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一個目的。做事如果不預定一個目的,不但浪費時間,徒耗精力,而且結局也決不會收到美滿的效果,甚至或會留下許多懊悔,造成自己一生的遺憾和不幸!

學佛,自然也需要認清目的。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轉迷成悟」和「離苦得樂」。

迷和悟,是相對的名詞。迷就不悟,悟就不迷。不迷,就是聖者;不悟,就是凡夫。凡夫愚昧,不明人生理性本然的真如,也不明宇宙緣起無常的事相,所以執我執法,起惑造業,流浪生死,長淪苦海。佛號覺者,覺而不迷,有大智慧,對於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緣起的事相,有透徹的理解,知道是緣生性空,緣起無我,不從執著,再造惡業,自尋煩惱,以招苦果。這便是迷悟的界線,也就是聖凡的分野。

因此,學佛的目的,不外乎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但迷是迷個什麼?悟又是悟個什麼?乾脆的說:迷是迷昧真理事實,不知修習戒定慧的道法,反而成了貪瞋癡的煩惱;悟是悟理見性,明辨事相,從而修戒習定,由定發慧,便可決破無明的羅網,截斷生死的根源,證登涅槃的彼岸,生起離苦得樂的勝用。

離苦得樂,是學佛的目的,也是成佛所起的殊勝妙用。人生痛苦多端,但歸納的說,不出物資的苦和精神的苦。衣不蔽體,食不充腹,住難遮身,行無舟車,都是物質缺少的痛苦;至於精神的痛苦,那便是一個欲望。欲望一起,想這不成,想那不得,沒有金錢,想金錢,有了金錢想子女,有了子女想做官,有了官做想長命。像秦始皇那樣,派遣徐福入海求仙;漢武帝那樣延召方士煉丹,希望自己長生不老;結果是幻夢一場,終歸於空,不但難填欲壑,精神上仍是留下了一種無可彌補的缺憾和痛苦。

為了世人沈迷,所以我們提倡學佛,因為佛法教人清心寡欲,解結去縛;而能獲致這種修養,使身心恬澹寧靜,少欲知足,必須要瞭解諸法性空、緣起無我的道理,對於世間一切的事物,看得透徹,不爭不執,即於現世,便可減少許多自尋煩惱的苦痛了。若再能依戒定慧的三學去修習,斷除貪瞋癡的三毒習氣,那麼,就可獲得出世解脫的涅槃之樂。

但是,學佛的任務,還不光是為自己解決痛苦,尋求快樂;還要普為一切眾生解除苦難,得到快樂。在現世少欲知足,減少煩惱的痛苦,或修習戒定慧的道法,得證涅槃。這都是在消極方面,為了自己要離苦得樂,所達到的目的。我們在達到這種目的之後,更須進一步地拿出積極的精神,來為社會服務,來教導社會,來化度社會,來為社會廣大的人群謀福利,使廣大的人群都走上離苦得樂的境地。像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像地藏大士說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學佛的人能夠這樣做,那麼,不特學佛的目的達到,亦是學佛的任務完成。

【註】

1、地藏菩薩—佛將涅槃前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母恩,並囑記天人護持佛法,勸地藏菩薩代佛度末世眾生,直到彌勒成佛。地藏菩薩肩荷教化地獄眾生,此與他的本願有因緣。他為光目女時,為救其生母在地獄之苦,而於清淨蓮華目如來前,發願度生不盡,誓不成佛,即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又地藏菩薩的化跡:遠於西元六九六年,新羅國王子,姓金名喬覺,年廿四歲,落發出家,攜白犬名善聽,乘船渡海,入大唐之九華山修道,端坐七十五年,曾入定二十年。得閔公獻九華山為其道場,閔公的兒子跟他出家,名為道明和尚,後閔公亦出家。地藏菩薩世壽九十九歲(僧臘七十五)。入滅日子是農曆七月三十日。其肉身納石函中,後經開函,法體依舊,顏貌如生,歎為奇蹟。於肅宗至德二年建塔安置法身,塔成發光如火,因名建塔處為「神光嶺」。

2、徐福又名徐市,是齊國人,自稱為道士,告訴秦始皇,海中有三個神山:一是蓬萊,一是方丈,一是瀛洲。這些神山,都住滿了仙人,臣願替皇帝入海求仙,求得長生的方法,但要先期齋戒,還要帶了童男女數千人,一同前往,並預備許多供給的食用物品。始皇聽了大喜,命人到民間募童男女數千,並供給許多食用之物,命徐福入海求仙,可是徐福尋得一個海島,就在島上和那些童男女一齊住下,不再回來。只虧得始皇日夜望仙人降臨,連資訊都沒有。秦始皇結果只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就崩於沙丘。

3、漢武帝是中國漢朝最強盛的皇帝,他造了華麗的宮殿,迷信神仙,希望長生不老,故延召方士煉丹。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釋迦牟尼佛簡史
第3頁:(二)釋尊八相示現 第4頁:(三)佛陀的族姓簡釋
第5頁:(四)佛陀的聖號釋譯 第6頁:(五)印度佛教聖地
第7頁:(六)佛曆與佛旗 第8頁:(七)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第9頁:(八)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第10頁:(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第11頁:(十)三皈依 第12頁:(十一)佛法總綱
第13頁:(十二)佛法大意 第14頁:(十三)緣起的人生宇宙
第15頁:(十四)業力的因果律 第16頁:(十五)因緣與果報
第17頁:(十六)宇宙有情概況 第18頁:(十七)宇宙器界概況
第19頁:(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第20頁:(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第21頁:(二十)略述八關齋戒 第22頁:(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第23頁:(二十二)聲聞乘簡釋 第24頁:(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第25頁:(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第26頁:(二十五)略釋四念處
第27頁:(二十六)實踐八正道 第28頁:(二十七)五蘊淺說
第29頁:(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第30頁:(二十九)菩薩乘及六度
第31頁:(三十)四無量心 第32頁:(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第33頁:(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第34頁:(三十三)佛經的四次結集
第35頁:(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36頁:(三十五)佛法傳入中國
第37頁:(三十六)佛門分宗的理由 第38頁:(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第39頁:(三十八)教團生活的準則 第40頁:(三十九)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第41頁:(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第42頁:(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
第43頁:(四十二)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小闻思會員 发表于 2012-2-24 13:14:17
很清楚的教导,适合初学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