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用現金支票,冒領現金32萬元巨款的盜竊犯,年紀三十多歲的上海襯衫二廠海綠服裝經營部主管會計閔偉,在外逃澳大利亞半年後,因為迫於生計和澳國警方追捕,終至走投無路而返回國內。結果,山窮水盡,在南京中山陵密林中服安眠藥自殺未遂,被捕歸案。
閔犯的一念之差,使他在國家財產蒙受損失的同時,走上了犯罪自毀的末路。
不管是商品社會,還是其他什么社會,畢竟是因為人的欲壑難填,所以“心”是一定要制的,否則就不足以約束自己的行為,而結果則損人而並不利己,終至墜入無邊的苦海。
佛在入滅前曾經告誡:“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事放逸。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佛遺教經》)牛縱逸跑到田裏,難免踏壞人家的莊稼。同樣道理,人心如果一旦放逸,難免邪念滋生,牽著人去造種種惡業,結果墜入苦海,受諸苦報。所以,制心猶如牧牛,不要讓它放逸才好。
《增一阿含經·馬血天子品》裏,還用“牧牛渡水”作為比喻,說是通過制心之法,可以從生死的此岸,渡向涅槃的彼岸,就好比牧牛渡水,從此岸渡到彼岸一樣。
可見佛門“牧牛制心”,止遏心中邪惡妄念,僅僅只是第一步的,而終極的目的,則是在於修行得道。《增一阿含經·牧牛品》中,就曾提出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護瘡、知起煙、知良田茂草、知所愛、知擇道行、知渡所、知止足、知時宜十一種“牧牛”的方法,以幾於道。
“牧牛”的最終目的,既然在於“明心見性”,所以古代清居禪師作《牧牛圖》,宋代師遠禪師撰《十牛圖頌》,便就宗旨明朗,毫不含糊。《十牛圖頌》由《牧牛圖》發展而來,書中以牛比心,從“尋牛頌”、“見跡頌”、“見牛頌”、“得牛頌”、“牧牛頌”、“騎牛歸家頌”,直到“忘牛存人頌”、“人牛俱忘頌”、“返本還源頌”、“入廛垂手頌”,把深奧的禪門見解次第,剝筍似的由淺入深,一層層剝將進去,讀來使人趣味盎然,大啟心智。
“牧牛”牧到從妄想中解脫出來,就算是“騎牛歸家”了。
頌曰: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多么地得意忘言(得其意趣而忘卻言辭),自在優遊!
再進幾步,就達於“返本還源”了。這時的意趣,便就是所頌的: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如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好一派心無掛礙,證入真如實相的境界。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擦掉心頭的塵蒙,發現本來的自我,勇猛精進,利國利民,既然是大智慧,就得從大處落墨,大乘佛教從來就主張普度眾生,反對把個人的小算盤打得滴溜滴溜。
如果一旦“制心”成功,在人生的征途上,你還將必定成為一個理解他人的人,寬容他人的人,愛護他人的人。因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從來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事實確也如此。見識愈多、智慧愈大的人,總是律己愈嚴,待人愈寬。我們不是常常對自己自由主義,可對他人卻要求高得嚇人的那些人不屑一顧嗎?那么兩者之間,你將選擇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