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三) 淨空法師講述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三) 淨空法師講述

三、明佛陀教育

[日期:2011-01-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明佛陀教育

如何建立共存共榮的多元文化       (990117早餐)

(淨空法師在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會議致辭  1999/3/3)

一九九六年,我在澳洲結識了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尤里先生。他告訴我澳洲政府近年來採取開放政策,歡迎各個地區的人民移民澳洲。但是這些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乃至於不同生活習慣的人民。現在大家居住在一起,如何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創造澳洲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安定繁榮的社會。尤里先生的想法非常合理、非常難得,佛法裡所說的真實智慧,無過於此。

去年年初,我訪問黃金海岸的邦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保羅院長接待我們,他說這個學校有兩千多名學生,卻來自三十多個不同的國家地區,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聯合國。他們也在尋找,用什麼方法融合一切多元文化,使全校師生能夠融洽的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學習,將來把這個融合多元文化的精神帶向全世界。

保羅院長的談話,使我即刻就想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開端,我們看到參與佛陀說法的聽眾,就有一百七十五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社團,此是一會,若通說十方,則有無數無盡之族群。這正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的大匯集。佛經上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指這些無量無數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思想集合在一起,大家皆享有各種和合圓融的真善美慧生活。世尊和諸佛菩薩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採取了教學的方法,就是要讓一切眾生認清宇宙人生的根源、真相。所以佛跟大家講真話,真話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原本就是一個妙好完美的整體。這種思想、見解,在中國古聖先賢也曾說過。周易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老子說得更清楚,「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此皆與佛說相近。

我們要達到多元文化的和合,多元文化的圓融,首先必須要有這個認知,問題就解決了。凡人沒有這個認知,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總祇是顧到小小的身家,生起了自私自利的觀念。自私自利心行的發展,必定做出損人利己之事,這樣與別人就產生衝突、矛盾,互相侵犯、加害對方,這就造成天災人禍的根本原因。我們冷靜觀察世間,許許多多的災難從哪裡來的?就從自私心行中來的。所以佛講得非常正確,一切災難、一切不好的果報都是從癡迷而生的。

譬如一顆大樹,這顆大樹是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大樹比作宇宙,比作法界,自己比作樹上的一片樹葉。葉葉相看就產生對立、對抗,彼此猜疑。如果深入觀察,原來好幾片樹葉是從同一個枝條生出來的,是屬於同一族群,這就不會和其他的葉產生衝突了。如果再往下尋找,條條同生一枝,枝枝同生一幹,幹幹同生一本,本本同生於一根,找到根本,才曉得整個大樹是一個整體,一個大我,一個真實的自己,這才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根源找到了。於是一切對立、矛盾、衝突煙消雲散,大慈大悲的心油然而生,愛護一切眾生跟愛護自己一樣,真正契入自他不二。

真正體認到整個大宇世界是一家,整個地球是一家,人與人的紛爭就沒有了,所以任何族群團體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個體,這是我們必須認知的。澈悟虛空法界裡所有的星球是一個整體,一切問題才能圓滿解決。此一事實真相,《華嚴經》講得最詳細、最明白,所以多元文化最理想的教材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即是表虛空法界無量不同的族群,「嚴」即彼此無礙,共存共榮,和睦相得的莊嚴美好圓滿的境界。凡是具有如此認知的人,佛法中稱為「佛知佛見」,此人即稱為菩薩、佛陀。

今年我訪問昆士蘭州立格里菲斯大學,尤里先生發起在這個學校裡建立一所「多元文化活動中心」。我看了非常歡喜,全力贊助。並且向校長建議,希望學校能開辦一所「多元文化研習所」,專門培養從事促進社會安定繁榮、世界和平工作的專業人才。最理想的是國家有一所「多元文化大學」,或者每所大學裡,都有「多元文化學院」、「多元文化學系」,共同努力落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的理念,才不至於變成一個口號。這是澳洲政府、澳洲學術界人士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佩服的地方,我們會全心全力贊助他們,完成這一偉大至善理想的實現。

佛法有理論、有方法,決定可以落實,我們應當要學習,佛教的經典是人類各種不同文化的共同寶藏。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的看法、想法、做法完全是與大宇宙完美的整體相應,與整體相應就是佛經常說的與自性相應,這才能真正把宇宙人生一切問題圓圓滿滿的解決。我今天有緣參加如此勝會,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志士仁人,謹在此表示熱忱的擁護支持讚歎,做出自己本分微薄的貢獻,敬請指教,謝謝大家!

