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眾生,無量無邊。佛的願心,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並教凡是學佛的人,也要發此大願。但是一班根機小而智慧淺的二乘人,一聽則生起驚怖怯弱的心,不敢進前。他們的希望是「只顧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了漢。佛見這一類根性的人,就說小乘教法,主要的是以離愛貪為本,了生死為因,證涅槃為究竟。
人自離開娘胎,呱呱墮地,由生而住於世間,經過病老死的幾個階段,最多不過數十寒暑而已。在這短暫的時間中,有著無量數的痛苦,推想這種苦的來源,是因為有貪嗔癡等種種的煩惱,由煩惱起行,由行造業,由業則感苦果。如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小乘人見了這種種苦,知道是由無明惑業所感,於是設法要避離世間,或居深山,或住林野,與他人少往還,使貪欲心不起,專修禪觀,觀世間一切所有法,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
我們從物質的身體和精神的心靈來看,在一個人生的過程當中,細細的體味和觀察,找不到一個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的所在。物質的身體,是細胞的組合,如四肢、五臟、六腑、九竅、皮、骨、神經等,無非是眾緣和合之假相。從生到死,剎那遷變,少忽即逝,現在不住,未來未至,可算找不到一個真常和實在永久的住處。再以精神方面來說,人在世界上,主要的是要物質的享受,為使精神上的安樂,每日都在追求五欲——財色名食睡。不是喜樂,就是嗔嫉,所造的業,不是善就是惡,善行則感未來善果,惡行則感未來的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一定的規律。因此生死不斷,永在六道中旋轉。小乘人因要離生死得解脫,於是即從五欲斷起,五欲的根源即是貪愛。人生直接與間接,心之所趨,無非要有所得,未得則生貪,貪則生愛,時時可算都是沉淪於貪愛之中不能自拔。苟貪之不得,則嗔心隨起;若愛而忽失,則癡心增盛。故貪愛是煩惱之泉源,若貪愛一斷,則一切煩惱皆斷,煩惱斷盡,則菩提顯現。故小乘人遁世修行的目的,是著重於離貪愛、了生死,而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