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有個少年來到山上,敬請異人傳授劍術。
少年問:“師父,假使我拼命學習,大概要多少辰光才能學成?”
師父回答:“大概要十年左右。”
“家裏父母都已年老,少不得要由我侍奉。假使我拼命發憤,大概要多久?”少年聽到學劍要十年時光,哪有這份能耐?
“嗯,如果你急於求成,大概要二十年。”
“你先說十年,現在又說二十年。我已下定決心,不辭勞苦,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裏把師父的東西學到。”
“如果這樣,那就非得跟我學三十年不成。”
古話說:“欲速則不達。”你越是急功近利,那么你離開真正爐火純青的境地就越遠。
少年不懂這道理,結果自然學劍不成。
非但學劍要花十年,就是磨劍也得十年。晚唐詩人賈島不就詠過“十年磨一劍”的詩?
當今社會,有些部門為了招攬生意,他們總是無孔不入地利用一部分人急功近利的心理,開設這樣那樣的短訓班、速成班,並且美其名曰“包教包會”;甚至一些出版物也冠以“百日通”之類,如《英語百日通》、《推拿百日通》等,不一而足,自然這已經不是新發明了。
願望雖好,但卻違背積少成多、積微至漸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淺近規律。當年趙州禪師曾說:“平常心是道。”
還是一步一個腳印好。
《荀子·勸學篇》早就這樣說道:“學不可以已(停止、放松)。”“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因此他語重心長地告誡: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踏踏實實,舍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去做眼前的每一件事,這就是道。當然,“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但這畢竟又是事情的另一個方面,對此完全沒有加以等同的必要。
是的,“平常心是道”。道存在於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之中,存在於你的眼前,存在於你的周圍,只要你肯用心體察,不舍近就遠。
再說個故事給你聽聽,是否可以引出另一種思維?
過去,經常有人風塵仆仆到趙州觀音院求師問道。一次,一個俗家弟子來觀音院拜見方丈趙州禪師說:“弟子專程來觀音院拜見方丈,請方丈教我修行之道。”
“你吃過粥沒有?”趙州禪師問。
“吃過了。”
“那你就去把碗洗一洗吧。”
趙州禪師不教他修行之道,卻問他粥吃了沒有,還讓他去把碗洗幹淨。
吃粥洗碗之外,趙州禪師更喜歡對前來求道的人說:“吃茶去。”
不管是初來也好,從前來過也好,口裏掛著的總是這句話。
有人忍不住問:“來過也吃茶去,沒來過也吃茶去,你這是什么意思?”
趙州禪師的回答,卻仍然是:“吃茶去。”
雖然洗碗、吃茶,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然而修行、領悟,卻也離不開生活瑣屑,並從生活的真實中得到證實。由此,你可能已經悟出,只有傻子才舍棄從眼前瑣事中體味尋覓道的存在,而另去那個虛無縹緲的遠方,作好高騖遠、不著邊際的追求。
還是唐弢《摩羅小品》說得好:“儒家崇實,所以平易,佛家近玄,所以虛奧。但在虛奧裏也一樣有平易:決不怪誕。故能俯臨眾生,視一切都博大、親切。這一點不但同於孔孟,而且也合乎黃老。”
莊子不亦雲乎:“道在矢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