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重頌二 丙一、重問觀音得名所以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前面是〈普門品〉的長行,就是散文式的;這以下是偈頌,類似中國古詩的形式。
鳩摩羅什法師譯的〈普門品〉是沒有偈頌的。現在的偈頌,是中國隋朝時的闍那崛多三藏所增補的,所以就有了現在有偈頌的本。
經書裡面的偈頌,大概分有二類:
第 一類、祇夜。這是印度話,譯為中國話叫「重頌」;就是將前面散文式的經文內容,重新以詩的形式再說一遍,故叫做重頌。大概有三個意思:第一、佛說法的時 候,還有一部份人沒有來,說完了,他們才來。所以,佛就用頌的形式再說一遍,給後來的人聽一聽。第二、佛在前面說的佛法,聽到的人還沒有完全明白,所以再 重說一遍,使令不明白的人能夠明白。第三、將前面的文再重說一遍,令受持讀誦者容易受持讀誦、容易記憶。所以就有這樣重頌的經文了。
第二類、伽陀。中國話叫「孤起」頌;它不是重頌前面的經文,而有不同於前面經文的新的、獨立的意思,所以叫孤起頌。
現在的文是屬於重頌一類,不是孤起頌。
前面散文式的長行說完了,無盡意菩薩又用以下的偈頌請問佛。
「世尊妙相具」,這一句是無盡意菩薩讚歎佛,說釋迦世尊有微妙的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了。
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不只是佛。而佛的弟弟孫陀羅難陀,具三十一相,他出家以後,大眾僧裡不曾見過佛的人,還以為他就是佛。當然,佛的相好是無量劫來修無量功德所成就的,是無人能及的。
「我今重問彼」,「我」是無盡意菩薩自稱。無盡意菩薩重新請問關於觀世音菩薩的事情。
「佛 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佛子即是佛的弟子。一般來說,不管是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乃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聖人,或者是發無上菩提心的凡夫菩薩乃至聖 位菩薩,都是佛的弟子。但是,佛弟子的真正涵義,就是要能繼承佛的事業。佛是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的,能夠繼承佛的事業,那就是佛弟子。如果,不能繼承,而說 自己是佛弟子,那就是名不符實了。
阿羅漢是聲聞弟子,他們只能自己了脫生死、得涅槃,不能夠盡未來際的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所以和菩薩對比,他們稱為「佛子」的意思不具足。因此,說佛子一定是指大菩薩說的。此處說佛子,是單指觀世音菩薩而言,觀世音菩薩具足這樣的功德,可以名符其實的稱為佛子了。
「何因緣名為觀世音」,什麼原因稱為觀世音這種名號呢?這是無盡意菩薩請問,以下是釋迦牟尼佛回答。
丙二、雙答得名普門示現二 丁一、觀音得名三 戊一、加頌總歎行願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具 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這二句是結集者所說的話。具足微妙相好莊嚴的世尊,以偈頌回答無盡意菩薩。因為菩薩用偈頌請問,所以釋迦牟尼佛也以偈頌回答。回 答中,先總答,後別答。在總答裡,「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這是釋迦牟尼佛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德行廣 大。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汝」指無盡意菩薩。佛說:「你注意地聽一聽,我簡略地介紹觀世音菩薩的德行。」
其 所以名為觀世音的原因,是「善應諸方所」。「善」,就是「能」的意思。觀世音菩薩有能力應化十方無量世界的眾生,所以叫做善應諸方所。「應化」,就是「恰 好」的意思。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方法,正好和眾生的根性相應,沒有過與不及的過失,所以叫做「應」。這一定要大菩薩才可以辦到,小菩薩則不行,阿羅漢也 做不到的,而觀世音菩薩能夠辦到,所以這不是簡單的事情。
因為,觀世音菩薩住在阿彌陀佛國,他不必離開阿彌陀佛國,就能夠同時在十方世界度化一切眾生。這需要八地以上的菩薩境界才可以做到的,七地以下的菩薩沒有這麼高的道力,做不出來這樣的事情。
