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念誦普門品
念普門品做功課(也就是修行用功夫)和研究佛學不同。研究並不是不好,光研究出是徒添一點口頭聰明吧了,決不能真懂,真要懂嗎?恰好相反,不要研究(如研究而又能照此說的方式去用功,當然更好,這又是例外)。一字一句,生大恭敬心,大慇重心,如久病要死的人遇著這唯一的良藥,醫得活是這一碗,醫不活也是這一碗!又像流浪的逆子遇著老父赦罪的安慰信;風雨黑夜山谷險路上的孤燈,沙漠裡的綠洲......老實念誦,不要求解,久久定為常課。最好要有一定時間,如有事,也可以改一下時間。念誦時能供觀世音聖像焚香禮拜固好,如沒有或環境不可能,但念誦或不出聲心中念也可以。下這樣一個心,不論認得字認不得字,一心念誦,到後來,懂得的地方比研究的人還多還深入。如果,一面口在念誦,一面又分心去研究文字義理的話,這是在讀書了,不是在誦經了,得不到經中真正的境界了。
有的人不免要懷疑:這樣做法怕不可靠?不,決定可靠。上面已經說過,你研究儘管研究,可是只研究—文字、義理之類,而不能滲透到本質裡。如果,真要懂,要實證,非照上面做不可。修行方法很多,並不限一個法,我們是可以尖銳地肯定的。如果,夾雜自己絲毫的分別用心,已經距離遠了。誠心念誦,久久會自然得到無無窮盡的奧妙。你不要以為有些不識字的老齋公老齋婆不懂佛法,只曉得念誦;其實,佛法目的,重心還在用上。他(她)們如果真正的有了修持已得了受用的話,只嫌口門窄,比我們懂得的多。所以有些朋友動輒看不起這一系列的行持:『什麼念佛、念觀音,燒香磕頭,這是婆婆媽媽搞的事;佛法不倡明,就壞在她們。』這是不懂裝懂的話!
這樣,豈不危險?危險在大家都不研究,佛學的真學理便埋沒了。不,上面不是已經向你說過?研究儘管研究。這裡所說的行持普門品的方法。
2、普門品淺嗎
我們開始在第二章內就說過,為什麼佛在談一乘法華,聲聞四果聖人都退席的這樣一個大法會當中,加入這一品『淺』的東西的原因。這裡,我們可以再舉例看:偉大的中國佛法辨證發展的天才而光輝的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在當時佛經翻譯尚不如後來充分,就有那樣地成就,不是輕易的。所以有人稱:智者為釋迦再來,他是證到的人,不是空想的。他老人家一生弘法著重在大乘第一義的法華經。如果普門品還不夠價值的話,早就會被他拈在一邊,還能逃出他的慧眼嗎?所以這普門品確實很深,如果一句一字真正領略證到的話,恐怕快要成佛了吧!比如說:這裡有個很簡單的問題,觀世音這一個聖號,為什麼在心經上稱觀自在?歷來講經的注疏早多解釋了。在普門品內為的是尋聲救苦,所以一定要稱為觀世音;經論上也有很多說明。單說從前有一大德教人用功夫說:不論是好的聲音,不好的聲音,凡一切聲音來時,莫要用耳去聽,要用眼去聽;用眼去聽吧,聽、聽、聽,這樣久了,你說是什麼境界(這裡說的用眼聽聲音的意思,就是觀磬聲音)?這中間只要用一點佛法上真工夫的人都會領略到一點。就拿這三個字來講,也就深得很了,好得很了!再說,經內尋聲救苦的許多事實,字字句句打入識田,久久生起一種說不出的慇重心情來,不知不覺地便和觀世音菩薩悲光相結合,那麼,豈不是撿得了一份現成的大業了嗎?
有的解釋普門品,是用義理的觀點講它;比如說:經文上說的『大火坑』,是煩惱(佛經偈上『一星瞋恨火,焚燒功德林』;瞋恨就是火坑);念一句觀音聖號,這觀音不是另有一個果上的大菩薩,不過是自心覺照,放出性光,煩惱火自熄了,得到了清涼。所以說『火坑變成池』了。這樣講,也有一部分的道理是對的,但並不完全是對的。有的完全偏向這樣的講法,好像不這樣講,便太淺了的一樣。大錯!我們知道,沒有理外的事,也沒有事外的理。既然談理,就應該有事在;談事麼,就該有理在內,不是孤立起來的。所以說:由理解脫到事解脫;同樣,由事解脫到理解脫。如沒有理,空談事,還不如有事解脫未得理解脫換句話說,就是:只講事雖然並不很圓滿,倒專偏向空談理的容易得到解脫;其實空談的理,既不是真的理,也就更說不上得到解脫。舉個例說:我們試看華嚴談的四法界,最高的是『事事無礙法界』,為什麼不說是『理解無礙法界』呢?而且必須說一個『理事無礙法界』?就是說:說的理必須和事合致(理論與實際結合)才對。因之,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強調:若論普門品的作用,反而越在事上會越好;好像有一點執著,也莫怕它。人生一世,誰能說一點痛苦都沒有?一旦痛苦當前,自然體驗得出我們這樣強調不是亂說廢話的。相反地,如果只用義理看過,反失了它這一品特別高深特別偉大的妙用。
有人擔心,好像不用『比喻』的道理看,而在事上講,是容易落入不合理的錯誤。其實不是這樣。舉例說:有一句老話,『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含元殿是古代在長安京城的金殿。就是說到了含元殿,自然是已到了長安;因為含元殿是在長安之內的,何必再問長安呢?就是真已在佛學內飽有研究的人,也非這樣地下個一番工夫,否則不能足踏實地。
不論老幼婦孺,有文化程度的、沒有文化程度的都能受持,這是普門品底的。
這樣一來,念、念、念、念成一定的功課,平時又常念著聖號的話,福有了(作一切福事更真切),慧也有了(了別一切的智慧更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