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時候,同參道友三五成群經常討論著:「將來要做些什麼?」
有人說:「我將來想著書立說,留名千古。」
有人說:「我將來想住持一方,領導大眾。」
有人說:「我將來想講經弘法,宣揚佛教。」
有人說:「我將來想養老育幼,救濟孤苦。」
而我總是無言以對,因為我只記得有一年患瘧疾時,感念家師慈悲遣人送來半碗鹹菜,當下發誓要把出家人做好以為報答,從此我精進修持,服務寺眾,任勞任怨,但是卻沒有想過將來做些什麼事,因為對於自己能做些什麼,我不敢去想。
有一天,好友智勇法師以關心的語氣問我:「你說說看嘛!你將來要做什麼?」
我答道:「將來要做什麼,將來才會知道,現在我怎麼曉得呢?」
他聞言,立刻責怪我:「你沒有發願,將來怎麼能成功?」
我若有所悟,此後從發願為自己開始,慢慢進步到發願為別人、發願為佛教、發願為眾生。一路走來,我終於了解到:願力不可思議,願心可以擴大我們的人生,昇華我們的境界。
願從心生,發願就是「發心」。世間上最寶貴的能源,最殊勝的財寶,不在地底下,不在深海裡,不在銀行中,不在荷包內,而是在我們的心中。「心」如田,如地。農田必須經過開發,才能播種、耕耘、收成;土地必須經過開發,才能建造樓房,發展企業。我們的心田、心地也必須經過「開發」之後,才能產生無限的功用。例如:我們的心中有慈悲,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慈悲開發出來,就能夠人我一如,無怨無悔;我們的心中有智慧,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智慧開發出來,就能夠深入法海,自利利他;我們的心中有慚愧,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慚愧開發出來,就能夠謙沖虛懷,不斷進步;我們的心中有歡喜,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歡喜開發出來,就能夠利樂眾生,永不退轉。甚至我們「發心」吃飯,就能吃得飽足;我們「發心」睡覺,就能睡得香甜;我們「發心」走路,就能走得長久;我們「發心」做事,就能做得起勁。生活上的一切都要靠「發心發願」才能進步增上,圓滿完成。
二十歲以前,我與一般人一樣,匍匐在香煙裊裊的佛殿中,誠心祝禱: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您加持,
賜給我慈悲,讓我能息滅貪欲瞋恚;
賜給我智慧,讓我能除去癡暗無明;
賜給我勇氣,讓我能衝破一切難關;
賜給我力量,讓我能順利學佛求道。
每天在朝暮課誦之後,我都這樣地祝禱,心裡覺得:如此的祈求是理所當然的。但二十歲以後,我從佛學院結業出來,忽然一個念頭閃入心中:我每天向菩薩求這求那,都是為著自己,豈不太自私了嗎?如果每一個佛弟子都像我一樣貪得無厭,諸佛菩薩為了滿足我們的所求,不是忙碌不堪嗎?自此以後,每當禮佛誦經、講經說法等各種功德佛事圓滿之後,我的祈願內容有了改變: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您加持我的父母師長,
讓他們福壽康寧;
請您加持我的親朋好友,
讓他們平安吉祥;
請您加持我的有緣信徒,
讓他們事業順利;
請您加持一切功德護法,
讓他們福慧增長。
佛陀垂目含笑,似乎是在嘉許我的進步,我自覺心安理得,因為我不再自我需索,而是為別人祈求。
然而就從二十歲那一年起,我開始了曲折多變的人生。先是追隨太虛大師佛教革新的理念,冒著生命危險,企圖整頓寺院,功敗垂成,因而「發願」有生之年,必定要盡一己之力復興中國佛教,後來果然「願不虛發」;因此又再「發願」將來要「普門大開」,建寺安僧,接納十方,結果也是「有願必成」。有鑑於當時的佛書艱澀難懂,我發心寫《釋迦牟尼佛傳》,用文學的方式來表達佛陀的一生,或許是因為熬夜寫稿的關係,經常咳嗽,以為得了肺病,所以每天拜佛祈求,一方面希望能寫完佛傳再讓我往生,一方面「發願」要將佛陀寫成人間化、人性化的至情至聖。一年多後順利出書,而我從拜佛發願當中,也啟發了無限的信心,每天彷彿徜徉在佛陀的慈悲中,與佛陀感應道交。我曾經兩次入獄,一次是共產黨誤認我為國特,一次是國民黨誤認我為匪諜,死裡逃生之後,感到生命無常,從而「發願」要將自己所體證的佛法布施給大眾,因此我四處弘法,樂說不怠,即使歷經挫折、重病,也不曾退心。
