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有個慧春尼姑,年紀輕輕,出落得十分秀美,惹得和她一起學禪的那些比丘們,心癢癢的,欲舍不能。
內有一比丘,還暗裏寫了封情書,要求和她來次私下約會,可慧春當下沒理會他。
第二天,禪師上堂說法。當說法剛一結束,慧春尼就立起來對昨天寫信給她的那位比丘說:“要是你真的這樣愛我,那現在就來擁抱我吧!”
沒有絲毫褻瀆成分。慧春尼當取即取的勇氣,正是一種沖破內心矛盾的大無畏精神的表現;而我們的那位比丘,則因為內心充滿矛盾,無法沖決而陷於深深的痛苦之中。
凡事當取則取,當舍則舍。取則無畏,舍則雲煙散。
由此,我聯想起了大含和尚遭劫的事。
一天晚上,大含和尚正在方丈室裏挑燈夜讀。忽然,方丈室門被沖開,眼前儼然站著一個手持利刃的彪形大漢。
“你是要東西,還是要我的命?”大含和尚問。
“我想弄點錢花。”大漢說。
“這錢你就拿去吧。”大含和尚慷慨解囊,把身邊的錢連同錢囊一起擲給大漢,依然不動聲色地讀他的書。
大漢得錢,正想轉身出門,不料大含卻招呼說:“等一等。請你出去時把門關上,謹防宵小進來。”
事後,那強盜漢子對人透露:“我打家劫舍多年,從來也沒像上次那樣感到驚慌失措。”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大含和尚面對盜賊,鎮定自若,哪有半絲兒的畏懼?原因在於他深深懂得,此時此刻,當舍則舍,已經沒有其他餘地可供商量選擇。然而,妙在事過境遷,雖有損失,可卻心裏絕無掛礙。試想,持礙既無補於事,又損害健康,豈非愚者所為?況且,佛門對於貨利,原來是看得很淡薄的。
倒是那個強盜漢子,因為入於不當取而取的歧途,所以事過留影,心裏撲通撲通地一直放不下來,這就害人害己,讓自己處在內心矛盾的尖銳沖突之中。
事情來了以本心對付,事過境遷,心也隨之而空,這就是佛家智慧,心理平衡法的獨到之處。
在人生的征途上,筆者是個不幸的過來人。造化並沒有特別地鍾情於我。小小年紀,家道中落,後來又在“文革”的淒風苦雨中掙紮沉浮,直至慈父見背,老母被鬥,兩個弟弟天各一方,不久,小弟弟丕棟又不幸病逝淮北。此後,雖然在改革東風的吹拂下,家庭漸漸有了生機,終因過去所受磨難太多,發妻竟身罹絕症,棄我而魂歸何方?留下了那雙可憐的小兒女。
痛定思痛,找佛書來讀。先是為了尋求解脫,後來終於使我領悟,中國儒、釋、道三家文化無不光輝璀璨,從而蔚成我國民族文化的三大柱礎,就像一鼎三足那樣,無論缺少了哪一足,都將使鼎失卻固有風貌。
風雨十年人。經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煉,加上釋家智慧的開啟,如今對於人生的榮辱得失,確已較之過去,看淡多了。人生在世,取之以義,當取則取,不當取則不取,當取的也未必就一定終身為你所有,須知世事變幻,本屬無常,況且生命有限,哪有恒常不變之理?至於那些按理不該取的,那就堅決一毫不取,否則風過留聲,心起波瀾,在內心的矛盾沖突中失卻心理平衡,豈非自討苦吃?
或問:“當取則取,但取不到又怎么辦呢?”
答曰:“經過爭取,無濟於事,那就壯士斷腕,作舍棄論,有時即使損失巨大,也全然不必為此而太懊喪了。”
當取則取的是勞動所得,多勞多得;
當舍則舍的是非義之財,不勞而獲。
當然,取舍的不僅是財,還有感情、榮辱,以及其他,等等。
“平常心是道。”當取則取,當舍則舍,看似尋常,其實卻蘊涵哲理,蘊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