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乘是以斷煩惱(見思二惑)而成就阿羅漢果,故介紹聲聞乘前,必須先認識什麼是六根本煩惱。
六 根 本— 煩 惱
|
┌1、貪—貪愛五欲———————————————┐ │2、瞋—瞋恚無忍———————————————┤ │3、癡—愚癡無明———————————————┼—— ┤4、慢—驕慢高舉———————————————┤ │5、疑—狐疑猜忌———————————————┘ |
五鈍使 |
┐ │ │ |
|
│ │ └6、不正見
|
┌1、身見(薩迦耶見)—執取五蘊根身——┐ │2、邊見—————執取常斷二見————┤ ┤3、邪見—————謗無因果,壞諸善事—┼ │4、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 └5、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
五利使
|
├十 │使 ┘ |
|
煩惱即迷惑,人類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的痛苦。這痛苦的來源,乃由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現略說明於下:
一、貪—是貪愛、貪戀、貪著。對於五欲過分追求,或不義的竊取,或對於自我的財物與所學的理法,慳吝不捨,不肯惠施於人。只為私欲,損害他人,貪之為害,罪業深重,經云:「死墮餓鬼,受饑渴報。」
二、瞋—是瞋恚。對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或饑渴寒熱到來,無涵養心,而生瞋恨。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瞋恚之惱害,死墮地獄,受身相醜陋報。
三、癡—是愚癡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為愚癡。因愚癡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瞋恚,故愚癡為三毒(貪、瞋、癡)總根,能造傷天害理之事,死墮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貢高,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對於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過自己的,乃至與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現輕慢態度,造成不能與人和睦共處的苦惱。
五、疑—疑是懷疑不信。對佛教真理,善惡業力,以及世間一切實事實理,都不能誠信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造出是非惡業。
以上貪、瞋、癡、慢、疑五煩惱,是心著垢染,繫縛不脫,謂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其性質遲鈍,難以制服,尤其無明惑不易斷滅,故稱為五鈍使。
六、不正見,由思惟不正,產生錯誤的知見,有五不正見,即是:
(一)、薩迦耶見—華譯身見,或我見。因執此身以為有「我」,其實此身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名五蘊)四大(地、水、火、風名四大)和合之身,本來是無常敗壞之物,而無知執之為「一」,為「常」,為「遍」,為「主宰」的實我存在,即是薩迦耶見。
(二)、邊見—又名邊執見。邊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謂所得的知見鄙陋,有所偏蔽,執常執斷,各落一邊。執常的知見,以「常」為恒常不變,人死仍舊為人,牛死仍舊為牛,貧窮永遠是貧窮,富貴永遠是富貴。執斷的知見,以人死一滅永滅,無有生死輪迴升沈之事,則作惡何畏?無善惡因果可論。
(三)、邪見—不正的知見,不信正法,撥無因果,譭謗聖賢,壞諸善事。
(四)、見取見—見即指前說的「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捨,乃對前說三不正見,執以為實。又這見亦名「非果計果」,即是自己還沒有親證聖果,而妄執已得到聖果的錯覺。
(五)、戒禁取見—戒是戒止殺盜淫妄之類,禁是禁絕飲酒、賭博、吸鴉片煙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來是好的,為什麼反說不正見?這因為過患在一個「取」字。取是執著,即妄自執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為最殊勝。如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糞,或作投岩、投水、赴火、臥荊等種種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執著修此類苦行之因,是獲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計因」。
以上五種不正見,是知見上的迷惑,稱為見惑。是因為邪師、邪見、邪思維等,而生起不正見。如聞正法,於見道中,即能頓斷惡見,因為易斷惡見之故,稱為五利使。佛經有說,舍利弗本為外道弟子,因遇馬勝比丘,聽到佛教因緣法門,即棄邪歸正。親聞佛陀說法之後,七日遍通佛法,證三果羅漢,再經十五日的修持,斷十惑證阿羅漢果。十惑即貪、瞋、癡、慢、疑及五不正見,也稱十使,謂能使令眾生迷妄沈淪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見思二惑,故為煩惱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轉的苦因。
【註】
1、貪、瞋、癡、慢、疑是屬思惑,五不正見是屬見惑,斷見思二惑便證阿羅漢果。
2、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