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世音菩薩傳 曼陀羅主人著

觀世音菩薩傳 曼陀羅主人著

觀世音菩薩傳序

[日期:2011-02-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曼陀羅主人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曼陀羅主人著 

觀世音菩薩傳序

釋開森謹述 

觀音之事跡

觀世音菩薩之事跡,傳者異言,即其法相之是男是女,亦多所爭辯,此實世俗之未能深察也。夫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印光法師之言曰:觀世音菩薩于往生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于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乎此則菩薩之應化無時,宜妙相之不一矣,至菩薩之應化事跡,歷代所紀,何可縷指,要以弘贊之觀音慈林集,周克復之觀音持驗記,尤惜陰之觀音靈感錄,諸書所記,為詳實有據,信而可徵,凡信仰菩薩之人,對于此等事跡,皆當詳解而審知之,俾知大道之所在,一心修持,同歸正覺,然上述諸書,文義深奧,非夙昔知文之士,不能了然于胸,殊非普救眾生之道,故曼陀羅室主人援引各書,將菩薩之事跡,演為小說家言,言淺意深,使世俗之人皆能瀏覽,則效果較為廣大多矣,凡信仰菩薩者,非但能歷知種種事跡,且足為勸善化惡之助焉,手茲一編,如身居蓮台之下,親聞菩薩說慈悲法,有善者可以增福,有惡者可知改過,同心向化,會見爭名攘利之場,一變而為清淨無為之地,苦海無波,慈雲久蔭,豈不善哉!然則若此書者,又豈得以尋常小說視之哉,謂為塵海中之暮鼓晨鐘,信無愧也。

觀音之經典

觀音之化現,為相不一,有六觀音,八觀音,三十三觀音之說,因此而觀音之經典,亦隨之而繁多矣,茲分述如下,千手觀音有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等,聖觀音有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觀行儀軌,聖觀自在菩薩功德讚等,馬頭觀音有馬頭觀音心陀羅尼,仃耶揭唎婆像法等,十一面觀音有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等,准提觀音有佛說七俱胝佛母准胝大明陀羅尼經,七俱胝獨部法等,如意輪觀音有如意輪陀羅尼經,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等,青頸觀音有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青頸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等,葉衣觀音有葉衣觀自在菩薩陀羅尼經,不空罥索觀音有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佛說不空罥索咒經等,白衣觀音有白衣蓮花咒,觀音之現相固不止此,尚有所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蛤蜊觀音,不空釣觀音,楊柳觀音,龍頭觀音等法相,但無經典以讚述之,有所讚述者僅上述之諸寶相觀音而已,而經典之傳譯者,不一其人,各人之時代又先後不同,因此之故,往往有同一經典以傳譯而成為數部,互異其名,以致浩如煙海,一時無從剖別矣,其實倘能精心研究,互相參證,其意旨未有不相同者也。以上列舉各經典,固未敢謂盡備,亦文豹之一斑,睹之已足知其大略,對於信仰菩薩者,稍示途徑,使有所遵循,不致無所適從而已,若欲盡其底蘊,則堂奧甚深,非循序而入不可也。

觀音之考證

觀音菩薩之本地,乃既開正覺之正法明佛也,為濟渡眾生,今現菩薩之身,又於未來現成佛之相焉,如伽梵達摩所譯之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現作菩薩,悲華經云:於西方極樂阿彌陀涅槃之後,觀音成佛,名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如來,觀音授經記云:阿彌陀佛滅度之後,補處而號普光功德如來,均為方便示現也。至於觀音之淨土,則世俗皆知為普陀落迦山,實則為補陀落山也,山在印度南海之岸,故大悲經云: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山觀世音宮殿七寶莊嚴道場中,八十華嚴經六十八云: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落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西域記十(秣羅矩吒國南印度境)云,秣刺耶山東有布呾落迦山,山徑危嶮,巖谷傾欹,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流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據此則補陀落山即補怛落迦山矣,蓋審辨字音,亦極近似,普陀落迦山云者,或云譯音之傳變乎,今浙省有普陀山,世俗不察,竟以為觀音之淨土者,實係誤傳,特菩薩亦曾於此示現,故留蓮花洋及不肯去觀音諸聖蹟,其沿誤亦非無因,宜崇禮大士者,皆趨於是也。至於觀音之懺法,則自梁武帝始,而今舉世所通行之法式,則宋遵式所治定者也,觀音籤則分兩種,一為一百籤,一為一百三十籤,百籤者源於天竺寺之觀音院,百三十籤者則源於越之圓通寺也,凡此種種皆班班可考,世之禮大士者亦不可不知也。

 