「弘 誓深如海」,觀世音菩薩的修行,已經同諸法實相完全地契合了。我們凡夫學習佛法,就只是說個名字——這叫做戒、定、慧,這叫做真如,這叫做如來藏,然後顧 名思義的就這樣去分別。可是,凡夫本身對於佛法所說的戒定慧,完全是不相應的。而進一步修行的人,當修行有了境界以後,慢慢的就會有多少戒、多少定、多少 慧。但是,這時候與諸法實相的真理,還是對立不相應的。
說到契合,就是指這位菩薩與真理統一 了。在聖人無分別的智慧中,沒有佛、沒有眾生的對立差別,沒有名字、沒有一切相的分別,與真理完全契合了。就像水入到海裡面,完全是統一了的,不再「我是 我」、「你是你」。而這在阿羅漢也是能做到的,但是阿羅漢還不能夠做到「善應諸方所」,原因在那裡呢?因為,阿羅漢沒有「弘誓深如海」。
「弘」者,廣大;有廣大利益眾生的願力。觀世音菩薩具足了廣大的誓願,要利益眾生。「誓」,是發心願度一切眾生。如果發了心,但不一定能做得到,那叫「願」;所發的願決定要做到,就叫做「誓」。這當然與道行深淺有關,道力高了,就決定能做到。
前 面我們提到,菩薩化現老虎來救度眾生的苦難,那就是菩薩心裡如是如是想,即如是如是現,怎麼想就能怎麼現。我們凡夫就不行!或者得了禪定的人,少少有點境 界,也可以變現。但是,小小的境界可以,至於廣大無邊的「善應諸方所」,乃至要同時在十方世界廣度一切眾生,是辦不到的。所以,一定是大菩薩才可以。大菩 薩的心與真理相應,離一切分別;離一切分別的境界,也就是諸法如的境界,怎麼就能夠「善應諸方所」呢?因為「弘誓深如海」,就是菩薩有廣大的慈悲願力,這 慈悲願力的深刻,像大海那麼深。
就以凡夫來說,我們能學習佛法,諸佛菩薩都很歡喜,也感覺到這 樣已經很難得了。但是,凡夫不論拜佛或讀經,做什麼事情都是攀緣心,和真如理不相應。不相應有什麼不對呢?就是靠不住。不與真理相應的時候,今天可能精進 用功,明天也可能用功,或者用功三天,過了三天就懈怠了,或者這個月用功,下個月就不一定,就是靠不住、有變化。
有變化的原因,就是凡夫心裡有很多煩惱,而煩惱會障礙修行。所以,凡夫發心修行,一方面要降伏煩惱,一方面要與佛法相應,就是弄得很辛苦。這辛苦,短時間可以忍,久了就是要退下來,會有這個問題。
菩薩與真如理相應的時候,沒有這個問題。他「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度化一切眾生和沒有度化一樣,所以他那種無分別的境界,是沒有執著的。他發的大誓願與廣大的慈悲心,也是與真如理相應的,所以叫「深如海」。深如海,就是與真理相應的意思。
我們凡夫也可以發慈悲心,不怕辛苦的弘揚佛法、度化眾生;但是,因為沒有與真如理相應,這慈悲心裡包藏有愛、有見的問題,不是那麼純淨,所以名之為「愛見大悲」。而觀世音菩薩那種大慈悲心,不是愛見的大悲心,所以是「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觀世音菩薩具有這樣的功德,是在不可思議劫以前就成就了的。「劫」,中國話譯為「大時」。剎那是時間最短的單位;劫是時間很長的單位,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
我們前面說過,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各有二十個增減。從八萬四千歲向下減,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十歲,這是一減;然後再向上增,一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這是一增。這樣一增一減,有經論說為一小劫,也有經論說是一中劫。
這 個世界最初成就了以後,就是住劫的開始。住劫中的最初一個劫,人壽是有減無增的。初開始時,這個世界是空的。什麼時候才開始有人住呢?就是二禪光音天的天 人最先到初禪天,然後再到欲界來,這時才開始有人住。而這時人壽特別長,長達八萬四千歲,但越來越向下減,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後來人的壽命最長只有十歲左 右,所以說是有減無增。然後再向上增,一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一個住劫有二十個增減,因此有二十劫。
二 十劫中,最後第二十劫,人壽有增無減;從十歲向上增,增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壞劫就開始了。這時候的人,都修十善法、修禪定;沒有人做惡,所以不會有人到三 惡道去。地獄裡的眾生都完全出來了,地獄空了,畜生、餓鬼道也沒有了。人間很多人提倡坐禪,很快就得了初禪,然後得二禪、三禪、四禪,人都到二禪天以上, 連初禪天也沒有人了。這時世界空了,就出來二個太陽、三個太陽,乃至出現七個太陽,世界就起火了,壞劫由此開始。所以,壞劫開始時,大火、大水是破壞這個 器世界,而不是傷害眾生的。
