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香煙繚繞的眾多廟宇中,都供有文殊菩薩。其中台懷鎮南境殊像寺所供奉的那尊,塑於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高達二丈八尺。整個塑像,文殊菩薩端坐獅子背上,神情端莊,為古往今來遊客信徒所頂禮膜拜。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為梵文M njusr 的音譯。古印度傳說,和釋迦牟尼同時代的公元前6世紀,舍衛國多羅聚落的婆羅門種姓中,降生了一個身體紫金色,落地就能說話,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的嬰兒,這嬰兒就是後來的文殊菩薩。據佛門傳說,文殊出生的方式也和釋迦牟尼一樣,調皮地從娘的右肋鑽出來到世上。
在大乘佛教裏,文殊作為諸菩薩的上首,常和普賢一起隨侍佛陀左右,被當成是智慧的化身,素有智慧辯才第一的說法。尊號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在釋迦牟尼四十多年的漫長說法生涯中,凡是大乘法會,都少不了文殊的參加。佛滅度後,文殊又按照佛的囑托,和阿難、彌勒等一起,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從而為釋迦牟尼佛的住世和發揚光大,做出了不滅的貢獻。
《寶藏陀羅尼經》佛告金剛密跡主說:“我滅度後,於南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經裏所說的五頂山,我國佛教徒認為就是山西五台縣的五台山。原來漢明帝時佛法剛傳入我國不久,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看到文殊菩薩就住在此山之中,於是便在靈鷲峰上首先建起一座寺廟,取名為大孚靈鷲寺。東漢以後,大孚靈鷲寺改了好多次名字。後來明太祖朱元璋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此後,大顯通寺的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今。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道場,就定下調子了。
關於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塑像,比較常見的一種是頭上梳有五個髻子,左手持蓮花經書,右手執寶劍的寶相。據說頭上五髻,既表示童子的天真,又表示了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種智慧。左手持蓮花,花上安放《般若經》的原因,在於體現般若(大智)的一塵不染。右手持寶劍,則是為了顯示大智能斷一切煩惱,就好比金剛寶劍,能斬群魔一樣。
有趣的是,文殊所騎的那頭獅子,象征著智慧的勇猛。佛門和獅子真是有緣,既有獅子吼,又有獅子座,《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還用獅子的身形比喻佛菩薩的種種功德:“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勇猛,大悲為尾,安住四禪清靜窟宅,為諸生而作獅子吼,摧破魔軍。”
在當今社會中,智慧的力量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可以這樣認為,智就是力。人類的競爭,就是智力的競爭;人類的進步,就是智力的進步;人類的發展,就是智力的發展。智慧的力量,猶如獸王獅子那樣所向披靡,往來無敵;智慧的銳利,猶如利劍那樣的鋒棱如新,無堅不摧。
在獲取智慧上,人們頂禮膜拜文殊師利菩薩,倒不如受文殊菩薩手持蓮花經書及其所作所為的啟發,到書本裏、到事業裏去獲取更多的養料。英國諺語不就這樣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阿拉伯諺語也認為:“聰明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事業上,糊塗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我們如果能像希臘諺語所說那樣,從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綠葉:一片好的思想,一片好的語言,一片好的行為,豈不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