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馮惟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說:“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回俗,便成配偶。”
對於“方便”,佛典解釋為權宜、善巧的意思。按照佛門智慧,有所謂“實智”、“權智”的分法。“實智”為離開一切思議、分別的真實之體;“權智”為臨機應變、因人設教的方便之用。因此所謂“方便”,說明白點,就是佛門權智對於各種不同根器的人,采取各種不同的教化方式,從而度化眾生的一種智慧。在《維摩詰經·法供養品》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這樣的答卷: “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景德傳燈錄》第九卷也說:“方便者,隱覆實相,權巧之門也。被接中下,曲施誘迪,謂之方便。”
對於“方便”一詞的注解,古來高僧有說得很精辟的。
“理正曰方,言巧稱便。即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文義合舉,故雲方便。”“眾生所緣之域為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蓋欲因病授藥,藉方施便,機教兩舉,故名方便。”隋釋吉藏《法華經義疏》第四卷如是說。
“對實智名為方便。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曰便。”唐釋窺基《法華經玄贊》第三卷如是說。
由此可知,佛門因人因時不同,分別采用善巧、權宜的方式宣講佛法,讓人容易信解,從而誘導、啟迪信眾歸於究竟解脫,稱為“開方便門”、“伸方便門”。
“方便”作為一種權宜智慧,可見佛門因時設教、因人設教的妙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次在僧院看花,忽然詩興勃發,饒有興致地寫下了《僧院花》詩一首。其中有這樣兩句,寫得尤為得意: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在權宜之計方便智慧啟示下,後來人們又常把為人家提供機會、提供便利稱為“方便”。《北史·孟業傳》說:“州中要職諸人,欲相賄贍,止患無方便耳。”指的就是機會。唐末詩人韓偓《偶見》詩:“小疊紅箋書恨字,與奴方便寄卿卿。”說得就更有風韻了。
與人方便,即與己方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然,“為人民服務”的便民措施,已經成為新形勢下的方便法門。筆者年來因搬進華政新建的家屬宿舍,可是因為一時還沒能夠裝上煤氣,所以便由院方照顧,暫時用上了液化煤氣。雖然這是一件好事,不過由於家中沒有勞力,每月一次換液化煤氣就成了一件頭痛的事。不久經人指點,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去液化所中山西路送瓶站聯系送瓶的事,因為這些年來,早被那些辦事機構的衙門作風嚇怕。出人意料,送瓶站的接待人員卻滿面春風,異常客氣。後來,瓶中液化氣兩度用完,打了兩次電話,總是一早就打,到不了中午就由人來換送,並且換送的工作人員態度之熱誠和藹,作風之清廉正派,不禁使人打心裏面感到,廉政便民措施的春風確已吹進了各行各業,從而使千家萬戶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方便風開智慧花”,與人方便是一種不要高深學問,盡人都能啟用的智慧,只要你樂意往這方面去做。否則,處處要人家為你行方便,而你卻不為人家行方便,那就到頭來,只會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一道與眾隔絕的高牆,落得個孤家寡人的下場,又何智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