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說明 溫光熹居士著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說明 溫光熹居士著

四、普門品內究竟有些什麼重要的意義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溫光熹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普門品內究竟有些什麼重要的意義

1、『媽呀!』

上面把怎樣受持普門品,和普門品怎樣的偉大,兩個重點已經說了。這裡!要再堆進一步問:究竟普門品的中心意識是什麼呢?就是說:總歸一句話,普門品的重要意義究竟是什麼?

普門品的內容是:告訴我們信觀世音菩薩。由信而念他的聖號,就能得到他的感應保佑我們,免一切苦難,得一切吉祥;其重要意義是:由此而了生脫死,上至成佛。

說來也不簡單。在佛法內教理上講,諸佛菩薩只能為我們作一個增上緣而不是親因緣;修行要靠自己,不管任何法門,都有多少曲折,不能避免的『之遶』,因為要經過一番提煉,才有一番進步。說到念觀世音菩薩這一法門,著重點還是在『仗他力』,就是說:如像一個小孩子雖然長大了和大人是一樣的能力,在他未長大之前,畢竟靠著大人要容易長大些。又如:有許多孩子要欺侮他,他雖然沒有力量,他叫一聲『媽呀!』他的媽媽來了,那些圍著他欺侮他的孩子們就會滾開了,他就得救了。這樣,比憑自己力量打得頭破血流方便得多,這是誰的力量呢?如果不這樣的話,也可以奮鬥打出來,但比喊『媽呀』,媽來救他的方法吃力得多。豈有媽媽,聽著他疼愛的兒女叫救命,而不去理會的?這就是普門品尋聲救苦乃至度你成佛的道理,所以重心在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

念一句觀音聖號,就有這樣大的感應嗎?有沒有根據呢?有。在法華內有『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的話。多少年以來,我常說到,孔門傳授心法的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這一句話,恐怕除了大智大慧的文殊師利法王子之外,沒有人能夠完全發揮它的道理。念佛法門的高度,中庸內又有那一句話是深知和實證的註腳呢。

觀世音菩薩就是佛。所以念他可以成佛道,不單是救苦。這是古德給我們非常寶貴的啟示,就在依靠佛力而解脫的佛法體系,莫要輕易地看過了;反之,就是未經過痛苦提煉的人,不曉得『前人創業的辛苦』。有體系的偉大學理,都是經過多少甘苦才得來的,不是信口開河的話,何況佛法?

2、怎樣才是大慈大悲

這裡,應該知道:整個大乘佛法的根本是什麼呢?是大悲。悲,是拔苦的意思。如像世間父母救拔兒女的苦都是悲。不過,世間眾生免不了的是有情見,故叫做愛。愛有溺愛,便不好了。愛字翻過來,便是悲。所以說人人都有,只是範圍小。聖賢境界,也有悲,修齊治平的道理都從悲心發出。佛門中由四攝入道的小乘,最高的是阿羅漢,不是沒有悲心;他要和他有特別因緣的才度,而他又重在自己脫入『無餘依涅槃』,所以不著重悲,一般人就認為阿羅漢是『焦芽敗種』而不尊敬,大大罪過!須知呵斥他是『焦芽敗種』的話,只有佛才有資格說,凡夫怎敢?阿羅漢是出世的聖人,應該受人天恭敬供養。再說,已了生死的(或未了生死的)發菩薩願心而修四攝六度就是菩薩,更不消說有悲,菩提願就是觀一切眾生作母想,要拔母苦。大悲是什麼?就是徹證法界緣起性空,心力超出第四禪捨靜慮(不是天界才有,佛法所不同是在禪中參以無漏慧覺,瑜伽廣說);就是說,心平等住,無眾生生等相(反之,便容易成為所謂『愛見大悲』),拔救一切眾生出生死大苦海。這個大悲是佛功德圓滿以後才有的。觀世音菩薩既有這個大悲,就可見他的尋聲救苦,不僅是要拔我們生活現實上的一切苦難,而且這個苦還包括『生死苦』在內。他一面拔苦,一面又給人許多福利,這是與樂,與樂是慈。世間眾生、聖賢,出是有慈,和佛不同,在徹底與不徹底的分別上面。佛給眾生的樂是究竟解脫生死上至成佛道的樂,故又叫做大慈。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是不僅給我們現實上滿願的樂,並要上至給予成佛道的大樂,所以是大慈大悲。

