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一牽涉到親情、愛情,心理就有偏差,嚴重一點,就心理失常。那么,所有的智慧、理性,就都會被自己的感情所蒙蔽了。正如歐陽修所說:“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豈但國家大事,就是三家村裏的貧困小戶人家,也隨時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何況那些有權有勢,或是財富大老板們的家庭呢!
經典回放
選自《大學》
【原文】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為什么說想管好家庭先要修煉自身品德呢?人們對自己親近或喜愛的人多有偏愛;對自己所鄙視或厭惡的人多存偏見;對自己畏懼或尊敬的人多存偏心;對自己哀憫或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對自己認為驕傲或懶惰的人多持偏見。能做到喜愛某人的同時又能認識到他的缺點;厭惡某人的同時又能了解他的優點,這樣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諺語說:“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子女不好,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禾苗茁壯。”這就叫不修好自身品德就不能管好家。
大師釋疑
辟:南大師認為,“等於偏僻、偏差,甚至有病癖的意義”。也可作“偏見”解。
賤惡:指所鄙視與厭惡的人。
哀矜:同情,憐惜。
敖惰:敖,通“傲”,傲慢。惰,懈怠。
碩:原意是頭大,引申為大。這裏是茁壯的意思。
學儒一得:“一碗水端平”
“莫知其子之惡”這句話很好理解,“孩子是自己的好”嘛!再壞只是調皮,再懶只是不懂事,再蠢只是天真,再醜只是可愛。為什么“莫知其苗之碩”呢?因為人們都貪心不足,禾苗長得再好,還是覺得不夠好。跟更好的相比,就更不滿意了。
本節選錄的這段文字,概括了“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一大障礙是“人之其所親愛而辟”。如果缺乏公正,那么對自己親近或喜愛的人必然刻意呵護和照顧。天平稍稍傾斜,就會失准,難以讓其他人口服心服。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漳到國子監視察。國子監的廚師獻上茶來,朱元璋喝了,覺得色味俱佳,心裏很高興,便下詔賞給廚師冠帶。一位在國子監讀書的老生員聽說這件事,感慨萬千,吟出兩句詩:“十年寒窗下,何如一盞茶!”正在想後面的句子,朱元譚正好從他窗口經過,應聲接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朱元璋身為帝王,一時高興,賞賜了廚師,由於賞不當法,別人還難免憤憤不平。其他的人處事不公,怎么可能讓人服氣呢?
春秋時,韓昭侯任命申不害為宰相,將韓國治理得很好。有一天,韓昭侯向申不害請教法治之道。申不害說:“所謂法律制度,就是根據臣民功勞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獎賞,根據他們才能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職,根據他們所犯過失的輕重給予不同的懲罰。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到信賞必罰。”
韓昭侯聽了,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他的話。
申不害又臉色凝重地說:“現在,我國雖然建立了法律制度,您卻聽從左右大臣們的請求,不依法辦事。本該懲罰的,左右一請求,您就不了了之;不該獎賞的,左右一請求,您就給予獎賞。這樣一來,法律形同虛設。您覺得做不到令行禁止,原因就在於比。”
韓昭侯聽了,恍然大悟地說:“先生所言極是!從今以後,我知道怎樣實行法律制度了,也知道什么話該聽,什么話不該聽了。”
過了一段時間,申不害的一位堂兄前來投靠他,想謀一個官職。申不害知道這位堂兄才能平平,本不想推薦他;但自己年幼時曾得到過他極大的幫助,兄弟二人感情甚篤。現在堂兄千裏迢迢而來,自己身為宰相,怎好讓他空手而歸?於是,申不害找了個機會,私下向韓昭候提起此事。
韓昭侯笑笑說:“先生所說的不是我從先生那裏學到的東西啊!我如果聽從您的請求,就違背了先生教導我的話。我只好不聽從您的請求了。”
申不害聽了,羞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從第二天起,他搬出相府住了一段時間,以懲罰自己的過失。
申不害給韓昭侯講的道理,堂堂正正,句句在理。可是落到自己身上,在自己的親人面前,就掌不住舵了。所以說,一個人不怕沒有德行,就怕德行不夠深厚堅牢,到關鍵時候出現情、理分裂和言、行分裂,影響就大了。
第二大障礙是“之其所賤惡而辟焉”。如果缺乏寬容之德,對自己輕視和討厭的人,無事也會動三分惱,如果有事,更是火氣過盛。
蔡國派師強、王堅出使楚國。楚王一聽到這兩個人的名字,好像來向楚國示威似的,心裏很不高興,對手下人說:“天下人名多得很,為什么偏要叫師強、王堅呢?” 所以,他召見兩位使者時,不按禮儀程序。見了面後,兩位使者的聲音讓他覺得特別討厭,兩位使者的外貌更讓他覺得惡心。他勃然大怒說:“蔡國沒有人嗎?這個國家應該討伐!蔡國有人卻不派遣嗎?這個國家應該討伐!蔡國故意用這兩個人來試探我嗎?這個國家應該討伐!”
