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遊覽佛寺,穿過山門,首先來到的,就是巍峨的天王殿。天王殿空闊高敞,裏面供著六尊佛像。迎面笑口常開、腆著個大肚子的是彌勒佛;和彌勒佛背靠背只隔著一層板壁,面向大雄寶殿的是以手持杵的韋馱菩薩;彌勒佛和韋馱菩薩左右兩側殿壁四尊齜牙咧嘴、怒目而視的,就是平時孩子對之最害怕,也最好奇的四大金剛了。
中國佛教相傳,天王殿裏那尊迎面可見、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原是五代名僧布袋和尚的化身。佛典“彌勒”,原是梵文maitreya音譯的略稱,意譯為“慈氏”。據說彌勒佛生活在欲界六欲天的四重天——兜率天裏。兜率天有內院和外院兩重:內院為釋迦牟尼佛學系統的教化聚集地,性質有點像未來成佛的先遣站;外院屬於專供兜率天眾生消遣的俱樂部。我們的這位彌勒菩薩,正是總管兜率天內院的頭頭。佛經載錄,彌勒菩薩不僅住在兜率天裏,並且還說他從兜率宮下降到芸芸眾生所在的娑婆世界,在華林園龍華樹底下度盡眾生,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而成佛。
廟裏把彌勒佛供奉在天王殿的目的,在於向眾人宣稱:香客如果歸附了他,死後就可往生兜率天裏,為未來成佛做好事先的准備。現在把他放在殿裏向你張開笑口,正是為了讓你認得認得,如若你足下在世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身後將歡迎你到兜率殿內院向他報到,彼此相會在那裏。
中國寺廟把布袋和尚請進天王殿,並把他化身為彌勒佛,和布袋和尚臨終前所唱的一首偈子不無關系。原來,布袋和尚名字叫做契此,慣常生活在明州奉化(今屬浙江省)一帶。平時,人們總可看到契此和尚腆著大肚,用竹杖擔著個大布袋,瘋瘋癲癲、語無倫次地在市場上轉來逛去,並且看到什么,就討什么,然後又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乞討來的東西雜物,一股腦兒塞進布袋。這樣日複一日,終於在一個傍晚,有人看到布袋和尚坐在奉化嶽林寺東廊的一塊大磐石上,口念一偈道:
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總不識。
契此和尚剛一念罷,就閉目溘然而逝。直到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這位平時擔著大布袋的契此和尚,原來竟是彌勒菩薩的顯化。也就從此以後,布袋和尚作為彌勒菩薩,或者稱為彌勒佛的化身,就被請進了天王殿。
不管是彌勒菩薩化身為布袋和尚也好,布袋和尚坐化成彌勒佛也好,反正化來化去,兩者化度眾生,啟發世人的睿哲,還不是一回事?我們且看彌勒佛邊上的那副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世人可笑,只為整日裏營營擾擾,求這求那,為著個人些許的蠅頭微利,紗帽大小,費盡心機。到頭來,反落得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正像《紅樓夢》所說: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面對如此世人,猛然回頭,立時參悟,便就天下一切難容之事,悉皆大肚能容了。
佛門認為,世上苦和樂兩者比較起來,樂是暫時的,苦是根本的。所以彌勒菩薩的大肚能容,慈顏常笑,於狡黠冷眼旁觀之中,又在極大程度上帶上了那種普度眾生的慈悲心腸。不著眼於微觀世界世人斤斤計較的小算盤,而從宏觀上俯視並超然塵外,這就是彌勒菩薩與眾不同的大智。
“時時示世人,世人總不識。”十丈紅塵中人,如果一旦覷破布袋彌勒所示,便就得了也好,失了也好,徹底掙脫物質枷鎖的羈縻,獲精神上的大解脫而棲身清涼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