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佛學入門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梵語菩薩,華言「覺有情」,即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因他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眾生屬利他,須修習四攝的法門及具四弘誓願,同時內必須以四無量心為根本,才能表裏合一。四無量心已述於前,現述四攝的法門,而四弘誓願亦略述於後。

一、布施攝: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即在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攝化他人,必須自有方法。你將財力、學力、體力幫助他人,對方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發生好感,信仰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指揮。就是不大合情理的話,他都會遷就,何況你說的是合情理的正法。人是感情的動物,幫助他人是最能聯絡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順利,舉辦義務教育,以及福利社會的慈善事業,都是屬於布施攝眾生的法子。發菩薩心學佛的人,於此不可不注意及之。

二、愛語攝:就是用極和愛的話與人談論,使人聽之入神,引之入勝,和愛的話,可以包括三種:

(一)慰喻語,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災難,受到恐怖,絕不可幸災樂禍,須要用慈愛和悅的顏色和話語去勸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雖然沒有多大的力量幫忙他,但這溫柔的言語,同情的態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和你發生好的感情。

(二)慶悅語,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就是壞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地方,我們都應該讚歎他、鼓勵他、激發他,使之歡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發展。就是壞的人,也會因此走上好的途徑。

(三)勝益語,是使聽了你的話,可以輾轉增勝增益。如得少為足的人,你可以勉勵他,使他再進一步地求勝。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學小乘的開導他再學大乘。這些話,都屬於勝而益善的。有時不但以柔語勸勉,亦可以硬語呵責,使之感悟,勵精圖治,只要態度誠懇,都可以攝化他,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導。

三、利行攝:是自己做的事情,使人得到好處,便是有利於行。父母教養子女,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獲得子女的孝順;老師教導學生,如處處為學生的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學生的信仰;長官能顧到部下的利益,也會得到部下的擁戴;菩薩能隨順眾生,為眾生的利益做諸善事,自然也會得到眾生的感荷,而來服從他的化導。

從前歐洲有個特長於養野獸的人,整天與獅虎為伍,野獸也不害他。有人問他的緣故,為何不被獅虎所傷?他說:這有什麼奇怪,你待它好,沒有傷害它的意思,它自然也會服從你的指導,不會傷害你了。野蠻的獸群,亦可以感化服從,何況說是人類?所以菩薩要攝化眾生,就不可不注意利行的工作。

四、同事攝: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擔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譬如說:你沒有過商人生活,你說的話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沒有過農夫生活,你說的話,農夫也未必都懂,都信受。所以菩薩為了方便度人,示現與各階層的人物共同生活,共同任事,潛移默化,得到成功。觀音大士三十二應身,地藏大士和彌勒大士的化身千百億,都是菩薩示現和眾生同事的模樣。

這四個法子,實是攝受人、領導人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就是世間人事,也不能違反這種原則。我們能以此來宏揚佛法,攝化眾生,一定很容易見效。自己雖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而說的話不能感動別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一定是自己沒有學到這四種方法,或雖學而沒有做得好。這是自己可以考驗得出來的。

又菩薩初發心時,必須緣四聖諦,發四弘誓願,以廣心量,以明趣向。第一、緣苦諦;對於六道有情,受無量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第二、緣集諦,對於無始以來,所積集的煩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第三、緣道諦,對於修道途程中的種種法門,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第四、緣滅諦,對於清淨寂滅的涅槃極果,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凡是修菩薩道的,皆依此四弘誓願,為自利利他的啟導。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釋迦牟尼佛簡史
第3頁:(二)釋尊八相示現 第4頁:(三)佛陀的族姓簡釋
第5頁:(四)佛陀的聖號釋譯 第6頁:(五)印度佛教聖地
第7頁:(六)佛曆與佛旗 第8頁:(七)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第9頁:(八)構成佛教三要素簡表 第10頁:(九)吾人應有之警覺
第11頁:(十)三皈依 第12頁:(十一)佛法總綱
第13頁:(十二)佛法大意 第14頁:(十三)緣起的人生宇宙
第15頁:(十四)業力的因果律 第16頁:(十五)因緣與果報
第17頁:(十六)宇宙有情概況 第18頁:(十七)宇宙器界概況
第19頁:(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第20頁:(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第21頁:(二十)略述八關齋戒 第22頁:(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第23頁:(二十二)聲聞乘簡釋 第24頁:(二十三)四聖諦簡釋
第25頁:(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簡表 第26頁:(二十五)略釋四念處
第27頁:(二十六)實踐八正道 第28頁:(二十七)五蘊淺說
第29頁:(二十八)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第30頁:(二十九)菩薩乘及六度
第31頁:(三十)四無量心 第32頁:(三十一)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第33頁:(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第34頁:(三十三)佛經的四次結集
第35頁:(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個時期 第36頁:(三十五)佛法傳入中國
第37頁:(三十六)佛門分宗的理由 第38頁:(三十七)佛教徒的類型
第39頁:(三十八)教團生活的準則 第40頁:(三十九)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第41頁:(四十)學佛目的與任務 第42頁:(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圓滿的教育
第43頁:(四十二)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小闻思會員 发表于 2012-2-24 13:14:17
很清楚的教导,适合初学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