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二) 張有恆教授著

四十三、佛之釋義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十三、佛之釋義

一般人在沒有學佛之前,不瞭解佛的意義,往往主觀誤認佛教是迷信、拜偶像,且是消極、悲觀,不合科學的,因而排斥學佛。此乃由於大多數人,不知「佛」者,「覺」也,「佛學」是一門學「覺悟」的學問,對內而言,內覺「人生本身」,使我們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對外而言,外覺「宇宙環境」,使我們同樣具有正確的「宇宙觀」。因此,學佛就是學覺悟,我們一旦覺悟,則能支配人生宇宙,而得快樂、自在,獲大解脫,不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如果我們不能覺悟,則會迷惑顛倒、妄造惡業,被人生宇宙支配,受其束縛,不得自在。

「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來翻譯,而採「佛陀」這個音譯呢?因為佛陀的含意,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彙裡的智、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採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

首先就體上講,佛是「智者」,佛之智慧有三種:

第一、「一切智」(知法總相):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講,就是正確了解宇宙的「本體」,即能知「萬法皆空」的智慧;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裡稱為「一切智」,如小乘四果羅漢所證。

第二、「道種智」(知法別相):「道」是指種種修行解脫的方法,包括藏、通、別、圓四教。「種」是指種種繁多的現象。宇宙之間的現象,種類無量無邊,這許許多多的現象,怎麼產生的?從那裡來的?現象、過程如何?後來結果如何?能夠正確明瞭宇宙萬象的智慧,且能教化眾生,叫做「道種智」,如菩薩所證「出假化導」的般若智慧。

第三、「一切種智」(通達總別):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究竟圓滿的明瞭,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差誤,這樣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如佛所證「空有不二」之中道實相境界。

釋迦牟尼佛具足這三種智。由這個智慧起作用,當然,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確的瞭解。

智慧起作用就是大覺。佛在經上說「覺」也有三類:第一、是自己覺悟了,這是「自覺」的功夫。第二、是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叫做「覺他」。第三、是圓滿的覺悟。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自己覺悟之後,還沒有發心,並不主動的去幫助別人覺悟,經典裡常常說這是「小乘」。「大乘」菩薩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希望覺悟的眾生,這是「自覺覺他」的功夫。

其次再從作用上來說,佛是「覺者」。「覺」之一字,有覺察、覺悟二種意義,「覺察」是指對其事注意,係對「煩惱障」而言;「覺悟」是對其事了然,係對「所知障」而言;一般都是先覺察,而後覺悟。「煩惱障」是從「我執」或「執著」而生,即「貪」、「瞋」、「癡」三個心中的「賊」,能擾亂有情身心,如清朝曾國藩所說:「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也。因此,我們應當如何除去心中的賊呢?有三個步驟,必須認識清楚。首先要能認識「賊」的相貌—貪、瞋、癡三毒,否則便有「認賊作父」的可能,進而讓三個心賊在心中當家作主,任其奪走我們好不容易修來的功德「法財」;其次,便是要瞭解「心賊」(三毒)出現的時機。一般而言,「貪」賊是在「順境」時,容易出現;「瞋」賊是在「逆境」時容易發作;「癡」賊則在「不苦不樂」時,容易引發我們胡思亂想,甚或想入非非之念頭。我們既然瞭解「心賊」的相貌及出現的時機,最後應該如何來對治(即設法「捉賊」),使其不致偷走主人家中的財寶,乃為一重要課題。經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以「持戒」對治「貪心」,以「禪定」對治「瞋」念,以「智慧」對治「愚癡」,亦即若能如古德所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心中的煩惱障(貪瞋癡三毒)自然就可漸漸伏住,進而斷除了。總之,只要我們能夠隨時提高警覺,則縱使賊有偷天換日的本領,亦無能為功矣!

「覺悟」的功夫則用以對治「所知障」,所知障是從「法執」或「妄想」而生,能覆蓋一切所知,而障菩提。因此,覺悟的功夫,則用以對治「所知障」,吾人有「所知障」,則對於一切所知境界,昏昧無知,有知亦是錯覺。譬如一人昏沉大睡,則不能識東西南北,夢中皆是顛倒;然待清醒,自是分明。覺悟亦然,一旦打破無明,則見無量大千世界,如視諸掌矣。

如上所說,吾人若起覺察、覺悟的功夫,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礙,而「開發」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本性德能,這就是學佛之目標。但能依之以自行,那只是小乘的羅漢;又能兼之以化他,則是大乘的菩薩;若又能自行,又能化他,而且做到覺行圓滿,究竟至善的境地,那就是佛了。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四十一、心靈元年
第3頁:四十二、中國佛教出世因緣 第4頁:四十三、佛之釋義
第5頁:四十四、「南無阿彌陀佛」的意義 第6頁:四十五、一屁吹過江
第7頁:四十六、不二法門 第8頁:四十七、福慧雙修
第9頁:四十八、淨業三福(一) 第10頁:四十九、淨業三福(二)
第11頁:五十、淨業三福(三) 第12頁:五十一、「父母」是「在世佛」
第13頁:五十二、三學—戒、定、慧 第14頁:五十三、三車法師
第15頁:五十四、三百杯不醉 第16頁:五十五、四無量心
第17頁:五十六、五戒 第18頁:五十七、六和敬
第19頁:五十八、六度(一) 第20頁:五十九、六度(二)
第21頁:六十、「服務別人」就是「布施」 第22頁:六十一、十善
第23頁:六十二、十大願王 第24頁:六十三、人生智慧的開啟
第25頁:六十四、談時間管理—作「不急」而「重要」的事 第26頁:六十五、心無罣礙
第27頁:六十六、醒世對聯 第28頁:六十七、「盂蘭盆」節—「中元普度」的由來
第29頁:六十八、因小果大 第30頁:六十九、惡還本身
第31頁:七十、病中的省思 第32頁:七十一、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
第33頁:修行從改心做起 第34頁:念佛的功德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