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

次第與證悟

[日期:2016-05-19] 來源: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觀想自他成為本尊”,是金剛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門之一。你已經知道它的技巧——當你幻想、計畫或回憶時,就一直在用它——運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創造特定的圖像。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標,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剛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極端聰明且具創造性,它讓自我做大部分工作來除去自己——金剛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設法用一個可愛、更具有吸引力的東西來取代。

佛法修行的順序,不管哪一乘,在開始的時候都要先瞭解:你並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樣子——你不是那個名字、標籤、顏色、形狀等等,那些只是你的幻覺。這時候,金剛乘打開了它善巧的寶藏箱,引入本尊的概念。

金剛乘本尊都有又長又美麗又複雜的名字、亮麗的顏色和形狀,還具備種種讓人心動的特質,例如力量、慈悲和其他你所喜愛的一切。這些本尊的描述,實際上都是 宣傳術——頌揚本尊好得不可思議,你便完全陶醉在某個本尊的功德中,幾乎想去探究他的來源,以及現在他位在什麼地方。在你完全迷失之前,要提醒自己;不要 以為這些金剛乘本尊是實存“在某處”的掠奪者、懲罰者或獎勵者,而在外面亂找。

在精巧地建立起這位不可思議本尊的美麗概念與形象,又吊足了你的胃口之後,金剛乘便接著說:“你就是本尊。”邏輯上,這很有道理,因為你具有佛性,真正的 你是大慈、大悲、大力等等;而那個有限的你、那個錯誤地觀想成自己的你,根本就不是你。你的實相是沒有限制的、無邊無際的,因此把本尊當作你的自我形象, 比你凡夫的形象更能精確地代表真正的你。

透過觀想的方法,有意識地創造新的自我形象的過程,“有限的自我”形象便逐漸地被“無限的本尊”形象所取代。這種修心的方法不以打擊我們的傾向來建立新的串習,而是故意創造一種更吸引人、更接近我們真實本性的習慣模式,來軟化既存習性的堅固性與僵化性。

它是對於我們的佛性,譬如慈悲和其他無盡功德的一種實際宣傳。

人類的心完全是條件式的:現在的你是由過去你的限制條件所決定的。金剛乘給你一種新的限制,它用一些比通常的幻覺更接近本性的觀想,取代你習慣上看待事物 的方法。不僅對你本人,還包括你住的地方、周圍的環境、生活裡的混亂,一切外內構成你現象界的所有事物,都以金剛乘的方便轉成壇城。

壇城也有取代的意思,因為它以更接近實相、純淨與神聖性質的觀想,來取代目前你對於世間所持有的概念和印象。

最重要的是,金剛乘不只處理心的問題,也處理身體的問題。“轉凡夫身為本尊身”的這種想法,是以這樣的理論為基礎的:一切存在“外面”的事物——包括快 樂、不快樂、美、醜等等——都是自己想像和概念的產物。這些概念,在我們心中創造了特定的習慣,當這些習慣愈來愈堅固的時候,便化現在粗重與物質的層次, 例如我們所謂的感覺(例如冷熱等)與形相(例如美醜、大小等)。我們粗重習慣的聚集體就是所謂的身體,細微習慣的聚集體稱為心;就像心能透過修行轉為清 淨,根據空性的理論,身體應該也能透過修行轉為清淨。

修行“觀想”的方法很多,這全都須要從具德上師得到個人的教授,因此不適合在這裡說明。一般而言,觀想要把你的凡夫境(或凡庸相)轉為本尊相。這種技巧不 只能讓你捨棄對於自己形相的平庸概念,還能夠作為修止的法門,因為你必須留意許許多多的細節;同時,它也培養修觀的洞察力與覺照。平常我們相信,關於身體 方面,我們多半困在目前的狀況裡,這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而本尊觀能幫助我們瞭解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轉化的,因為沒有東西堅固或真實地存在——這是觀的層 面。

通常你可以自由地運用觀想的技巧,把觀境的大小和數量加以改變:有時候,你觀想壇城和本尊比山還要大;有時候,觀想得比一粒穀子還要小;有時候,可以把自 己同時觀想為上千本尊;有時候,則觀想為許多不同大小的本尊同時出現。你可以觀想自己每個毛孔中都有完整的壇城,壇城不比以前小,毛孔也不比平常大,然而 每一個在另一個之中——這相當於觀想自己在做密勒日巴曾做過的事:密勒日巴進入牛角中,顯示出他不受大小、內外等等二元對立的束縛。這一切的觀想技巧都是 幫你達到無二境界的心理訓練。