3、什麼叫做生死問題

上面說到生死問題,是佛法上一個根本的重要問題。這裡必須要問:什麼叫做生死問題呢?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可了嗎?死可脫嗎?如何了生?如何脫死?什麼是生命本質—生命領域理性的本質;這一系列的問題,三藏十二部完全給你解答清楚了,可以研究探討。這裡只可略略地提一下:生命底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的答覆是:不是語言說得出來,不是文字描寫得出來的。因為說出來的,寫出來的,都不是本質,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罷了!舉例說:『火』,怎樣用語言、文字、巧妙的形容,也只是形容而已。換句話說:不是真正的『火』可以煮飯,可以照亮等等的話。所以說的火不燒口,如果說的那個火字就是火了的話,口就該被燒焦了。生命的本質,勉強地形容,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始也無終的。它遇到因緣,又什麼都現得出來,萬象森羅,宛然而有。說一個譬喻:大地的土(譬喻生命的本質),當因緣具足時,沉呀、磚呀、缽呀、甕呀、泥人呀、泥狗呀、......方的、圓的、長的、扁的、......,什麼的樣子,用途都具備,—就叫做生。過一些時候,破了、壞了、這叫做死—結果,仍舊是土。生命的現象生與死,也是這樣的。諸佛菩薩,憫念眾生,本來具有一個照天照地,永遠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的本質,同他老人家一模一樣,完全無二的無價寶物。他出現於世,用他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出廣長舌、獅子吼、喚醒一般在迷夢中、醉生夢死、生生死死、在那裡冤枉地受苦的眾生,指示給迷夢的眾生:為什麼有生、有死,及怎樣了生與脫死的道理,引導我們照他老人家走過的路徑,得到真真實實的受用,如同他老人家一樣的大自在大快活、究竟的快樂,也就是叫你徹底地證到生命領域最高最上的境界。

我們在第一章上特地指出人生有兩個問題,就是生活和生命。生死問題,就是生命領域的徹證。說生就是了,何必說死?還有一部份佛門中的朋友,不明白上面說的依靠他力念佛往生淨土法門的道理,以為佛法敗在這些念佛人上!為什麼?大家都念佛等死了,這不是教人生,是在教人死。你說是嗎?決不是!他們這個看法,完全抹殺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佛法,就拿念佛法門說:『生入仁壽之域』,誰說在盡教人死?你說往生不是死了嗎?其實,修證到的人自然知道,往生不專指死了以後,得到念佛受用的更不是要『翹辮子』。其所以必須著重死後往生的原因,也是這中間大有甘苦在!什麼是這中間的甘苦呢?就是死的問題本來就同生的問題不是分裂的兩個東西;這是一個東西的正反兩面:這話就是說,有生必有死。是生命領域內的問題;如果撤去死字光談生字,這是偏差的,而且很容易落到生活問題上去,要談生活又何必定要佛法?佛法不是不談生活,只是除了生活問題之外,還著重在生命問題上。這生命領域的問題,是我們最迫切的大事,古今來生生死死,多少人為這個作了實驗,還在摸索中,所以王羲之有一句沈痛的話:『死生之事大矣,豈不痛哉!』

