都選擇在深山大澤。中國一般的叢林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交通不便,人跡罕到之處,這種環境對修學有利益。我們會被外境所轉,就盡量避免接觸,這是聰明的作法,智慧的選擇。到自己道業有成就,不會被環境所轉,能做得了主宰,這時再下山入世,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要是沒有成就,就進入社會,尤其是現代社會,決定會迷失自己,也就容易墮落。不僅是現前墮落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中,而來生墮落在三惡道,那就苦了。所以選擇環境,對我們的學習就非常重要。
今天的大環境不好,我們要建立好的小環境,保護自己。何謂環境?外國人講磁場,中國人講風氣,也就是大環境的磁場對我們修學不利。現在,都市的風氣不如鄉村,鄉村的風氣比較淳樸,誘惑面較少,誘惑的程度也較輕。大都市誘惑面廣,誘惑力量深,若沒有相當的定慧功夫,很難保住自己。
能否找到一個山明水秀、幽靜的環境來修學,這是個人的福報。我們很想隱居,但是沒有福報,居住在都市修行是很不幸,天天要與外境抗拒,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稍微不謹慎就打敗仗,就墮落了。今天社會要依佛法來說,步步都是陷坑,步步都通達地獄之門,幾個人能警覺到、能看到、能防範?凡是能看到事實真相之人,此人有救;看不到事實真相,點也點不醒,那就是無救。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對於社會、國家、世界,我們有責任維護其安定和平。處處為眾生幸福著想,不為自己,這就是行菩薩道。要常記住「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現今社會大眾犯什麼毛病,我們要對治、幫助他,那就要反其道而行。世間人貪圖名聞利養,我們就要捨棄名聞利養。世間人追求榮華富貴,我們必須放棄榮華富貴,要真正做出樣子給世人看。世間人念念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我們把控制的意念放下;世間人念念想佔有一切人事物,我們把佔有的念頭也放下;念頭尚且沒有,怎麼會有行為!
我們過的生活,別人看起來很清苦,而苦樂沒有標準,我們所受的是真正之樂。我們在享樂,享清福,清福是真樂,是健康之樂。世間人享受五欲六塵之樂,那是麻醉、吸毒之樂,是病態之樂,不正常!一轉眼,果報不堪設想。佛菩薩、世間聖哲的教誨,都是金玉良言。在現前社會,確實有些人被名利、物欲沖昏了頭,迷失了方向,想盡方法奪取名聞利養、物欲的享受,已經到了不擇手段,連佛法都被利用。此事佛經上有記載,世尊在世時,魔王波旬勸世尊早入般涅槃,魔發願要破壞佛法。佛說:「佛法是正法,沒有人能破壞。」魔王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來滅你的法。」世尊聽了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謂是「譬如獅子蟲,還噬獅子肉」。現在是末法時期,大家心裡都有數。
我們要做真正的佛弟子,要想在這一生中真正有成就,首先要認識弊病,並從內心裡將之革除,才能有成就。實在講,世尊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捨得乾淨,活得自在快樂。世尊一生沒有道場,都是住小茅篷,佛集會講經就在草坪上、樹下。今天我們在一起共住,還是要恢復小茅篷的方式,這有很大的好處,對居住環境沒有絲毫留戀。居住豪華的房舍,住得很舒服、很安穩,就不想離開,起了貪心、控制、佔有的念頭。將來死了之後,墮畜生身,在道場裡作蟑螂、螞蟻、蚊蟲之類,這多可憐、多可悲!
世尊當年在世,僧團沒有組織,沒有層層節制,只有師生關係。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學生。經上所看到的「上首」是表法的,不是真正的組織。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愉快、幸福,原因是每天聞法,大家的思想見解逐漸相同。相同不是說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見解,而是每個人將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捨棄,這就同了,這是「見和同解」。不是說佛的思想正確,我們都是錯誤的,我們要以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做我的思想。佛絕不做這種事情,這是魔做的。佛絕不控制人,佛教導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所以真正佛法,決定沒有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我們能將控制、佔有、分別、執著捨棄,就會得大自在,過的就是佛菩薩、天人神仙的生活。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白,要認真努力學習的。
有形式的組織很容易被人利用,還是沒有組織的好。有人說沒有組織就沒有力量,這是爭權奪利的力量,我們不要。我們要戒定慧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突破三界,了斷生死,能將我們的生活空間拓展到虛空法界,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才能幫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這是大慈大悲,這是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學佛人要有真正的智慧,將孔夫子的忠恕之道,與世尊的大慈大悲,在一生中落實,才不愧為聖人的弟子,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