佛法修學目的       (990407早餐)

在四十卷《華嚴經》中,世尊為我們說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種種心量」,這是很複雜的現象。種種不同的心量,從何產生?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心量原本是相同的,佛法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諸佛如是,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無不如是。而原本這麼大的心量,現在變成這麼小;原本單純的心量變成這麼複雜,這是我們要深深去省思的。

原本的心量顯示出來的境界,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作用,《華嚴經》稱作「佛華嚴」,淨土經稱作「極樂世界」。這些都是我們本有的,正如馬鳴菩薩所說的「本覺本有」。一真本有,極樂本有,包太虛、周沙界本有,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教學,就是教人恢復自性本有的而已。所以佛不度眾生,佛沒有能力幫助眾生多添加一點,完全是恢復自性而已。要知道,恢復本性才是大圓滿、大自在。佛的圓滿、自在、快樂,是我們永遠無法想像得到,而這些都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

「阿彌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量」。心量是無量的,智慧是無量的,德能是無量的,才藝是無量的,壽命是無量的,享樂是無量的,無一不是無量的。而且這些無量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向外求得的,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向自己真心裡面去求。若能恢復自性的無量,就稱作佛菩薩,稱作法身大士;迷失了自性的無量,就是凡夫、眾生。由此可知,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只不過是迷悟的問題而已。

佛法教學的目的有三:

一、「斷惡修善」,這是最初方便,是學佛入門的手段。希望你做個純善之人,清淨的善心善行能幫助你覺悟;惡心惡行決定是迷惑,不可能開悟。

二、「破迷開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事實真相,逐漸明白了,就有可能脫離六道輪迴,也可能脫離十法界。現在我們就在這個邊緣上,有時醒過來,但是醒過來的時間不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境界一現前,立刻又迷惑。這個現象雖然不算成就,但是也相當可貴。世間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覺悟一次、兩次?像黑暗當中放出閃電的光明,雖然極其短暫,但非常可貴。我們希望這種閃光能多閃幾次,密度愈來愈多,光度愈來愈強,這是好現象、好徵兆。

三、「轉凡成聖」,唯有真正覺悟、真正明白,才真想學佛菩薩;真想學,就能真成就。佛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問題在於肯不肯認真。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講「真幹」,只要肯真幹,一生就能成就。《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一生成就;《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世尊舉出這些例子就是說明,我們也能做到。舉童男、童女是表示,用赤子之心才能成就。小孩的心還沒有受過污染,不受污染的心就能成就。

能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污染;於一切法還有好惡,心就污染了。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是清淨平等的,若在境界裡,起好惡、愛憎、控制、佔有的念頭,這是嚴重的污染。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的境界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美不勝收。雖然他們有種種享受,但是沒有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念頭都沒有,何況是行為?那才是真樂。我們現在無論是樂也好、苦也好,都有控制、佔有的念頭與行為,那是造業。由此可知,起心動念想佔有、想控制,就是造業。造業決定是惡業多,善業少。何謂善業?偶爾短暫的把控制、佔有放鬆一點,就是善業;抓緊一點,又造惡業了,善惡無非如是而已。所以佛才講,三惡道是六道眾生的老家,三善道是六道眾生出來觀光旅遊。我們冷靜仔細去觀察,佛所講的確實是事實真相。

我希望同修們要覺悟,覺悟一定要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佳的榜樣。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做為基礎,這是我們根本的模式,然後才有定力。定力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動搖,逆緣、逆境不生煩惱,善緣、善境不起貪愛。有定力,自然就有智慧,智慧就是一切通達明瞭,這樣就可以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所謂道,就是存大菩提心,以大慈大悲心,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有這個心,若沒有行為,心是空的,必須以行為去落實,就是菩薩行。菩薩行在一般大乘經裡講六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華嚴經》講十條,說得詳細、圓滿。其實,六與十的內容是一樣,十條歸納起來就是六條,六條展開就是十條。十條,是把「般若」展開,般若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是後得智,所以有方便、願、力、智。後得智是智慧的作用,用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所以說十條,只不過是把般若智慧詳細說明而已。