我們知道,雖然眾生心與諸佛心相等,一道清淨圓滿,可是金在礦中,還夾有土沙;佛是純金,土沙是淘洗淨了的。這土沙是我們多生多世的『無明』,由無明起惑(煩惱),由惑造業,因業受報,故有六道輪迴。這樣,就形成了生死問題。要解脫生死,必須不起惑,自然不造業,不造業自然不受報,免一切苦,上求佛道,再打破根本無明,本來的光明顯露出來,自然照天照地。但是,說這一句話很容易似的,做起來要看各人怎樣去努力。生死苦,莫怪許多人不知道,何況這大問題?要懂得它嗎?俱舍論上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大意說:如一個害了『巴骨濫』(這是四川底方言,就是說腐爛入了骨)的癰瘡,痛得火辣辣地,苦極了,這是苦苦,世間一切不如意的逆境都是這樣。可是,醫生在上面放一點涼性的藥膏,便覺得舒服一下子,這是樂苦,一切快樂的事,性質仍不脫一個苦字;如像酒後有醋味起,如果酒味是真好的,應該越吃越好,為什麼醉了便酒味發酸了?所以又說是壞苦,就是天界也免不了(諸天有五衰相現的時候)。雖然涼爽一下,那癱仍在,討厭!沒有它,豈不好?這癰就好比是『行苦』,諸行皆苦;即:不苦不樂還是苦!這個苦通三界,所以說、生死就是行苦性。要解脫生死,非靠佛法不可。可是,今天懂得生死苦這一名詞的人很少,而且算是很有善根了;因知生死苦,才能發心求解脫,由此解脫生死,之後發菩提願心,修菩薩行,這是正路。所以,求了生脫死是大小乘一切聖賢、諸佛菩薩共同必經的道路。那念佛(及修其它一切法的)的人為了解脫生死,貼上一個死字在額上(及畏惡趣苦等等)去警策行持,怎麼說他們在等死是不合佛法的呢?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上大書特書:菩薩修一切大乘法仍要念無常,如羊吃得好一面鞭策著在恐怖中生長肥肉的比喻,難道不是大乘佛法了嗎?這裡如果分不清楚,便要成不會游水的人一樣;楊仁山當初說過趕雞落水的笑話。因之,我們切莫輕視人家那些抱死字掛在額上的人好像不懂人生,其實他才是找到了徹證人生領域的槓桿呢!生死不了,你從何證得到生命領域本來的境界?空口說大話是沒有用的。學佛重在了生脫死上有受用;反之,就是博通三藏,一樣在提濫草鞋!至於天上曉得一半,地下合知,說來也只是滿紙煩惱罷了!

大乘不大乘,(乃至無上乘不無上乘),是看你發不發菩提大願,不是大乘法不要了生死。自己如果沒有搞好的話,拿什麼去度人(這不是自私,要分清楚)?

4、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觀世音菩薩叫我們念他,他是我們生死大海中唯一依怙的慈母。恐怖的黑夜!波濤洶湧,狂風暴雨,鬼哭神嚎,一切冤家對頭,一切苦難當前,我們第一句就是叫『媽呀』!這時候什麼都不可靠,可靠的就是念一句聖號。所以說:尋聲救苦;救的苦不止是現實上的苦而已,還包括生死苦,了生脫死才是佛法的基本作用。苦,解脫了;給的樂呢?也不止是現實的樂,乃是解脫生死的法樂等等。都在這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個字上面,只怕你不淨信,不多念,不誠誠懇懇為求了生脫死念,為念菩提心念!你看!這一句聖號作用有多大!普門品的中心意識就是這個。不過,我們這樣說法是不是對的呢?且看『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話,就可以知道普門品『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的深度。如果不是上面的說法,難道只滿一下眾生現實欲望便了事,不必令入佛智了?豈不等於外道神教?小乘尚且不是這樣,何況大乘?更何況法華是大乘第一義的經典、佛教大乘根器的菩薩乃至法身大士們也稱念觀世音菩薩呢?

念觀音很簡單,不拘出聲不出聲,隨各人自己方便,只是一句話『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又寫作囊謨,是印度文的譯音,即皈依的意思。皈依的意思就是說:依靠著。皈依,這是出自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注意力—乃至身心世界全體交付—集中統一起來,向著福智圓滿慈悲光明(如人類裡所謂完人)的觀世音菩薩沒入,這裡祇有恭敬、慚愧、欣慰、肅穆。

念觀音,就是依靠他。求他保佑。

5、我自己就是觀音‧何必再念觀音

有許多看一點佛書的人,錯會了佛經『是心是佛』的本義,錯講了佛法唯心自性、唯識所變等,便說:我此心是觀音,除我之外就沒有那已成佛的觀音。大錯!就是經教和宗下也沒有這些話。真正通宗通教的人決不敢這樣講。不待說佛法上唯識和心性的道理不是這樣的。從前,印度數論派,認為我心萬能,我心之外,一切沒有。這就好比是現在一部份佛學偏見,尖銳地否定崇信觀音的概念是一樣。殊不知你有個一心,人家還不是也有一個心嗎?從前,有人問祖師長沙岑大蟲說:『歷來出了多少悟了的祖師,他們是不是都成了佛?』岑大蟲說:『他們只是因位上成了佛,果位上還未成佛,為什麼?為了他們功未齊於諸聖』。這話就說完了。

但是,為什麼經上又要說什麼『是心是佛』的話呢?須知道,佛說的心,已經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知見所猜想的心了,我們因為業識所障,只把意識卜度成是心,何曾見到真心?佛說的真心包法界(所以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法)。也就如上說的,我們雖然人人本有理性,是圓滿清淨的,可是又如金在礦中,還夾有土沙。這點如不搞清楚的話,說個是心是佛,早不是佛;說個是心作佛,更作不成佛!

