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莊子明白地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氣度、知識范圍、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業,就要培養自己的氣度、學問、能力,像大海一樣深廣才行。
經典回放
選自《莊子·逍遙遊》
【原文】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譯文】水蓄積得不深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窪處,只有用小草當船;如果把一個杯子放上去,就會擱淺。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的緣故。風力聚積得不大,就沒有力量承載巨大的翅膀。所以大鵬飛到九萬裏的高空,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它才可以乘風而行。它背負青天,無所攔阻,然後才開始向南飛行。
大師釋疑
坳(a 凹)堂:堂上低窪之處。
芥:小草。
膠:膠住,喻船擱淺。
培風:乘風。培,通“憑”。
夭閼( 惡):受阻攔。
學道一得:問題是阻力也是機會
莊子那個時代的科學知識有限,他以為大鵬是借風力飛上九萬裏高空,然後坐在風上飛行,就像人坐在船上航行一樣。實際上大鵬必須在風中飛行,或者說必須在空氣中飛行。空氣固然會帶來阻力,如果沒有阻力,大鵬就無法飛行。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一個老毛病:用想象而不是用實驗解釋科學道理,有時會錯得離譜。他們再用想象的科學道理解釋人生之道,難免存在很多觀念誤區。莊子的“莫之夭闕”就是一個觀念誤區。他認為大鵬遠飛的條件是無阻無礙。以之喻人生,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借助某種強大的勢力升到很高的地位,要使前進道路上沒有障礙。但這是不可能的。據說楚威王曾誠心禮聘莊子出任宰相,這等於把他托上九萬裏高空。但莊子拒絕飛行。原因可能是障礙太多,無論朝廷君臣還是在野平民,都醉心於名利,每一個人的貪欲對他的“無為”之道都是一個障礙。
就像大鵬只能在阻力中前進一樣,人類也是在解決問題中前進的。如果沒有問題,人類就不會進步。所以,一個追求遠大理想的人,不能害怕問題而要歡迎問題。莊子要求“莫之夭闕”,那么他的理想三萬年也不會實現的。後世很多文人受莊子的影響,在生活中,在事業上稍遇挫折就想放手,躲到一邊做旁觀者,還認為自己灑脫,還認為別人沒有“道心”。不過這個問題太大了,涉及到傳統文化的基礎問題,一言難盡。而且我們讀古人書,不宜老盯著缺陷,而要取其所長。莊子這段文字中有兩個特別可取的觀點,概括地說,一是容量要大,二是能量要強。
前一節講了志向要堅定的問題,它也有一個大小的問題。這是人心的容量。志向越大,心量越大。一般來說,事業容量不會超過人的心量。陳勝是個農民,他種田的時候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造反的時候又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這志向大不大?劉邦還是個亭長時,看見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這志向夠大了吧?項羽看見秦始皇出巡,也對叔父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也!”(《史記·項羽本紀》)你可以取而代之,那么我呢?項羽沒說,我們不好亂猜,這志向是大是小就不好說。
志向大小跟事業容量有什么關系呢?打個比方,你的志向僅僅在於自身享樂,那么對別人的事都不會關心,甚至對父母兄弟的疾苦也不放在心上。既然你不關心別人,別人對你的關心也有限,一個孤家寡人,能成得了什么事?假如你的志向止於一家一計,那么你對所有家人的事都會關心,對家庭之外的事就缺乏足夠關注,在做人做事方面,也以對家庭的利弊為判斷依據,這樣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假如你的志向是想讓自己的“道”傳播全國,那么國家的事你都會關心,對需要做卻無人去做的事你會當成自己的事,主動去做。關心的事多了,自然有智慧,有見識;做的事多了,自然有功勞,收獲也會與之遞增。
有一個故事:楚共王出去打獵時,不小心把心愛的弓遺失了。左右請他派人去找,他說:“算了吧!楚國人丟了弓,還是楚國人撿去了,何必去找呢?”
楚共王以楚國為家,那么楚國人就像家裏人一樣。這好比在家裏丟了10元錢,心想反正是家裏人撿到了,懶得費心去找。
楚共王的志向好像已經很大了,孔子還是覺得不夠大。他聽說這件事後,歎息道:“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意思是:可惜他的境界還不夠大,也可以說,人丟了弓,反正是人撿到了,何必一定要求楚國人撿到呢?
孔夫子有這樣境界,是因為他以天下為家,在他眼裏是不分什么楚國人、魯國人的。
有了鵬程萬裏的志向,接下來又需要托起大翼的能量。正如南懷瑾大師所說:“一個人想成大功立大業,或者修道也好,做生意也好,要有本錢啊,本錢就是你的風。很多年輕人老是想:要是我呀,就要怎么樣怎么樣。想了半天,有沒有本錢啊?一毛錢也沒有。沒有風,還飛個什么?所以青年人要想做一番事業,你的能力、才智都要去培養才行。風力不夠,沒你的事,本錢積累厚了,才可以飛上九萬裏的高空。”
在這段話裏,南大師講了兩種能量:能力、才智。也許還包括資本。這也是一種極重要的能量。
還有一種能量,南大師沒提,但十分重要,那就是人際資源。《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個“伐交”,說大點是辦外交,說小點是搞公關,再說小點是拉關系,總之很重要。但這裏所說的人際資源並不是指一時利益相合的泛泛之交,而是有比較穩定關系又有較大價值朋友、下屬、忠誠客戶。狐朋狗友再多,資源有限;平庸下屬再多,資源有限、信用等級欠佳的客戶再多,非但不是資源,可能還是負資源。
有時候,人際資源的價值比自身能力更重要。周文王首先找到了一批忠臣良將,並聯絡了八百諸侯,才取得伐紂的勝利。秦始皇幾乎把各國的重要人才都籠絡在身邊,才取得一匡天下的成功。劉邦創業的基本班底是他昔日的朋友,而他打敗項羽,靠的是人才濟濟。李世民事先籠絡了一大批文臣、武將,才取得玄武門政變的成功。宋太祖深受部將擁護,才得以黃袍加身。
有的人覺得自己才能出眾,卻無法成功,以為是運氣欠佳,其實可能是人際資源太貧乏。你只需掰著指頭數一數,有幾個肝膽相照的朋友?遇到大事,有誰可以交托?遇到難事,有誰可以信任?這樣數一數,也許就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了!
在心量和能量之間,心量是基礎。你有這么大的心量,才會努力去積累與之相當的能量。如果心量不大,即使有機會積累能量,也不會放在心上。比如讀書就是積累能量,心無大志的人,看見書犯暈,哪會對這種能量引起重視?所以說,心量決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