我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要真正做到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圓滿,六種圓滿。布施要無條件,不著相,就是圓滿。《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就是不要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要執著別人得了多少好處;圓滿一定是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布施離四相,持戒也離四相,忍辱也離四相,精進也離四相,禪定也離四相,般若就是離相,這才稱作波羅蜜,這才是圓滿。希望同修們要細心去體會,放下自私自利,念念為社會、為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服務,盡心盡力幫助法界一切眾生。這一生修學,向諸佛菩薩學習,決定得到殊勝的結果。

入佛知見       (990409早餐)

【深入經藏】

「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即是自性」,這就是入佛知見,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特別是在現前時代,若沒有此認知,自己與一切眾生的災難,就無法避免。要認知這個事實,就必須要深入經藏,而經藏並不是指《大藏經》,而是佛教裡的任何一部經典,一部經典所含藏的真理,就能解決問題。任何經論裡含藏的真理是相同的,所以「法門平等,無有差別」。

修學佛法依據任何一部經典,都能夠入佛知見。至於選擇哪一部經論、哪個法門,這是各人的緣分、根性、愛好及生活環境不同。諸佛如來為利根人介紹《華嚴經》、《法華經》,為中下根性之人,介紹《無量壽經》,畢竟眾生還是中下根性的佔多數。而淨宗法門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一人介紹,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介紹,這還會有錯嗎?問題就在於要深入經中所含藏的真理、所說的宇宙人生真相;若不能深入,煩惱習氣就伏不住,煩惱習氣伏不住決定造業,造業必定是傷害自己,也傷害一切眾生。

傷害自己無所謂,將來墮地獄、變畜生,這是自作自受;可是傷害了許多眾生,這個罪過就重了。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沒有比這個罪更重了,因為這個罪業才會墮地獄。他無量劫來,這一次得人身,有機會聞到佛法,你把他這個緣分斷掉,這個罪多重?佛經裡講的結罪,我們要懂得它的深義。反之,幫助一切眾生有機會聞到佛法,有機會修學佛法,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在世間雖有大財富,死後一分錢也帶不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能帶去?幫助眾生獲得度化機緣的功德能帶去。

現今社會上有許多有地位、有財富之人,不曉得這個道理與事實,沒有智慧,不知道真正吉凶禍福的根源,所以依舊不能趨吉避凶。這些因果報應,我們不但在古德記載裡看到很多,若我們稍加留意,在現前的社會,處處都能看得到。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這個緣分,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若我們還不曉得把握,不知道去修福,反而造業,障礙這個因緣,罪就重了。所以遇到最殊勝的緣分,到底是好、不好,很難講,端看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用的是善心,願意成就眾生,這是好事。若自己有想控制、佔有的意思,這個緣分就幫助你墮阿鼻地獄。這都是事實,完全在認知上的差別。

【聽經的重要】

智慧要如何培養?唯一方法是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中斷過。他的學生當中,出家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除此之外,不是常隨眾的人數更多了。有許多人跟著釋迦牟尼佛,捨不得離開,每天聽佛講甚深微妙法。我們這才恍然大悟,要想得真智慧,不能離開經教,要天天聽,要天天講。聽了之後,自己明白了,講給別人聽。世尊一生當中,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說了千遍萬遍,我們要很歡喜、很願意為別人解說。

現在講經的人少了,我們利用高科技的方法:網路、衛星,將佛法傳播弘揚出去。真正想入佛知見,使思想見解純正而沒有錯誤,不讀經、不聽經是決定辦不到。我學佛四十七年,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唯有天天薰習,一天都不能中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才不會隨順煩惱;也就是不會隨順自己的意思,因為自己還是迷,沒有覺悟。

