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云:「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和」是一切待人、處事、接物的根本,佛法亦不例外。佛法的僧團,是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為之制訂六條戒律(即「六和敬」),使大眾皆能遵守。因此,「六和敬」是團體共修的基本法則,無論是出家或在家團體,都必須要遵守,茲分別說明如下:
1、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在一個團體裡,我們對於修學的理論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見解,這是大眾共同修學的基礎。因唯有「和」才能把我們的見解、思想,乃至於生活方式,逐漸拉近,才不會距離太遠,這就是所謂的「平等」。所以「和」之後,才有「平」;「平」之後,大家心就「安」了,而心「安」之後,才有喜「樂」啊!
2、戒和同修:就是建立共同修學的規矩。因大家既是同在一個團體修學,總要訂定一個道場的「常住公約」。如出家的僧團是以比丘戒和比丘尼戒作基礎,再加上大眾現前生活共住所必須要遵守的一些規矩;至於在家的修學道場,則以五戒為基礎。總之,學佛要遵守道場之個人和團體的生活規範,如此才是持戒守法的團體。
3、身和同住:廣義而言,就是大家生活在地球上,要和睦相處,重視生態保育,共同維護我們生活的環境;狹義而言,就是大眾住在一起共修,睡廣單(通舖)。因道場的建立是要成就每一個共修的分子。由於眾生無始劫來,迷惑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惡習氣太多,因此必須靠團體的力量,彼此互相監督學習,因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比較不會放逸,否則一個人修行容易懈怠墮落,這就是依眾靠眾的精義。
4、口和無諍:就是大眾住在一起沒有爭論,能夠專心辦道。人與人相處,最容易造的就是口業。語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蓋以言多必失,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在無形當中,結了不少惡緣。所以古德有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就是勸我們在團體生活當中,要少說別人的是非,多念佛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口和無諍」,使自己的道業增長。
5、意和同悅:就是大眾住在一起能夠「法喜充滿」。我們學佛人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覺悟,而覺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能夠作主,不被外境所轉,如此必定能夠快樂自在,不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我們學佛,如果方法正確,必定會隨時充滿法喜,煩惱痛苦一天比一天少,而且一天比一天自在,這證明學佛功夫得力,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達到「意和同悅」的境界。
6、利和同均:就是指在一起共修的大眾,物質生活是均等的,而且有福同享。佛教道場的建立,就像辦學校一樣,是為教化一方眾生而建立的,然後再禮請高僧大德到此道場來住持、修行、弘法利生,凡是居住在道場的,不論是什麼身分,在物質的享受上決定平等,沒有高下之分別,這叫「利和同均」。
總之,在佛教的道場裡,「六和敬」每一條都不能欠缺,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僧團,也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依世間法來講,「六和敬」也是小至家庭、公司、社團,大至國家所不能或缺的。因「見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協力,建立共識;「戒和同修」,人人皆能守法;「身和同住」,人人便能彼此督促,互相學習;「口和無諍」,大家不造口業,增進團體的和諧;「意和同悅」,人人覺悟宇宙人生真相,法喜充滿;「利和同均」,大家分享各項物質建設的成果,造成均富社會。因此,我們若能夠推廣「六和敬」,必能夠開創一個「人間淨土」、「禮運大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