就這樣慢慢地到了四十歲之後,有一天,我反觀自照,略有所得:過去所有的祈願也是自私自利,不盡如法啊!因為我請求佛菩薩庇佑的對象,無一不是圍繞在「我的」這兩個字上面,這仍然是一種自私的貪求。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我的祈禱有了一番突破: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祈求您給世界帶來和平,
祈求您給國家帶來富強,
祈求您給社會帶來安樂,
祈求您給眾生得度因緣。
每次念完這段祈禱文,心中沾沾自喜,覺得在修行上又更上一層樓,因為我不是為我自己祈求,也不是我的親友信徒祈求,而是在實踐《華嚴經》所說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從四十歲到五十歲這十年當中,正值創建佛光山期間,在開山伊始,我就發願「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在願心的支持下,不管是山洪巨風的來襲,或財務困難的危機,我都勇往直前,不曾退縮,不知不覺中突破了許多困難。當時世局詭譎,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與印度、日本、美國等各國相繼斷交,一度人心惶惶,我在美國設立道場,也處處遭逢困境,憑著「佛光普照,法水長流」的願心,終於忍辱負重,克服萬難。
時光荏苒,心中的體會也不時遞嬗。五十歲過去了,我忽然心有所感:學佛應該是效法諸佛菩薩「代眾受苦,難行能行」的精神,為什麼自己卻總是祈求諸佛菩薩做這做那?因此,五十歲以後,我開始向諸佛菩薩作如是的告白: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讓我來負擔天下眾生的業障苦難,
請讓我來承受世間人情的辛酸冷暖,
請讓我來延續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
請讓我來學習如來世尊的示教利喜。
回想這二十多年來,我雖然開刀多次,卻未曾間斷弘法工作;我奔走斡旋,終於讓海峽兩岸佛教的代表首次坐在同一個會議廳裡商討議案;我走訪中國大陸,為兩岸和平統一及福利眾生而祈願;我多次溝通協調,說服諸方大德,在印度佛陀成道處舉行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南傳國家比丘尼僧團制度;我不辭辛勞,在世界五大洲遍設道場及佛光會,實現僧信平等,光大佛教的理想。清夜自捫:凡此艱鉅使命一一的完成,若非蒙我佛加被,以願心為力量,何能致此?所以,當名畫家李自健先生為我畫了幾幅肖像,請我題字時,我毫不思索地寫下: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
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省庵大師曾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無不以「願心」成就無上菩提,像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願願饒益有情,普利世間,他們的慈悲是多麼的深宏廣大。有感於此,我曾經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改以現代的口語來作為自己的「發願」:
一者禮敬諸佛,我願自今以後實踐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我願自今以後實踐語言的讚美;
三者廣修供養,我願自今以後實踐心意的布施;
四者懺悔業障,我願自今以後實踐行為的改進;
