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畫竹》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修行者要降魔成道,真還不容易哩。
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主要經曆了從兜率宮下降、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涅槃八個階段,稱為“八相成道”,又稱“八相示觀”。
“八相成道”的曆程,關鍵在於由“降魔”而達於“成道”,超凡入聖,並由此而使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據說,當初釋迦牟尼出家,經過六年苦行,於形容枯瘦、力竭精疲之際,終於使他認識到,一味苦修,並不能夠成道。於是,他決定接受牧女對他乳糜供養,隨之又在尼連禪河裏洗了個澡。待到體力恢複過來,釋迦牟尼來到菩提迦耶的一棵大菩提樹底下,用吉祥草敷墊了金剛座,然後面向東方,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當時,第六天魔王擔心釋迦牟尼成道後普度眾生,會使眾生擺脫欲界控制,於是大惱之下,率眾來到菩提樹下進行破壞。釋迦牟尼在魔王的亂箭攻射下,神情自若,怡然不動。魔王見硬的不行,又來軟的一套,派妖媚的天女前去惑亂其心。結果,又以失敗而告終。
這樣49天下來,釋迦牟尼終於克服來自內心和外界的種種魔障,豁然成道:
這是四月初八的夜晚,釋迦牟尼夜望萬丈星空,忽然悟徹世間萬物緣起無我之理,成就了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並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當時才三十五歲。
降魔和成道,本屬一個事物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在成道的征途上,若非下定決心,克服和排除一切來自自身和外界的千般磨難、萬種誘惑,就無法最終達到成功的彼岸。
《西遊記》寫唐僧西天取經,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護送下,山遠路長,迢迢萬裏,先後克服八十一種磨難,真是萬折不撓,曆盡千辛萬苦,最後才取得真經的故事,同樣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若要有成,必須降魔伏魔的顛撲不破的哲理。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公元16世紀時,音樂家朱載堉的父親,明仁宗第五世孫鄭恭王朱厚烷因為遭讒削職,被下到了安徽鳳陽的監獄裏。鑒於老子所遭不白之冤,朱載堉就此看透官場,不願再進宮門,兀自一人,離群索居地隱居在一間簡陋的屋子裏,發憤鑽研他心愛的音樂理論。當時,朱載堉睡的是槁草,吃的是粗糧。就這樣,在艱苦清貧生活磨礪下,他所著的《律呂精義》,終於問世了。這是世界上第一部通過精密計算和科學論證闡明新法密律的音樂理論專著,比起德國音樂理論家威克邁斯特(1645— 1706)在1691年提出的十二平均律理論來,足足要早出一個世紀左右。
“昔西伯拘羑裏,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太史公《史記·自序》)要不是這種為事業沖破一切磨難險阻的獻身決心,當年深受宮刑奇恥大辱,痛不欲生的司馬遷,又怎能以驚人的巨大毅力,揮筆完成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煌煌曆史巨著《史記》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歎氣,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煉(夏衍《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