佛說我們在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都是錯誤的,是凡夫知見,是輪迴知見。隨順自己的意思,決定造輪迴業,佛講的是真話。所以沒有開悟之前,要隨順佛的教誨,但倘若對經教不熟悉,不能深入,就做不到。到自己煩惱斷了,最低限度是見思煩惱斷了,一切執著放下了,證到阿羅漢果,阿羅漢稱為正覺,也就是思想見解不會錯了,這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菩薩比阿羅漢高,是正等正覺,也就是塵沙煩惱斷了,分別也沒有了;佛是最圓滿的,妄想、無明都沒有了,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見思煩惱統統具足,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輪迴心,所造作的就是輪迴業。輪迴心、輪迴業遇到佛法,往往就會障礙佛法,不但現代如是,古代亦不例外。但是古人比現在人好,因為他們一般都受過道德的薰陶,還有道義的觀念。現在倫理道德沒有了,你跟他講倫理道德,他不但不能接受,還排斥。他認為自私自利是對的,損人利己是對的,他在這裡面可以得利益。他不知道眼前得一點小利,轉眼之間就墮落阿鼻地獄,這就是佛法所講的愚痴,沒有智慧,才會做這種傻事情。

覺悟的人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決定沒有想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與行為。因為他真正明瞭「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他不會起一個惡念,不會有錯誤的行為,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與法性相應,這是佛法裡講的「稱性」。稱性就是佛知佛見,稱性就是佛言佛行,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以此功德莊嚴法界、莊嚴眾生,這稱作諸佛菩薩。

凡夫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肯做,念念想自己的利益,第一個念頭就是自己得利益,保護自己。而佛菩薩只要能利益眾生,犧牲自己也歡喜、樂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何況身外之物?只要能令眾生得真實利益,哪有不發大歡喜心的,這是佛與凡夫不同之處。我們學佛一定要真幹,若遇到真正利益眾生之事,還要想一想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值不值得做?有這個念頭就是迷惑。為何會有此現象?第一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夠。第二是外緣不足,外緣就是聽經聞法的機會太少。若是常常有人講給你聽,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就薰習成種。這是佛種,佛種就是覺悟的種子。這個種子多了,就產生力量,你遇到機會就能掌握,你決定就不會捨棄。

我年歲這麼大了,還要天天講經,都是為了眾生;若是為我自己,我可以退休了。古書上記載:七十致仕,致仕就是現在講的退休,告老還鄉。我也可以退休,找個清淨的環境去念佛求往生,還需要勞碌奔波嗎?為的就是這些經教沒人講,若有人講,我絕對不會再講了。沒有人講,那就不得不講,這是犧牲自己,幫助別人。

諸佛菩薩捨己為人就是講經說法,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無論在家、出家,都是萬緣放下,一無所有,清淨無為,幫助眾生的是教法。在此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講經說法是第一手段;其次,再身體力行,做一個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如此而已。真正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要學佛,出家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這些高僧、高士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為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模範。我們要明瞭,要認真努力來學習,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

教育是解決災難的根本之道       (990428早餐)

現代社會很不安定,其根源何在?思想見解的錯誤,這是真正動亂不安的根源。若大家沒有正知正見,此現象必定會產生。正知正見,一定要靠教育。生而正知正見,真是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人,佛法講這都是佛菩薩應化世間,不是凡夫。凡夫無量劫來,受煩惱習氣的薰習,產生了錯覺,這是必然的現象,所以,一定要靠教學。中國古代有家教、有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就是私塾教育。《禮記》裡,「曲禮篇」、「內則篇」講得很詳細。教育一定要從少年開始奠定基礎,培養辨別真妄、邪正、是非、禍福的能力,有此能力,一生決定能夠建功立業,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自古以來,是最重視教育的民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融成一個整體的教育,社會當然是安定、繁榮、興旺,國家必定強盛,世界一定和平。唯有真誠的愛心,良好的教育,才能夠救自己,救家庭、救社會、救世界。今日社會之動亂,是經濟帶來的災難,每個人急於牟利,都往錢眼裡鑽。前清銅錢當中有個洞叫錢眼,其形象是個枷,這是刑具。做成這種方式,就是提醒你錢不是好東西,鑽到裡面去,就戴上枷鎖,就是犯罪。中國古人所做的一切,都含有很深的教育意義。今天使用的是鈔票,鈔票是最骯髒的東西,多少人的手摸過,帶有很多細菌。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拼命往錢眼裡鑽。