沈登善報恩論說得乾脆極了:『未生西方,焉知誰心?未見隬陀,焉了自性?』這是有修證的人才說得出的話(蓮池名著『彌陀疏鈔』,和蕅益纂的『淨土十要』詳說)。

是心是佛,是因地上的事;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自然一樣)是佛,是果地上的事。是心是佛是理,觀世音菩薩是事。因、果、事、理,定要先搞清楚。反之,說理即事,因即果的話,也要看對什麼人講。要是混淆不清就以為是了的話,平時談理很說得一套,甚至染淨生死一切本空,其實肚子餓了時,還是要慌;煩惱來時,一樣隨它轉。說大話有什麼用呢?

6、不是有些麻煩討厭了嗎

這裡,有一點問題,也要明瞭:並不是一念了觀音,便一切人事都不盡心做了,不做功德好事了,更加要修一切善行,念念在菩薩,自然以菩薩之心為心,以菩薩之行為行,即:所做的事更要合乎理性的範疇(可以熟讀周安士全書)。要是有一個人,不論有事無事,儘在喊著你的名字,豈不使你感覺太麻煩討厭了嗎?這樣看來,念他有什麼用?不是的。這一問題,要分層分析:(一)哪一個人是真正好,一點錯都沒有?念觀音的目的,還有懺悔的意思,念念在菩薩,和念念在煩惱中打滾,究竟哪一個辦法好呢?不待說了。(二)念聖號和喊人名字看來好像一個事,其實是沒有看清問題的話。又要分兩層來分析:(1)喊人名字,是不是人家叫你把他的名字叫著玩?如果不是的話,你有事無事都叫著他玩,當然是麻煩討厭!(2)那疼愛小兒女的媽媽,聽見小孩叫『媽媽』,字字都貼在媽媽的心肝上,從心肝裡透出輕鬆的笑,覺得太好聽了。哪裡會討厭呢?有時倒常常發現在跟小孩就:『乖乖,你喊媽媽,你喊啊!』這,是在討厭嗎?弄懂了以上兩層分析之後,再說:我們念菩薩聖號,是菩薩的悲願,和一般無事叫著人名玩的性質就大不同了。其次,菩薩視眾生如一子,往來生死海中,度人不生厭倦心(因為是由大悲乘願而來的),過於疼愛兒女的媽媽,惟恐不叫她,怎會討厭兒女呢?最大原因還在:我們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菩薩是要我們叫他,他可以尋聲救苦,等於無線電台一呼一應,才能起感應作用。怎能拿世俗無事叫人名字玩一樣看呢?

有人說:菩薩既是無緣的大慈大悲,就是一切眾生都救度。不念他也該救,為什麼要念他名號才救?這一問倒問得恰好,可是忽略了感應的道理。為什麼?電學上都知道空間充滿以太,無線電並不限於地址,任何處可收。但是,如果叫的字未搞好,是收不到的。不能怪無線電,只怪你週波(即波度長短)未搞好。所以,稱他名稱,才得救度,與電學是一樣的感應作用。

有的朋友又要問了:『感應道理誠如上設的無線電週波一呼一應的理論。可是,我信觀音、也信了,念觀音、也念了。為什麼還沒有感應呢?』答覆這個問案,先要翻一下子上面第二章第三節CD兩小段,第四節逆緣加持一段結合來研究。可以說:感應的快慢,要看誠懇的深淺;誠懇深,感應快;誠懇淺,感應慢。比如:無線電收音機,一燈二燈只能收本地,五燈可以收外埠,七燈八燈就以收全世界了。無線電到處可收,但隨燈機週波有遠近的分別。菩薩慈悲靈感,要救每個人;每個人的誠懇不誠懇有分別,所以感應快慢也就各不同了。所以,普門品經文上說:要『一心稱名』,一心就是要永久誠懇,放下全體身心世界,生慇重心去念,當然感應就快了。顯然的,一心念,就不能馬馬虎虎地念。