想要創造出完整的觀想,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就像要燒一個灌木叢一樣,你不能光拿著一支火柴跑來跑去,點燃幾片樹葉就希望能達到目的;但是,假如你把落葉 堆在樹底下,再收集一堆乾草和小樹枝,要點火就容易多了,這樣一來,就可能一生起火來,燒盡那個樹叢。根據相同的理論,觀想上也有個技巧,就是不要去觀想 本尊全部的細節,而只去觀想某個特別的部分。這樣做是因為人體靠近中脈某些特定的點,例如第三眼或是喉蓮花,具有類似點火的功能;如果你集中注意力觀想那 些點,一旦它們點著火,觀想便能遍及各處——在你念完收攝之後,就更能瞭解這個意思。

“收攝”是關於脈、輪、氣、明點的教法,因此它比生起次第更內在化。通常都認為身體次於心,心被認為是力量大又具主控性的角色,而身體則是心的奴隸。決定 要這個、不要那個,試圖移動天地以滿足貪欲的是心,而不是身。通常心向哪裡走,身體就跟到哪裡,所以大部分佛教的修行都只放在心的上面,然而金剛乘卻同時 與身體和心打交道。


修身體的一種方法是透過本尊觀。然而,本尊觀似乎有點造作或虛假,因為你要把自己想成一位很大的藍色本尊,三面六臂六腳——這表示本尊觀仍然受到顏色、形狀、數量、大小等二元對立所束縛。

收攝也用身體為道,但比本尊觀實際很多,因為它沒有很多造作的觀想。就相對層次而言,脈、輪、氣、明點確實存在我們體內,我們看得到的血管,是這個系統中 最粗重、最可接觸的部分;較微細的脈,因為極細小,所以看不到。就好比心,一般是看不見的,然而在特定的情況下,心也粗重得幾乎看得到——就像爆發的情緒 能顯示心一樣。同樣地,當形相變得更粗重的時候,它就比較能被接觸到,表現出形狀、顏色、大小等性質;在較精細層次上的相,對平常或粗重像眼睛等器官,是 不可見的,因為只有精細的主體才能感受到精細的客體。

身體愈來愈精細的時候,身心之間的分別就愈來愈少。瞭解心創造了身體是很重要的,不過卻不像大乘所說的“萬法唯心”,而是照字面的意思:當心的串習累積得愈來愈厚的時候,它們就變得愈來愈粗重,衍生出精細的形相;最後,隨著精細形相愈來愈不精細,就形成粗重形相。

身體內除了粗重形相之外,還包括由脈、輪、氣、明點所組成的微細身,微細身推動心並且制約貪、瞋等煩惱。氣就像匹盲馬,心有如殘障的騎師,脈可以比做扭曲混亂的道路。

筆直地坐著,能使糾結的脈解開、扭曲的道路拉直;特別的瑜伽修行,可用來打開脈中形成的結。然後,由於道路不再扭曲不清,盲馬就能沒有錯誤地沿著道路奔跑;這也表示,這個殘障騎師——心——更受到控制,圓滿次第(或收攝)修持微細身,更能把它轉成修行之道。

依照某些密續,整個外在世界,日月等等,也存在我們身內,好像一切外在事物都有內在的對應(難道宇宙是我們串習的產物或者是某些微細物的粗重相?)。例 如,明點與血液相當於內在的日月。色即是心(心在這裡代表什麼?大乘的萬法唯心見與金剛乘串習變得粗重的見地有什麼不同?你認為是哪個呢?),內在不但有 外界粗重的形相,還有字母。

脈或所謂混亂的道路,可見的粗重相就是皮膚下藍色的脈,但是真正的脈是字母。我們用來組成文字的字母,是存在我們體內精細字母的一種極粗外相,這些字母並 不是中文、藏文或英文的字體。我們並不是在談ABC或其他象徵性的文字,而是談它們的起源。它們在人類之內,而且是想像的基礎,能創造具有意義的聲音,並 能夠創造一種習慣:把某種特殊的形狀稱為A或B,並使它具有意義。這些字母慢慢發展成溝通的形相,例如哭泣、寫作、說話等,同時也是人類語言能力的根源。

有一些特殊的呼吸練習和其他的技巧,可以使沿著脈流動的明點增長。有些呼吸的練習和相似的教法,不僅教行者修止,還試圖把氣導入中脈。中脈和脈有些相似——人體中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脈。

有些脈集中在肚臍附近,就像十字路口一樣,在這裡有一個字母。瑜伽士有時候把氣與注意力導向這個地方,就能體驗地獄道的痛苦。能夠這樣做,可能是因為地獄 道和其他道並非存在於外面,而是我們想像的結果——地獄道只不過是你瞋心的反映。當你生氣的時候,身體一定有某種感覺,如果能把這種身體的感覺引入修行之 道,一定是很有用的。我們應該感謝金剛乘讓修行容易了很多。
 

有些金剛乘行者每天都經歷六道。他們到地獄去體驗地獄道的感受,又到天道去待一會兒。對於金剛乘的行者,培養出離心是最容易的事,因為他們想要體驗什麼就 能體驗什麼——他們只須把氣和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就會產生結果。如果你在某人腋下搔癢,他自動地就會發笑——儘管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搔那裡就會笑。 因為某些脈的關係,當你搔他的腋下,他的注意力便到了那裡,他的心便駕著氣經過脈到達腋下,心一到腋下,自然就會發笑,感到很快樂。很諷刺的是,迷幻藥和 酒精能產生的效果,與收攝是相同的原理。


