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如果每天做相同而且辛苦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公務人員,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很多人常因此而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而自在。凡夫觀念中常常執著有「我」—如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我為什麼不能得到應有的升遷......,愈想愈煩惱,愈想愈不快樂。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幫助、服務眾生,他的想法和看法就不一樣了。因為所謂「菩薩」,就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也就是「覺有情」的意思,因此菩薩就是「覺悟的眾生」,也要以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去幫助其他未覺悟的凡夫,使其也能夠覺悟,因唯有真正的覺悟,才有快樂幸福可言。反之,若吾人不能覺悟,並且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瞭解,將可能由於一時的迷惑顛倒或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說法與做法,如此勢必要承擔其所造成的不堪設想的苦果了。
菩薩道之「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六個科目。吾人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布施以財施為主。財施又分「內財」與「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內財是用自己體力、時間與智慧為民眾服務。「持戒」就是奉公守法,不取非分之財。若能每天有耐心的從事自己本身的工作,不疲不厭,就是「忍辱」。對自己的業務,每天要求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更好,就是「精進」。雖然每天做很多的事,心地能夠隨時保持清淨,一塵不染,就是「禪定」。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即是「智慧」。
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覺悟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可以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舉例而言,如果我們盡心盡力將工作做好了,即是公務人員的榜樣,推展開來就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整個社會、國家、世界,乃至於盡虛空遍法界,所謂「公門裏好修行」,就是這個道理。吾人若能經常以「學做菩薩」、「力行菩薩道」的精神,多付出,少計較,漸漸將我執去掉,並且把「別人當成另一個自己」,以服務社會,利益一切眾生為前提,並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如此將隨時法喜充滿,歡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