夫妻二人都去工作賺錢,兒女得不到父母的愛,心裡就會反常,這是沒有家庭教育的後果。家庭教育被電視取而代之,而電視的內容,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很少,幾乎都是殺盜淫妄,教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小孩天天在家看電視,這個印象多深刻,他以為這些是正常的,以為做人就應該如此。學校教育沒有倫理道德,社會上所看到的,幾乎就是電視上所演的。人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縱有善根也會變壞,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幾個人能夠不受環境的誘惑、影響?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對治的方法,從根本下手,就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要融合成一個整體,才能挽救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覺醒,回頭是岸,問題才能解決。

今天全世界的動亂,武力決定不能解決,武力只有加深族群之間的仇恨,這種仇恨難以消除。滅絕一個族群,消滅一個國家,用現在高科技的武器,容易做到。但是果真消滅了嗎?沒有。這些冤魂死了以後,就到你的國家來投胎,做你的兒孫,將來再來報復你。在中國清朝歷史,明文記載著一段公案。清朝在早年開國之初,憑著自己武力將葉赫氏消滅了。葉赫氏酋長臨死時發誓,「我們族裡將來就剩一個女人,也要報仇,也要把你消滅」。清朝末年亡國就在慈禧太后,她是葉赫氏女子。清朝宮廷裡,祖宗的規約中,「葉赫氏的女子,決定不能進宮」,年代久了,大家就疏忽了。所以慈禧進宮時,當時有人提起這樁事情,但咸豐皇帝不理會,最後國家亡在她的手上,她是來報仇的。所以武力不能解決問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一切眾生都不可以侮辱,都不可以欺負,《楞嚴經》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你今天是人,勢力大,宰了羊來吃;來世你變成羊,牠變成人,也來宰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解決問題要用真正的愛心,真誠的關懷,無私的幫助,感化人心。一切有情眾生都有良心,在佛門裡有許多公案,高僧大德馴服獅子、虎豹猛獸;連這些猛獸都能感化,哪有不能感化人的道理。不能感化,是沒有達到精誠,所謂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不懂此理,不曉得向內反省,沒有付出愛心,所以只會把問題愈搞愈糟,愈不能收拾。這是疏忽教育的罪過,忽略教育的果報。我們從歷史上來觀察,災難、天災人禍的演變,愈演愈烈,一次比一次殘酷,一次比一次破壞力增長,這就是冤冤相報,大規模的屠殺,到最後世界同歸於盡。這是人類的智慧,和科技發展所造成的結果。

中國古聖先賢確實有智慧,看得深、看得廣、看得遠,所以極力提倡教育,將教育列在人生最重要的首位。人可以沒有吃的,可以沒有穿的,不能沒有教學。《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所謂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生命就在學習當中,一世學不了,生生世世都學不了。佛法說得更圓滿、說得更好,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無量劫的修學才達到究竟圓滿。圓滿之後,就能服務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由此可知,「學」的目的就是為服務社會,服務大眾。從小往外擴大,服務家庭,服務宗族,服務鄉黨,服務國家,服務一切眾生,要是沒有良好的學養,服務就不圓滿;甚至於服務是在造罪業,給社會、國家、世界帶來災難。真正有道德、有學問、有良心之人,決定不會去發展新武器。菩薩戒裡,造作這些殺害眾生工具的人,都犯殺戒。造打獵的工具都犯殺戒,何況造的武器能殺害很多人,此罪大矣!你雖然沒有去殺人,但你製造的這些武器,將來殺害很多人,你要負責任,這個果報不堪設想。

今天要想社會安定、繁榮、興旺,一切眾生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還是要靠教育。教育的目標,第一是明瞭人與人的關係,第二是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是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佛法教育也有三個目標,第一是「斷惡修善」,第二是「轉迷為悟」,最後是「轉凡成聖」。所以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不能脫離這個理念,一切眾生的劫難可以化解,社會可以恢復安定和平。今天我們認識、明白了,就要從自己努力做起,全心全力的幫助有緣的眾生。何謂有緣?能聽得進去、能接受的,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聽不進去、不能接受的,那就沒法子了,這是佛法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意思就在此地。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示修持方法 第2頁:二、勸深信因果
第3頁:三、明佛陀教育 第4頁:四、倡孝道師道
第5頁:五、談習講方式 第6頁:六、諭在家善信
第7頁:七、答學佛疑問 第8頁:精要十念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