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三十一、生死之由來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十一、生死之由來

吾人學佛主要的目的,乃在追求究竟的「離苦得樂」,這是最現實,也是最切身的問題。在所有的「苦」當中,以「生死」之苦甚於一切,同時也是一切苦的根本,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人命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便就後世,這是我們必須提高警覺的地方。然而吾人要了脫生死,當先明白「生死之由來」,和懂得「解脫生死」的方法,否則怎能了脫生死,而達到學佛的最高目的呢?在此以佛教之「十二因緣」,來說明吾人生死之由來如下:

1、無明:就是「不明白」,乃一切煩惱(如貪、瞋、癡、慢、疑、惡見等)之總稱。由最初「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因而妄生一切執著(包括我執與法執),此謂之「無明」。又自性是光明的,迷失自性就變成一片漆黑,所以稱為「無明」。

2、行:就是「造作」,指一切行為,依無明而造作出善惡業。

3、識:就是「業識」(即第八識,是人生的總報主),此識(民間謂之靈魂)隨業受報,於有緣父母,當其性交時,剎那即到父母身邊,那時昏昏迷迷,忽起一念愛心(男的則愛母憎父,女的則愛父憎母),流愛為種,納識為胎,於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此乃為投胎之最初第一念。

4、名色:「名」指「心識」(即神識初投胎時之謂),「色」指「形體」(即父精母血混成之肉團)。由於吾人初投胎時,六根未成,但有「心」的名稱,沒有「心」的作用,所以不能稱之為「心」,只稱為「名」;又初投胎時,形體未具,不便稱為「身」,故稱之為「色」。

5、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母胎十個月的過程當中,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外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有互相涉入之作用,故名「六入」,此為有情眾生一生受用之自體。

6、觸:即接觸。「六根」和「六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與一切外境之接觸,如小孩二、三歲時,六根對外境所起之作用。

7、受:即領受。吾人六根對六塵之順、逆境界,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如小孩四、五歲至十歲時,年紀稍長,知識漸開,知道「接受」一切境界,惟不生貪愛之心,此為對外境所起之一種情緒。

8、愛:即貪愛。即對外境,能起貪愛或憎惡之心。所謂遇「順境」時,則起「貪戀」之心,遇「逆境」時,則起「憎惡」之心也。當十一、二歲至十八、九歲時,年將成人,欲望既開,對五欲六塵境界,心易生貪著,惟尚未普遍追求。

9、取:即妄取。二十歲後貪欲轉盛,於一切境界,廣為貪求,必盡力求得而後已。

10、有:即有因有果之謂。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即由業力牽引,故有因、果輪迴之現象。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造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即在六道中投胎,此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既有生,就不能不死,要想永生不死,常壯不老是絕對不可能的,此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總之,上述佛所說的「十二因緣」,乃為我人生死之由來,亦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蓋以人生為何會有煩惱、痛苦,到底是從何而來?簡言之,就是從無常轉變的「老死」而來(人生最悲哀的痛苦,就是老死);而「老死」又從何而來呢?是從投「生」來做人而有的;何故要投「生」?是由所造作的業「有」,牽引而來投胎的,因欠債須償也;「有」又從何而來?是從領「受」而來的;受又從何而來?是從六根接「觸」六塵而來;「觸」又從何而來?是從「六入」而來的;「六入」又從何而來?是從「名色」而來;「名色」又從何而來?是從第八「識」去投胎而有的;業「識」又從何而來?是由個人「行」為上所造的業,「識」被業力牽引而投胎;「行」又從何而來?是由「無明」煩惱驅使去妄作胡為而成業行也。因此,追根究底,我們生死之由來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若能破無明,則便無生死之煩惱可言了。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千禧萬福
第3頁:二、爸爸的志願 第4頁:三、老師的志願
第5頁:四、「一切法由心想生」 第6頁:五、「簡單就是妙法」
第7頁:六、禪與生活 第8頁:七、不要生氣
第9頁:八、活在當下 第10頁:九、學做菩薩
第11頁:十、善用其心 第12頁:十一、佛與牛糞
第13頁:十二、把別人當成另一個自己 第14頁:十三、佛與農夫
第15頁:十四、談「謙虛」 第16頁:十五、「了凡四訓」簡介
第17頁:十六、「遇灶神記」 第18頁:十七、改過之法
第19頁:十八、談佛教教育 第20頁:十九、四大天王
第21頁:二十、五大菩薩 第22頁:二十一、因+緣=果
第23頁:二十二、體、相、用的意義 第24頁:二十三、念佛消災免難論
第25頁:二十四、談「天」說「地」 第26頁:二十五、一門深入
第27頁:二十六、「一」字匾 第28頁:二十七、「爾來了」
第29頁:二十八、談「孝道」 第30頁:二十九、佛教之「孝經」
第31頁:三十、生死輪迴 第32頁:三十一、生死之由來
第33頁:三十二、解脫生死之法 第34頁:三十三、談「迴向」
第35頁:三十四、談「覺」與「迷」 第36頁:三十五、談「六信」(一)
第37頁:三十六、談「六信」(二) 第38頁:三十七、談「發願」
第39頁:三十八、談「行」 第40頁:三十九、皈依「三寶」
第41頁:四十、逆流而上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4-28 15:05:29
讚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