蔡國的師強、王堅什么不恰當的話都沒說,什么不恰當的事都沒幹,結果卻為國家惹來了這么大麻煩,其原因不過是蔡國的實力讓楚王輕視而蔡國的使者讓楚王討厭罷了。
如果一個人寬容大度,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那么遇到自己輕視和討厭的人,處理問題的境界就大不一樣了。
孟嘗君任齊國宰相時,家中養了許多賓客,其中一位賓客與孟嘗君的小妾私通。有人建議孟嘗君將此人處死,孟嘗君淡然一笑:“喜愛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過了一年,孟嘗君召來那位賓客,對他說:“你在我門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到現在還沒有適當的職位給你,心裏很不安。現在衛君與我交情很好,不如讓我替你准備車馬銀兩,你到衛國去做官吧。”
這位賓客來到衛國,受到衛君的重用。後來齊國和衛國關系緊張,衛君想聯合各國攻打齊國。此人對衛君說:“ 我之所以來到衛國,全賴孟嘗君的推薦。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經相互約定,將來子孫絕不彼此攻伐,而您卻想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齊國,不僅違背了先王的盟約,同時也辜負了孟嘗君的情誼。請陛下取消攻打齊國的念頭吧,不然,我願死在您的面前。”
衛君佩服他的仁義,於是取消了攻打齊國的念頭。
古人認為“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乃是不共戴天之仇,那個賓客搶了孟嘗君的女人,孟嘗君非但不加懲罰,還以德報怨,這種修養功夫就很讓人敬佩了!
第三大障礙是“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如果缺乏勇氣,對自己畏懼和尊敬的人,就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於制度也不敢認真執行。這就像堤壩決了一個口一樣,久之制度便會形同虛設。
有一家國營廠,有幾個刺頭兒,整天吊兒郎當,工作不好好幹,還時不時地惹事生非。廠長想開除他們,他們就舞拳露臂想玩命,還揚言要用對付廠長的家人。廠長害怕了,只好任他們胡來。其他職工見樣學樣,廠裏的紀律一團糟。這位廠長調走後,以後來過兩任廠長,情況仍沒有改善。
後來,來了一位姓李的廠長,公布了新的廠規。不久後,一個刺頭兒觸犯了廠規,李廠長果斷地決定對他進行處理。刺頭兒還是老一套,氣勢洶洶地來到廠長辦公室,恐嚇道:“信不信我弄個炸藥包把你家平了?”
李廠長不動聲色地盯著他看了半晌,然後說:“請坐下,慢慢說!”