7、還有比這個更普及方便契機的嗎

a這一個法門應不應機

我們應該知道:凡是佛說的法門,沒有一個是不好的。的確,每一法門都是生死的渡船;又像水銀落地,顆顆都圓。高下優劣的分別是不該有而且是不可能有的。如一碗蜜,碗邊的和碗內的都是甜的。只問你這一個法門應不應機;等於藥一樣,醫好這個人的病,這藥就是很好的藥。假如這人害的是大熱症的話,你把鹿茸等拿給他吃,只怕是醫不好而且倒把他弄死了。今天,佛法要弘揚契機的話,只有用很平常的話從理性上去提煉,非把它通俗普及大眾化起來不可,這就是時節因緣的問題。總要簡單、乾脆、大眾容易了解、靠得住,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所以我們標榜著念佛—念菩薩,不是隨便說出的話。古人說:『話不投機半句多』,生死業力當前,才曉得這些話的來歷。大苦惱到來,神志昏迷,情識混亂,還想得起什麼(有大工夫的人又是例外)!如果連一個聖號都抓不住,你再向他說什麼也是沒有用的。

況且,近代和現代人類文化已經從自然科學走向人文科學的領域,重心是思想作用;如果思想打不通,你就能夠手一指,人便倒了,也不成。比如參加革命的,不是不曉得流血,但為了正義流血也可以。至於說到修行之有無進步,要看煩惱習氣,是否漸漸轉輕,根本的理性是否漸漸地有所體驗,這中間火候一到,一言半句,甚至不用語言,也可以看得出。尤其自己更易明了,一點也瞞不住人。否則,不要說和本分上事絲毫不相干—這一句話還嫌說得太高了,恐怕一點小業障病苦一來就忘記自己『貴姓』了!

b、單持名念沒有受用嗎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要指出,即單單持名(如念佛念觀音)是不是太單調(翻成現代新的術語,即:太樸素)不容易起感應作用呢?十五年前,就有朋友同我討論這一點。我說不是的。我的意思是佛法中任何法門,只要你信,真用工夫,到處是門。我們說話,問題不在法上,問題是在要弄明白對什麼人說;換句話說,就是要契機。比如:那問我的朋友,他堅持要觀想念才起作用,單念名號一定不會得受用。我告訴他:錯了,錯在哪裡呢?不是錯在觀想念,作觀想念是很好的,可是你就拿這一個觀點而否定大眾契機的法門—持名是『太單純了,不能成就』這一類話,便錯。為什麼?我們知道淨土法門為什麼著重持名念佛(尤其善導四帖疏),只要看過蓮池彌陀經疏鈔、蕅益彌陀經要解、乃至淨土十要的,誰不知道?莫要以為這些書看厭了,嘸啥道理,幾個人真正懂得?並沒有否定你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等等。而著重在持名的原因,正為了生死凡夫廣大群眾的機;生死當前,只有這個簡捷穩當,其實大根大器的也不能不這樣(蕅益要解說得針針見血),這中間大有苦心,不是過來人難怪他不僮。反之,如果定要拿有觀想念來批駁持名念,莫說不懂淨土法門根本道理,就是普門品一樣沒有摸著門在那裡了!普門品內就沒有什麼實相,沒有什麼觀想似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定要在一乘法華內留一手起來不傳,只叫大眾(當時他叫的大眾,還包括在會的法身大士們在內)你『一心稱名』好了?老實說,這就是普門品的妙。為什麼這樣單純還是妙呢?妙在純全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願力攝受,只要你叫他名,他就度你離苦得樂上至了生死,由此再上成佛道。比如,親愛的兒女叫媽媽的時候,究竟還是先想一下媽媽的面孔,臉白的或臉黃的、圓面的或長面的、胖的或瘦的、什麼的樣子,然後才叫呢?還是直呼媽媽呢?很明顯的事,小孩子一叫『媽呀』,媽就馬上答應了。媽也並沒有先想過那叫她的孩子是什麼樣之後才回答一聲。如果小孩子定要先觀想媽媽之後才叫得出來,不但事實上沒有這一回事,而且他緊急時也哪有這個工夫?小孩子(甚至腦力薄弱你教他觀想也想不成)如果不能先想一下媽媽然後才叫,只是直叫,媽媽就不理他了嗎?向他說:『你每叫我一聲要先想一下我胖或瘦,高或矮等的樣兒,我才答應。』豈不是在開玩笑?兒女在父母天倫之愛的當中,和眾生在觀世音菩薩悲願中,感應道理是一樣的。菩薩視眾生如一子,祇怕你不誠懇,你誠懇呼他,他自然感應,這才更見得悲願之大!要從這裡去深切下番熟慮的工夫,結合許多人生現實磨折提鍊之後,才知道我們為什麼定要在此強調普門品特別,特別在哪裡?妙,妙在哪裡?一個看來好像太單純不過、毫無作用似的普門品,叫人只是念一個聖號,就有那樣地廣度深度和徹底大悲的願力在攝受,豈是我們有限度的凡俗心量所能猜度得到的嗎?至於拿其它一切方法,如上說的觀想等來行持,不是不好,也是很好的,非常有道理的,我們是應該生大恭敬心慇重心尊重頂敬的。同時,我們知道這是一種假借,有一句老話:『撥雲見天,雲開日現』。因為我們業識重重,不能不假借觀想以入真,使心力專注去緣,始而是假的,緣、緣、緣,一旦緣到邊緣,呀!真的脫出了。自然心佛結合一體,所以也有它殊勝不可思議的作用。因之,也可以看出供佛像的道理是非常正確的,一點出不迷信。然而,上面說過,各就機感去做總是好的。可不能拿這個去駁那個,拿那個去駁這個,都不可。反之,如果就拿觀想殊勝去駁持名不好,定要說不及觀想念好的話,那麼一切境界,自識所緣,凡夫都是比量(甚至非量)中打滾,既未到現量境界,你緣得到真正佛的百福莊嚴嗎?更進一步說:未明心見性前,你緣什麼(在這裡還不能就說:明心見性後,你緣什麼)?可是,這裡又要點明一句:這是對觀想念尖銳地否定簡單持名念所說的話,卻不能借此又生是非尖銳地否定人家在觀想念中真正修行用工夫的殊勝(萬萬不可)。這裡所以要繞這一個圈子,附帶說這一段話的原因,就是普門品著重在持名念,自有它特別偉大的道理,特別在好像太單調的上面。其實小孩子喊他的媽媽是在天倫的愛之結合中,如同眾生在觀世音菩薩悲願攝受中,一念聖號和一呼媽媽,同一道理。再說,如果眾生都是兒子,兒子太多了,沒有觀想好他,他找不著你在眾生中的哪個地方,不曉得你是哪一個兒子,不容易和他悲光結合,得不到加持的話,那麼還成什麼廣大靈感『倒駕慈航』的大菩薩?豈不成為笑話?眾生都在菩薩念中,哪還有這些分別?太陽在天上,哪裡不照呢?