經上說,在二十個劫中,第九劫的減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人壽一百歲左右的時代;而彌勒菩薩,是在第十劫減劫的開始,來到我們這個世界成佛。
現在這裡說觀世音菩薩「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有這麼高的道行廣度眾生,不是今天的事情了。有多久了呢?「歷劫不思議」,經過的劫數是不可思議的,很久很久前他就能這麼廣度眾生的。
「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觀世音菩薩初開始發菩提心時,曾經親近侍奉過千億佛,就是很多很多的佛。「侍奉佛」,即親近善知識的意思。學習佛法要親近善知識,與在社會上做人也要有好朋友是一樣的。親近善知識能使令我們進步,同懈怠的人在一起,修行就容易懈怠。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是智慧特別高的人,他有獨立的思想,你很難轉變他的思想。「下愚」是特別愚癡的人,你也很難教導他,使令他進步。這兩種人都不容易改變,其他的人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影響的。所以說,大多數人都是沒有決定性的。
而我們修學佛法、相信佛法的人,更要親近善知識。誰是善知識?就是佛!觀世音菩薩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乃至阿羅漢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經論上說到:有一位國王,有一頭大白象,國王非常愛惜這頭象。為什麼呢?因為若有敵國侵略時,大白象能與敵軍作戰,殺敵制勝;不作戰時,如果把有罪的人放在牠身邊,大象就用牠的腳,一下子把罪人踏死了。所以,國王很愛惜這頭象。
有 一天,不知怎麼不謹慎,這象住的房子被火燒了。臨時的,就把象遷到別的地方去。遷到什麼地方呢?遷到佛教寺廟的旁邊。在那裡住了一個時期,這象就出現問題 了。什麼問題呢?就是有罪的人,再放到牠旁邊,牠只是用鼻子聞一聞就算了,不再殺人了。原因是廟裡的出家人念誦《法句經》時,有「為善生天,為惡入淵」這 類的經文,象常常聽聞這樣的佛法,心就漸漸柔和,不再那麼惡了。
國王知道這情形,心裡就不對勁 了:「唉呀!這樣不可以呀!」於是召集大臣會議,問:「這可怎麼辦?」這些大臣來了,一看:「哦!原來象在寺廟旁邊住,聽聞了妙法,所以改變了牠的性格, 使令牠慈悲了。那這容易嘛,把牠放在屠宰場邊住,牠就會再改變了!」果然,把牠放到屠宰場邊以後,看見人殺豬宰羊,牠的惡性又起來了,再有罪人放在牠旁 邊,牠比以前還惡,幾腳就把人殺死了。
象是畜生,牠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況人呢?所以,學習佛法的人不要說:「我業障重!我沒有辦法!」不是的!常常地修學佛法,慢慢的就會改變、就會進步!
如果你說:「我感覺我的煩惱很重啊!我不行,我很難修學戒、定、慧!」不是這樣說法。譬如一個人,不給他飯吃,他就沒有精神、沒有氣力;若給他飯吃,有正常的營養,就有精神,就能工作了。人的身體是這樣,煩惱也是一樣,你不給煩惱飯吃,它逐漸、逐漸的就羸弱下來。
什 麼是煩惱的飯?想一想就知道了。例如瞋心,當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若給它飯吃,瞋心漸漸就大;如果你能在心平氣和,沒有瞋心、也沒有貪心的時候,多 靜坐修慈悲觀、或觀一切法空,你常這樣的思惟觀察,瞋心、貪欲心慢慢的就會減輕、就會軟弱下來,慢慢的就能調伏一切煩惱,使令你有進步!這就是不給它飯 吃。
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上有一句「業消智朗」,其實這話主要就是說,能夠努力使令煩惱漸漸地減輕,智慧就會增長。如果你不肯這樣做,老是舊家風,天天給煩惱吃飯,要業消智朗就很難了。
佛滅度後,在華氏城這個地方,有位婆羅門拿著死人的髑髏骨來賣,但是始終沒有人買。婆羅門不高興了,一氣之下就宣佈:「你們不買這個髑髏骨,我就破壞你們的名譽,我要到處說你們的壞話。其他城巿的人就不和你們做生意了,那肯定會影響你們經濟的繁榮!」
這時候,有人想:「謠言止於智者吧!」但是,能有幾個智者呢?多數人還是天真的以為息事寧人就好,不要叫他不高興,還是買吧!其中有佛教徒也來買,態度和非佛教徒不一樣!