刺頭兒猶豫了半晌,終於坐下了。
李廠長微笑著問:“你知道炸藥包怎么弄嗎?需不需要我教教你?‘自衛還擊戰’那會兒,我是尖兵排長。”
刺頭兒脹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他的氣焰完全被壓下去了。接下來,李廠長對他進行了一番開導,他就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懲罰。自此,再也沒有哪個刺頭兒敢違反制度了。
無論管理一個家庭,還是管理一個團隊,正氣能否壓倒邪氣,是至關重要的。而領導者的勇氣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四大障礙是“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天性”,如果缺乏審慎之德,對自己憐憫和同情的人,可能濫用好心。
古時候,富豪之家欺壓窮民的事屢見不鮮。有一個縣令,頗愛民。有一次,一個窮民狀告某富豪霸占他家田產。縣令氣極,命人把那個富豪抓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二十大板再說,還勒令富豪退還窮民田產。可是後來經過調查,情況正好相反,原來那個窮民知道縣太爺向著窮人,便借故向富豪家勒索錢財。勒索不成,就編了一套謊言,誣告富豪霸占田產。事後,這位縣令感慨地說:“窮民敢於誣告富豪的事,雖不多見,也不得不察啊!”
在處理事情時,最忌先入為主之見。看見某人憤憤不平,就以為他一定受了委屈;聽見某人哭得傷心,就以為他一定有冤情,憑表面現象作判斷,很可能出現偏差。只有保持平靜的心態,詳察事實,
第五大障礙是“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常人的心理,看見傲慢的人,心裏的氣就不知打哪兒來,不管有理無理,都想折辱他一下。看見懶惰的人,就覺得一定是“糞土糊不上牆”。但是,傲慢雖然不是好習慣,傲慢的人也未必有才,但其中也確有一些人擁有值得驕傲的才能。懶惰雖然不是好表現,懶惰的人通常不會有出息,但有些人懶惰的表面下也可能隱藏著合理的原因。比如劉備懶於公事,跑到菜園子裏種菜,你就不敢肯定他沒有出息。所以,看人不能憑表面得出結論,進行深入了解,才不會錯過人才。
春秋時,賢士田子方就是一個比較傲慢的人。他在魏國任職時,有一次,他乘車趕路,與太子擊相遇。太子擊急忙下車,迎上前去,恭恭敬敬行禮。田子方卻端坐車上不動。太子擊不高興地說:“不知道是貧賤的人有資格瞧不起人,還是富貴的人有資格瞧不起人?”
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有資格瞧不起人。富貴的人怎么敢瞧不起人呢?國君瞧不起人,就要亡國;大夫瞧不起人,就要敗家。至於貧賤的人,如果不得意,穿上鞋子就走,到哪兒得不到貧賤呢?”
太子擊見到魏文侯後,將田子方的話告訴他。魏文侯感慨地說:“沒有我兒子的過失,我怎能聽到賢人的金玉良言?”
還有一次,田子方陪魏文侯會見賓客,太子擊走進來了,別的賓客和大臣們都站起身,只有田子方端坐不動。魏文侯臉上有不悅之意,太子擊也很不高興。
田子方看出父子倆的心思,不禁一笑,說:“我為你站起來嗎?不知是否合乎禮;我不為你站起來嗎?不知是否犯了罪。請讓我背誦一段書吧:楚恭王做太子時,想到雲夢去,路上遇到大夫工尹,工尹急忙躲進一戶人家,避而不見。太子下車,來到這戶人家門口說:‘老先生,何必這樣呢?我聽說:尊敬他的父親,不等於還要尊敬他的兒子。如果還要尊敬他的兒子,這是非常不吉利的。老先生何必這樣呢?’工尹說:‘以前我只認識你的外表,從現在起,我了解你的內心了。果真這樣,你准備到哪兒去?’”
田子方背完書,魏文侯點頭誇道:“好!”
太子擊上前背誦楚恭王的話,一連背了三遍,並表示一定要向楚恭王學習。
俗話說:“打狗要看主人面。”田子方當著魏文侯的面,不給太子擊面子,確實有點傲慢。但他的話也確實是金玉良言。魏文侯不愧是一個善於“齊家”的人,他對田子方的禮讓和贊賞,不僅使自己得到了一個大才,也培養太子謙遜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