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之二:祥德寺的困境
◎血汗鋪地 成就淨土
花蓮是一個天災地變頻仍的地方,而祥德寺背倚中央山脈,三面臨立霧溪,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因黛特、歐菲等颱風連續侵襲,致使立霧溪引發六十年來規模最大的山洪暴發,洪水漲過普渡橋面,上山的步道崩裂,對外交通中斷一個多月,寺院內外損失慘重。
一天,地皎站在祥德寺崩落的邊坡,俯瞰當時隨著滔滔洪流漂浮而下的奇岩巨石,就像輕飄飄的保麗龍,而今卻穩穩不動地磐踞在立霧溪底,平靜的大地,絲毫看不出大自然受破壞的痕跡。然環視土石一滴一滴流失的邊坡,地皎的心也隨之下沈。
地皎因恐地基繼續被侵蝕,造成更嚴重的山崩,危及遊客與寺院的安全,即聘請專家進行地質鑽探,以及測量人員進行全山地形地貌的測量,單是研究搶修之道,即所費不貲,而整修災變工程之艱鉅,更是驚人。
祥德寺因立霧溪阻隔,對外交通只靠一座古老的普渡吊橋,一般車輛無法進出,各種現代化機械工具更無法運送上山,一切大小工程,幾乎全靠人力完成;材料運送更是一大難題,所有的施工材料,均須先運送到山腳下立霧溪畔的流籠頭,經由人力分裝,再以流籠吊運上山,上山之後再藉人力推車、滑管、滑道等工具,運送至各工程區。一袋砂石從山下運送到山上的施工地點,往往要經過數十人的手,遇到雨天更加倍辛苦,一袋吸了水的砂石,重量變為二、三倍,有時礙於山勢險峻,搬運過程更是備嘗艱辛,一車市價六仟元的砂石,經由輾轉運送上山之後,其價值已超過好幾倍。財力、人力、物資皆如此匱乏,重建之路,必然是一段以赤手空拳搏抗大自然的艱辛歷程。
圖/出家師父以人力接駁的方式,將一袋一袋的砂石運送到各施工地點。
圖/祥德寺因立霧溪之隔,現代機械工具無法上山操作,大部份工程須靠人力完成。
然地皎回想晉山祥德寺的因緣,天峰塔邊廿六尺白衣觀世音菩薩夢中指示管理員:「正在寺中領眾精進佛七的這位師父,絕對不能讓她下山,一定要留她在這裡,她能為祥德寺處理內外的困境!」於是告訴自己,祥德寺雖然位處孤山絕勢中,但因「力揚地藏悲願,普渡有情眾生」的使命感,早已在我生命中深深烙印,所以在孤絕中絕不孤立,縱使環境阻隔,兩點之間已無最近的直線距離可依循,為了地藏悲願的傳承,地皎仍願選擇最挫折迂迴的途徑來突破萬般困境,誓願與祥德寺共生死。
因此,一方面積極進行一期又一期的整修工程,舉凡初期大雄寶殿琉璃瓦的整修、增建蓄水設備、重新規劃全山排水系統、鋪設環山步道、加強後山陡坡的擋土牆、水土保持之有機土回填與植栽、改良地質的灌漿工程、補強山區四周邊坡等,一方面則下山呼籲化緣,籌措整修災變之龐大經費,祈使大眾能共同發心修護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