五者隨喜功德,我願自今以後實踐善事的資助;
六者請轉法輪,我願自今以後實踐佛法的弘傳;
七者請佛住世,我願自今以後實踐聖賢的保護;
八者常隨佛學,我願自今以後實踐真理的追隨;
九者恆順眾生,我願自今以後實踐民意的重視;
十者普皆供養,我願自今以後實踐圓滿的功德。
我也效法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為自己擬出了四十八個大願:
第一:我願作一隻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第二:我願作一泓清水,盪除垢穢,淨化身心;
第三:我願作一個冬陽,溫暖大地,成熟萬物;
第四:我願作一盞路燈,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第五:我願作一條土狗,忠心耿耿,守護眾生;
第六:我願作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庇蔭路人;
第七:我願作一本書籍,展現真理,給人智慧;
第八:我願作一個木魚,提醒大家,精進不懈;
第九:我願作一個布袋,含容一切,怨親平等;
第一○:我願作一座橋樑,聯絡彼此,溝通情誼;
第一一:我願作一方大地,覆載眾生,生長萬物;
第一二:我願作一座浴池,定水湛然,滌盡塵勞;
第一三:我願作一條河川,源遠流長,潤澤大地;
第一四:我願作一陣和風,吹拂枯槁,撫慰創傷;
第一五:我願作一塊麵包,三德六味,解人饑餓;
第一六:我願作一縷白雲,遮蔽炎威,帶來清涼;
第一七:我願作一面鏡子,光鑑照物,洞察實相;
第一八:我願作一撮味素,輕輕揮灑,增添滋味;
第一九:我願作一襲鎧甲,保衛有情,免於傷害;
第二○:我願作一顆果實,飽滿多汁,解除饑渴;
第二一:我願作一輛車子,普載大眾,行菩提道;
第二二:我願作一座寶窟,法財無限,饒益眾生;
第二三:我願作一串瓔珞,喜捨供養,莊嚴身心;
第二四:我願作一座城廓,戒牆堅固,布施無畏;
第二五:我願作一池清泉,消除熱惱,湧流報答;
第二六:我願作一支畫筆,彩繪世間,增添美麗;
第二七:我願作一彎彩虹,光華萬千,照耀人間;
第二八:我願作一張石椅,隨時隨地,給人棲息;
第二九:我願作一頭牯牛,終日勤勞,服務奉獻;
第三○:我願作一朵鮮花,吐露芬芳,給人清香;
第三一:我願作一把鑰匙,開啟心門,解除纏結;
第三二:我願作一隻雨傘,遮擋風雨,給人安穩;
第三三:我願作一條渡船,運載眾生,到達彼岸;
第三四:我願作一輪滿月,高掛夜空,輝映人間;
第三五:我願作一滴甘露,灑向山河,大地回春;
第三六:我願作一座高山,聳峙雲霄,眾生群集;
第三七:我願作一條道路,引領大家,走向正途;
第三八:我願作一座晨鐘,宏聲遠播,驚醒迷夢;
第三九:我願作一件衣服,為人遮羞,給人保暖;
第四○:我願作一鍾缽盂,盛滿法食,滋養慧命;
第四一:我願作一幅圖畫,美化空間,增加祥和;
第四二:我願作一杯熱茶,袪走寒氣,解除疲累;
第四三:我願作一塊田園,培福植德,利濟有情;
第四四:我願作一座叢林,總持諸法,取用無盡;
第四五:我願作一座涼亭,慈悲為蓋,方便行人;
第四六:我願作一座宮殿,運籌帷幄,福被萬民;
第四七:我願作一根木柴,製成器具,供人使用;
第四八:我願作一個菩薩,發菩提心,光大佛法。
多年以來的修持體驗,使我深有所感:「發心立願」如同學生的升級,應該要策勵自己不斷進步,像地藏菩薩的誓願從「超度亡母,出離苦趣」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經過了無量億劫的考驗;彌勒菩薩的發心從「求名求利,遊族姓家」到「降誕娑婆,廣度眾生」,也是多少阿僧祇劫心靈提昇的結果。而我單單一個願心,就花費了一甲子以上的歲月,在人間佛教方面,才漸漸有一點點了然於心;在修道成績方面,才慢慢有一點點差可告慰。可見生命是一場長久的馬拉松賽跑,誰能「發大願心」,堅持到底,誰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佛光廿六年-一九九二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