問題在信。那位朋友所以沒有搞通的原因,是因為他原來還未真信佛。真信佛了,普門品的話不是佛在欺騙我們。是的,老實說一句:信得及這一句聖號,一切問題都沒有了(這句話,其中還有深淺,非真做到的人不能領會)。再拿許多得到感應的人事經驗來一體驗,就曉得普門品為什麼會妙在單單持名上的道理。

c、觀世音菩薩是現在最契機的大法門

的確,念觀音聖號—普門品的一大法門,正是此時代契機的大法。有的人疑心到念彌陀才能生淨土,好像念觀音只能消除現在苦難,大大地錯,錯在哪裡?錯在不信上面—我們說的普門品中心意識尋聲救苦等等的基本作用。這裡,我們可以再重複地說一句話,尋聲救苦不僅是消除現在苦難,給予的利益也不止是現在的順緣。換句話說:他消除現生苦,給予現生樂是方便,由此而引入佛智,救度生死大苦,上成佛道才是終極重要的目的。觀音、勢至示現為彌陀左右輔,同為西方三聖,念觀音和念彌陀同一作用。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說法』,又說:『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度什麼呢?渡出生死的苦海,渡到極樂世界和上至成佛。說到這裡,我們請借蓮池經典著作上的話:『老實念佛,莫捏怪!』念觀音也就是念佛,普門品說了許多話,歸納攏來就是一句話:念觀世音菩薩。

如不識字的人,不能念誦普門品的,只要老老實實隨時念著一句觀音聖號,也就是在行持普門品,而且可以一樣得到普門品的受用。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開門的鑰匙 第2頁:二、觀世音菩薩救苦的來歷和我們擺在門前的一些問題
第3頁:三、受持普門品應該知道的兩個重點 第4頁:四、普門品內究竟有些什麼重要的意義
第5頁:五、家家有門 第6頁:迴向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