觀音之法相

今世叢林之中崇奉大士者亦多矣,或於寺中另闢一殿以奉之,或獨奉大士以名寺,此蓋由菩薩慈悲普化之所致也,顧對於菩薩之法身,則成一疑問焉,蓋縱觀各處叢林所奉之菩薩像,類多裝作女身,僅赤著雙趺,鮮有作男裝者,而據莊岳委談云:今塑觀音者,無不作婦人相,考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像甚多,但不飾婦人冠服,太平廣記載,一仕宦妻為神所攝,因作觀音像奉焉,其妻尋夢一僧救之得醒,則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婦人也,依此則大士應是男身,而今都作女身者抑又何耶,按,觀音感應傳載,唐馬郎婦觀音出陝右,此地俗習騎射,不知有三寶名,元和十二年,忽有美女挈籃鬻魚,人競欲娶之,女曰:有一夕能誦普門品者則吾婦之,黎明能誦者二十餘人,復授以金剛般若,能誦者猶十人,乃更授法華經,期以三日通徹,獨馬氏子能之,乃具禮迎歸,入門女稱疾,求止別房,須臾便死,體即糜爛,遂瘞焉,數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啟視,惟黃金鎖子骨而已,謂眾曰:此觀音大士憫汝輩障重,故垂方便示現以化汝等,言訖,飛空而去,又觀音慈林集載,宋翟楫,京師人,居浙江湖州泗安鎮,五十無子,繪觀音像虔禱,其妻方娠,夢白衣婦人,以盤送一兒,姿甚清秀,欲抱取之,一牛橫隔其中,竟不可得,既生男,彌月不育,又加虔禱,有聞其夢者,告楫曰:子嗜牛肉,豈為是歟,楫悚然,遂誓舉家不復食,仍夢前婦人送兒至,果生男,後貴顯,山庵雜錄載,明天童僧照,素多病,洪武丙辰,病日篤,勉藏主勸其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照如言,日誦萬遍,明年十月十七日午時,自念病勢去死不遠,莫如改誦阿彌陀佛,方興此念,忽見一美婦人,身穿法衣,手持淨瓶,自戶外入,立其面前,照驚訝失措,既定心諦觀,知是菩薩示相,照涕泣哀求,須臾不見,越五日,病盡脫,據此則觀音之現女身,亦不盡無稽,況觀音圓通廣大,無不拯拔,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此亦可以釋群疑矣。至元僧以觀音為妙莊王女之說,雖不足徵,但亦有所本,蓋釋迦牟尼佛以善慧仙人,因欲救眾生,無量劫降生迦維羅國為淨飯王子,說見釋典,元僧之於觀音指為妙莊王女,或亦因此而附會也。我人對於觀音大士,但求誠心敬禮,而祈福佑,斤斤於此細流,亦甚無謂耳,曼陀羅室主人之演觀世音傳,亦沿此說,蓋本通俗之旨,而欲示人以修持之苦行,堅人之信心,苟同苟異之說,非所以論其書,貧僧於闡述大士事跡之餘,乃並揭其旨,以告讀此書者。

【書籍目錄】
第1頁:觀世音菩薩傳序 第2頁: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第3頁:第二回 濁酒三杯涼亭小讌 明珠一顆好夢投懷 第4頁:第三回 怪老人妙舌說慈航 小公主停哭聽佛偈
第5頁:第四回 物色乘龍欲傳大位 閑觀鬥蟻引動慈心 第6頁:第五回 救孤蟬公主受傷 醫創瘢國王懸賞
第7頁:第六回 眾庸醫都無丹鼎藥 怪修士指說雪山蓮 第8頁:第七回 須彌山迦葉尋蓮 興林國寶后受病
第9頁:第八回 留偈語暗藏後事 感死生了悟禪機 第10頁:第九回 夢見佛容喜出望外 違逆父命罰作灌園
第11頁:第十回 祝壽筵前暢言旨妙 再貶廚下雜作苦工 第12頁:第十一回 一念精誠感彼宮女 半宵操作憐此勞人
第13頁:第十二回 鑑精誠老父回心 願修行女奴宣誓 第14頁:第十三回 興土木重修金光寺 定良辰捨身耶摩山
第15頁:第十四回 試金刀斬斷六根 入空門靜觀三界 第16頁:第十五回 一念興定中塵劫現 功行滿心上白蓮生
第17頁:第十六回 了因緣往朝須彌山 施米穀安度神鴉嶺 第18頁:第十七回 遇善士指點前程 戀風景旁生枝節
第19頁:第十八回 金輪山大師被劫 塞氏堡同伴求援 第20頁:第十九回 草履幾雙黑人爭去 聖尼一位白象馱來
第21頁:第二十回 妙善師赤足趕行程 加拉族遊牧居沙漠 第22頁:第二十一回 盧莊求宿又遇因緣 糯米相貽治愈痼疾
第23頁:第二十二回 天馬峰殲除虎患 琉璃城路得光明 第24頁:第二十三回 上高峰巴蛇吞象 入幻境神將擊人
第25頁:第二十四回 遇白熊三尼裝假死 避靈猿七步學朝真 第26頁:第二十五回 絕嶺登臨迷津悟澈 高談往事豎子弄人
第27頁:第二十六回 苦行千般道成九品 當頭一棒喝破三千 第28頁:第二十七回 觀自在南海清修 憫苦厄中原化度
第29頁:第二十八回 洒甘霖救濟旱災 賣鮮魚感化下士 第30頁:第二十九回 責貢蛤蜊民不堪命 消除疫癘手到生春
第31頁:第三十回 遊五臺夷奴盜法像 拒寇亂菩薩現奇容 第32頁:第三十一回 蓮花峰番僧面壁 少林寺李全招降
第33頁:第三十二回 少室山大士退紅軍 洛陽市群生照寶鏡 第34頁:第三十三回 幻香梨小警貪頑 託夢兆庇護善士
第35頁:第三十四回 水月朦朧慈容隱現 情懷蕩漾浪子操刀 第36頁:第三十五回 詳偈語擒捉康七 入空門剃度一峰
第37頁:第三十六回 畫觀音指示善士 賣藥草忻逢孝子 第38頁:第三十七回 治危病煎服薄荷湯 醫痧症傳說觀音柳
第39頁:第三十八回 嚴居士建造白衣庵 劉賢婦刲股療姑疾 第40頁:第三十九回 吳孝子萬里尋親 觀世音幾番現示
第41頁:第四十回 鉤金鰲解除苦難 歸南海結束全書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