什麼事情呢?他拿了一根銅製的棍子,要求從髑髏的耳朵孔穿過去。若能穿過去,就多給些錢買下來;能穿到一半的也買,但就是少給錢;完全穿不過的,不買!
這個賣髑髏骨的人說:「這腦瓜骨都差不多嘛!你為什麼這樣分別呢?」
這 佛教徒說:「完全能通過去的頭骨,表示這個人生前是佛教徒,曾經聽聞過佛法,有很高的智慧,是個有道德的人,這樣的骨頭我可以買。如果穿到一半就通不過去 的,這個人也聽聞過佛法,但對於什麼是佛法,他還不大懂,這也可以買。完全不能通過去的骨頭,這是不相信佛教、沒有聽過佛法的人,這個不買!」這位居士買 了以後,就起塔供養。因為所供養的髑髏骨生前有道德、且曾聽聞過佛法的原故,所以這位供養的居士死後也升到天上去了。
這看出來,親近善知識,實在就是聽聞善知識演說佛法。而聽聞佛法,死了以後腦瓜骨還有這樣的分別。
給孤獨長者家中,有二隻鸚鵡非常地聰明,能聽懂人語,也會說話!有出家人到長者家,鸚鵡就會預先通知給孤獨長者。
有 一次,阿難尊者到長者家裡來,看見鸚鵡這樣聰明,便為牠們宣說苦集滅道的道理。這二隻鸚鵡非常地歡喜,就飛到院子裡的樹上去,跳來跳去地跳了多少回。但 是,夜間牠們沒有飛回來,就被進到院子裡的野獸吃掉了。二隻鸚鵡死了之後,阿難尊者問佛:「這二隻鸚鵡到那裡去了呢?」佛說:「生到四天王天去了。」
人 間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晝夜;以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壽命五百年。死了以後,就生到忉利天。人間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晝夜;三十天一個月,十 二個月一年,壽命一千歲。死後,生到夜摩天。人間二百年,是夜摩天一晝夜,也是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一年,壽命是二千歲。夜摩天以上是兜率天,人間四百 年,是其一晝夜;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一年,壽命是四千歲。所以,彌勒菩薩在兜率天上的壽命是四千年,然後才來到人間成佛。人間八百年是化樂天一晝夜; 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一年,壽命是八千歲。化樂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們的一晝夜;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一年,壽命是一萬六千歲。
佛 說:「這二隻鸚鵡在四天王天死了,就生到忉利天;在忉利天壽盡,就生到夜摩天;在夜摩天死了,就生到兜率天;兜率天死了,就生到化樂天;化樂天死了,就生 到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又生到化樂天;化樂天死了,又生到兜率天;在兜率天死了之後,乃至展轉生到四天王天。然後在四天王天死了,又生到忉利天, 就這樣一來一回,一共有七回。七回以後,再來人間為人,就到高山修行,得辟支佛道。」
這是給孤獨長者家中的二隻鸚鵡,聽阿難尊者說四諦法以後,就能得這樣的果報!所以,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功德的確是不可思議!
現在說「侍多千億佛」,就是觀世音菩薩初發菩提心以後,侍多千億佛,也就表示他的多聞,聽聞很多很多的佛法了。
「發 大清淨願」,善知識親近得多,佛法也就聽得多,那麼智慧就會增長;智慧增長了以後,就會發清淨願。願,即志願;其實就是計劃怎麼樣的學習佛法。「發大清淨 願」,是指發了特別偉大、清淨的願力。一般人在學校讀書,可能志願要做醫生,為病人服務;或者想要做律師、做建築師,這都是願。而現在說的「發大清淨 願」,是屬於想要轉凡成聖、廣度眾生、弘揚佛法,這一方面的願。
我們常說「發菩提心」,其實也 就是發菩提願的意思。照常理來說,佛法的學習,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會從內心深處發出這樣的願:「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實在來說,這時候的皈依 三寶,也就是發菩提心了,能感覺到佛法是真理:「我不該再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在這世界上流轉生死。我要努力地學習佛法,按照佛法的真理去廣度眾生,成就 佛道!」從內心發出這種願,那叫「發大清淨願」。
《顯揚聖教論》上發菩提心有一個成文的儀式。這儀式怎麼做法呢?
就是在阿闍黎面前拜三拜,磕三個頭,跪下來說:「長老憶念!我名某某,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及慧,一切皆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
「長老憶念」,或說大德憶念,或是烏波陀耶憶念也可以。
「我名某某」,發菩提心者自稱己名:我名某某。
「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今日開始,我發了菩提願,想要得佛的無上菩提的大智慧。為什麼呢?