和大乘修行以及理念不同的地方,是在金剛乘的收攝:心不是單獨的,它有一匹可騎的馬,有一條可以走的路。由於氣和脈比心粗重很多,所以這可能是最“真實” 又最能觸及的修行法門。你呼吸的時候可以體驗到氣,也可以透過皮膚看到脈,但是心比氣脈要精細很多,因此很難掌握。和其他禪定相比,收攝很容易修、很大 膽,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

許多人想像的成佛,意味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擁有想要的一切;除此之外,還能絕頂聰明、豪富蓋世,能看到一切的事物、知道一切的事物。也有人認為,成佛就 像是把自己的靈魂併入宇宙靈魂中,把一切都拋在身後,超越這一切;有些人甚至認為自己可能會懷念這一切,因而對於成佛或許不是很感興趣。

成佛就是了悟實相。因為那只是了悟與否的問題,所以程度從很少的證悟到完全的證悟都有——也就是說,證悟有等級的差別。

你可能會認為,當你完全證悟的時候,就可以帶著一股懷舊的感情回頭看著過去所做的事、吃過的飯和老朋友等等;在這樣的想法中,似乎連完全證悟都無法讓你完 全滿意。事實並非如此,由於證悟超越時間,所以你沒有可以回憶的過去,也沒有可以計畫的將來,就連現在的概念也不存在。換句話說,完全證悟就是完全的狀 態,你完全地明白了。完全證悟就是完全超越種種束縛你的染汙纏結,因此,這是毫無憂慮的境界。

完全證悟之前,部分證悟的階段由情緒和其他干擾淨化的程度來決定,而淨化的程度也決定了成就的程度。事實上,淨化與成就是同一件事。淨化的程度或成就的程度,可分為五道與菩薩十地。

你的心愈細微、愈精純,就愈有力量,這表示你支配自心的程度愈來愈大。精純的心便是不受干擾的心,心愈粗重,干擾就愈多。較少干擾,代表心較為赤裸,心愈 赤裸,就愈能發揮他最大的潛能,有更大的智慧、更高的成就、更少的障礙。赤裸的心,因為沒有障礙,所以非常有力量;干擾愈多,心的潛能被阻塞得愈多。不同 的菩薩地,也可以用所剩下的干擾或不清淨的程度來分類。干擾指的是二元對立、貼標籤、製造幻覺等等。幻覺停止的時候,你便成佛了,這並不表示你變得形同木 石,像是桌子、書本或是椅子。從佛陀的觀點,亦即從證悟的觀點來看,凡夫幾乎就是形同木石的人;實際上,我們因為不斷超過負載的念頭和感覺,所以變得麻 木,太多的干擾讓我們幾乎沒有感知能力了。我們的心只有一小部分在運作,就算這一小部分,也像是機器人一樣,依照預先設計好的模式來反應;而我們真正的才 幹、力量、自心真正的特質,都一直隱藏著、受到壓抑,從未展現出來。當你證悟的時候,情緒和干擾不再存在,因此你就更有活力。

情緒和干擾一旦消失,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了。密勒日巴能夠進到牛角裡去,因為他超越了二元對立,不受時空等次元限制,他超越了名字和標記,這就是所謂 的“全知”——是知道一些東西的反面。如果你知道什麼,就有二元分別;因為有個知道者、有個被知道者,而你永遠都認為有上百萬更多的事物須要知道。

知道一切事物的這種全知,會產生絕對的干擾,因為能知的人會被無數的相對事實所壓倒、所淹沒。它會造成負面的超越二元,因為二元只是二,而這種知卻是“萬 元對立”或“億元對立”。只有當你超越了種種的分離、不同與類別之後,才能到達真正的全知,成就遍知智慧;那時候,你明白了一切事物的無二本性。這與“知 道一切”並不相同,因為“一切”是指很多東西;而“一切的本質”並非很多東西,它甚至也不能算是一樣東西,因為它超越了數字與計算,無可言論,難以思議。 就是如此。

【書籍目錄】
第1頁:序--自我的觀點 第2頁:見地
第3頁:兩種見地 第4頁:自我及自我的見地是錯誤的概念
第5頁:空性 第6頁:四聖諦
第7頁:佛性 第8頁:業力
第9頁:轉世再生 第10頁:輪回與涅槃
第11頁:見與道 第12頁:道的選擇
第13頁:出離與虔誠 第14頁:善知識
第15頁:心的訓練 第16頁:禪修
第17頁:止觀 第18頁: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薩道的善巧方便
第19頁:金剛乘 第20頁:上師、灌頂及象徵
第21頁:次第與證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