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之所以稱名觀世音,可從其因中修證, 及其果上施化兩方面來說明。若約菩薩因中修證而言,「觀」是菩薩能觀之智,「世音」是菩薩所觀之境,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說自已在因中修行,久遠劫前, 得值觀音如來,蒙觀音如來教以「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依之修證,從耳根聞性本覺的理體,起始覺妙智,觀三種世間所有音聲,皆唯心所現,故不循聲轉,反 觀聞聲之性,入流亡所,解六結,越三空、終證圓通,故得古之觀音如來授以觀世音號。
若約果上施教論,則「觀」該是菩薩的無緣 大慈,同體大悲,「世音」是世間眾生稱念菩薩聖號的音聲,或求救的音聲。如法華經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 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是能救能度的人,「世音」是所救度之機,能所不二,機教相投,謂之觀世音。
至於菩薩的意思,譯名覺有情。據自利釋, 覺是菩薩自覺之心,有情是指菩薩的本身,身為菩薩,並非泥塑木雕的偶像,而是與一般人一樣,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動的高等生命。不過一般人在迷,菩薩在覺,故 一般人是迷惘的人,菩薩是覺悟的人而已。所以菩薩是芸芸眾生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聖者。
若據利他言,覺是指菩薩所證的覺道,有情 是被菩薩所教化的眾生。人之所以被稱為菩薩,原因是此人能於覺悟真理之後,本乎同情心,正義感,運悲啟智,深入社會,以斯道,覺斯民,解除人生的迷惘,促 進人性的覺悟。如果綜合自利利他而說,覺是上求佛道的自利功德,有情是下化眾生的利他行為,人能上求佛道之覺以自利,又能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智,利他 是悲、悲智雙連,自他兼利,故名覺有情,亦即是菩薩。
不過菩薩,有凡夫菩薩,聖人菩薩,及佛菩 薩之別。位居凡夫,得聞大乘佛法,因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但初發心,功德未深,煩惱未除,雖有滿胸熱情,但為境所牽,未能與宏願相應,謂之凡夫菩薩。若 已久發菩提心,久修菩薩行,斷煩惱,了生死,分證佛道功德,甚至分身無量,在諸佛前助佛教化,紹隆佛種,名真佛子,常為諸佛所稱讚,名聖人菩薩。亦是名符 其實的菩薩摩訶薩。若然三覺圓,萬德備,早成佛道,但悲願深切,愍物長迷,倒駕慈航,隨流九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如觀音菩薩,過去成佛, 名正法明如來;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淨尊王佛;維摩居士,過去成佛,名金粟如來。而佛弟子中,須菩提過去成佛,名青龍陀佛;央屈摩羅,過去成佛,名 一切眾生樂見如來;舍利弗過去是金龍陀佛,此皆是佛界中的菩薩。觀音菩薩既然早已成佛道,當然亦是佛界中示現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