「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因為感覺到世間上的眾生很苦,所以我要成佛利益他們,使令他們離苦得樂。
「從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及慧」,從今以後,我修六波羅蜜。
「一切皆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切都是為了證得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成就了無上菩提,我就知道怎麼度化眾生了。所以,得無上菩提與普度一切眾生,這二件事合起來,就叫做發無上菩提心。
「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我現在和這些菩薩在一起出家。
「願尊證知我是菩薩」,「尊」就是指你面前的阿闍黎,或者烏波陀耶,請您證明我是菩薩!
這 個文念一遍磕頭一次,共三次,就是發菩提心了。在佛法裡面說,發無上菩提心去受菩薩戒,你就得戒、就是菩薩了。如果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但受菩薩戒時,尊 證問:「你發菩提心否?」你答:「發菩提心!」這不算數!必須是你內心真誠的發願要做菩薩、廣度眾生,那才能算是菩薩。所以說「願尊證知我是菩薩!」
發 了無上菩提心之後,還有一點兒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初開始發菩提心的人,是凡夫的菩薩,還不是聖人。這表示什麼呢?表示還不具有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應 該還要在文字上學習佛法。如果有一點學問,稍微用用心,乃至演說佛法,很多人都可以辦到,並不是太難的事情。但是,若要得到聖人的智慧,需要經過一個時期 的修行才能成就。因此,凡夫菩薩還沒有成就金剛般若,這時候的發心叫世俗菩提心,就是凡位的菩提心。這還是不行的,還需要努力修行。若成就般若波羅蜜得無 生法忍,入了聖位,也叫發菩提心,但這時候叫勝義菩提心,就是聖位的菩提心了。由此而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第十地,得無上菩提成佛。
從最初發菩提心,一直到得無上菩提,中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成功。如果細心一點,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初阿僧祇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的?
天 台智者大師解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也是說在凡位發菩提心;但這指內凡位,而不是外凡。外凡也可以真誠的發菩提心,但是這時候因為自己的修行還不 夠,流動性、浮動性太大,這一念靈明的心一直地向外攀緣——這是好看的、那是醜陋的,老是攀緣那些事情,這樣的程度不及格。要到內凡位時,攀緣心輕了,才 能念念與道相應。
智者大師的意思是,從內凡位開始才算發無上菩提心。這時候,發心和沒發心完全 不同。比如我們平常用功,也讀經、也念佛、也靜坐,但是和人談話時,有一點不如意,煩惱火就來了,而自己還不能覺悟,總是要繼續的辯解:「我有道理!」這 是什麼呢?剛開始來到佛法裡的人,就是這樣流動性很大,還沒能到達初阿僧祇劫開始的程度。
那麼,怎麼樣的程度才算是初阿僧祇劫開始呢?《攝大乘論》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達到這個程度,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的初阿僧祇劫開始了。
第 一、「清淨力」:就是你本身學習了佛法,在你的這一念妄想分別心裡面,有佛法的氣氛,煩惱一起來,馬上就知道,而且能降伏它,使令內心保持清淨。保持清淨 並不是沒有煩惱,而是隨時能調伏煩惱,不是隔幾十分鐘了,還沒有覺悟。若能夠在煩惱生起的當時就知道,而且有調伏煩惱的力量,不管貪心也好、瞋心也好、疑 惑心也好,總是能令自己的心清淨:「外面的境界是外面的境界,我的心要保持清淨;別人的事情,別人負責,我自己要保持清淨!」你有道理,也是可以講的,但 是要用清淨心來講道理。學習不用貪心、不用瞋心說話,就是不用煩惱講話。
我們佛教徒應該要做這 件事--常常試驗自己、觀察自己:「我不要用煩惱同人講話,我總是用智慧、用慈悲、用清淨心同人說話,我心若不清淨,我要立刻調整它!」你可以試驗一下, 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到多少。佛教徒若是能多多學習佛法,就會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的!不要失敗了一回,就說:「我做不到!我不行!」不是!終究是會勝利 的。「失敗了一次不要緊,第二次要勝利;第二次失敗了,我第三次要勝利,終究是要勝利的!」你若這樣要求自己,你就會成功的。如果根本不注意這件事,那就 不行!
所以,清淨就是內心裡有佛法的力量,能常常地清淨自己。你要好好的學習佛法,可以學習 《阿含經》,也可以學習《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維摩詰經》、《華嚴經》、《法華經》等大乘經論,努力地學習它多少部,你心裡 面就有清淨的力量了。這清淨的力量在心裡活動,就能常常的調整自己的煩惱,叫它不活動,這是三業隨智慧行,叫做「清淨力」。
第二、「增上力」:就是特別有力量能幫助你修學聖道的,叫增上力。這個力量是什麼呢?就是善知識。怎麼樣才能遇見善知識呢?應該要在佛前發願:
「我弟子某某(自稱己名),希望常能遇見佛,遇見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這些大菩薩,也能遇見尊者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同這些聖人侍多千億佛。」
所以,從這裡知道,善知識對我們的修行非常重要。因此,願生阿彌陀佛國是對的!因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在那裡,中國歷代的高僧也有很多在那裡,「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那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啊!
若 到了阿彌陀佛國,要聽聞佛法是特別容易的,不像現在要聽聞佛法不容易,有語言等種種問題。而我們居住的這個世間,為了生活,還要想辦法賺錢,阿彌陀佛國沒 有這些問題,修行也容易,完全是與道相應的。所以,親近善知識是增上力;若自己有清淨力,還要遇見好因緣,就是要親近善知識。遇見善知識的辦法,就是要在 佛菩薩前多發這個願,發願是不可思議的!
第三、「堅固心」:就是我現在有清淨力能調伏自己,而且還發願希望能遇見善知識。另外,還要有堅固力,就是不受惡知識的影響。惡知識能破壞我們的道業,所以要有堅固不可破壞的力量,才能不受惡知識的影響,道心就還能維持住。你還要有這個力量!
眾 生在生死裡流轉,這些事情是很複雜的。我們曾親近過善知識、也曾親近過惡知識。如果和惡知識特別有緣,他就能破壞你;若無緣,就不能破壞了。你和他有緣, 關係是很難割斷的,你明知道他不對,卻不能離開他,他就容易破壞你。因此,你必需道心堅固、不可破壞,要有這樣的力量。如果你內心的清淨心力不夠,惡知識 就會發生作用,那修行就困難了。所以還要有堅固力不受惡知識的影響,你的無上菩提願、六波羅蜜的功德,才能很堅固的增長。
第四、「昇進」:就是常常能使令自己的道心、六波羅蜜功德增長。例如我午前做了功德,道心就增長了一點,午後也做功德,晚間也做功德——今天沒有空過,明天也不空過;這個月沒有空過,下個月也不空過,天天要使功德增長。如果有一天功德沒有增長,就是空過了。
如果具足「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這四個條件,「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就是進入三大阿僧祇劫的劫數之內,第一個阿僧祇劫開始了。凡位有外凡位、有內凡位,這時候也就是內凡的開端。一定要具足這四個條件,三大阿僧祇劫才開始;如果不具足,那還沒有開始。
現在這裡說,觀世音菩薩「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這的確是佛法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佛菩薩那麼高的道德能力,只要肯努力,我們也有因緣可以成就,佛法就是說出這樣的道理!
前 面說「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這是觀世音菩薩已經成就的境界。因為菩薩曾經「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所以他能「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 海,歷劫不思議」。那麼,我們也如是從這條路上走,照樣這麼做──「侍多千億佛」,親近佛多,聞法也多,修行也就能增長,也一樣可以成就的。
凡 夫的時候也可以發願;但是說「發大清淨願」,這裡頭還有一點事情。一定要到得無生法忍的時候,見到真理,無分別的智慧成就,這時清淨心生出來了,才叫做 「清淨願」。清淨心,也就是成就無所得的智慧。我們沒有得到這種見到真理的智慧之前,心裡面有執著,那還不能算是清淨。所以「發大清淨願」,既是大願,又 是清淨願,那是指入聖位的聖人,而不是凡夫了。入了聖位以後,並不是一下子就功德圓滿了,還要繼續地努力修行。經論上說,從初開始發菩提心,要經過一個阿 僧祇劫才能得無生法忍。
從經論上看,得阿羅漢道和辟支佛道的人,如果和大乘發菩提心的人對比, 阿羅漢和辟支佛用功修行的時間短;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要得無上菩提的時間長。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多努力修行,不是說:「我學顯教,學了多少年了, 也沒有成就,我去念一個陀羅尼,好像很快的就會有成就!」不是的!不管顯也好、密也好,這個法門、那個法門,你想要得大成就,都要長時期的用功才可以,沒 有人能佔便宜的。觀世音菩薩是「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因此他才能「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廣度一切眾生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