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大菩薩的入世修行才難,你要在人世間做個賢妻良母或者是做個盡責的好父親好丈夫,這就不容易了。這是擔負妻子兒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緊牙根有苦都不說,一切如夢如幻,於此痛苦中,一心清淨,不起惡念,處處利他利人,這才是真修行,這才是普賢菩薩的“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修行法門。可不是吃飯把碗筷一丟,什么事情不做,跑到這裏來打坐、聽經。

  經典回放

  錄自《圓覺經》

  【原文】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為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今妄想心雲何解脫?

  【譯文】(普賢菩薩說)世尊啊!假如眾生的意識是虛幻的,身、心也是虛幻的,為什么還要用虛幻的身、心、意修證虛幻的佛法呢?假如一切都是虛幻,都寂滅了,就沒有心,用什么來修行呢?您為什么說修行也如虛幻呢?如果一切眾生本來沒有修行,常在生死輪回中幻化,可他們並不知道這個如幻境界,如何使妄想心得到解脫呢?

  大師釋疑

  眾生:指人、鬼、畜生,即一切有知覺的生物或靈物。

  曾不了知:“不曾了知”的倒裝句,即不完全清楚。

  學佛一得:佛性就是自然規律

  普賢菩薩一連提了幾個問題:既然一切皆空,何必修行?誰來修行?修什么?如何修?這大概也是學佛者通常都會遇到的問題。

  佛祖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講了很多,不知所雲。其中三句話非常重要:

  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這句話,南大師稱之為“無上密法”。什么意思呢?首先肯定一切皆幻,身是幻身,有如空花。就如南大師所說:“平常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不是都很實在嗎?不,那是眾生沒有定力,被自己的眼睛所騙了。現在讓你注意看,就是五遍行的作意,你注意看,那些東西原來是假的,種種皆幻。像眼前的茶杯、桌子這些都是假的,它的本身遲早都會毀壞,都會變去了的。連我們的身體也是假的,當初爸爸媽媽生我們的時候,一入胎就抓個假東西,生出來以後,越看自己越漂亮。世界上誰最漂亮?每個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鏡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厭,看到年老,還是喜歡,哈!都被幻化所騙。”既然身是幻身,肯定要幻滅。但身雖幻滅,空性不滅,也就是眾生固有的佛性不滅。

  心也是幻心,同樣會幻滅。但心雖幻滅,覺悟心不滅。

  這樣講還是不清不楚的,因為佛法從來就讓人覺得不清不楚。但這並非佛法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理解問題。因為佛祖所講的是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東西。有一個故事:某人天生眼盲,他聽人談到太陽,就問明眼人:太陽是個什么樣子?明眼人說:太陽很熱。有一次,盲人摸到燈火,就說:這就是太陽。明眼人又告訴他:太陽圓圓的。盲人摸到一個盤子,又說:這就是太陽。明眼人打了好幾個比方,盲人全部理解錯誤。我們遇到的就是這個盲人同樣的問題,在理解佛法時,別的方面還能勉強聽懂,到了最核心的“佛性”這裏,啪,卡住了!

  為什么“佛性”二字如此難懂呢?照說佛祖釋迦牟尼也是一個人,難道他的智慧通徹天地,遠遠超過了古往今來一切智者?否則為什么其他智者的言論我們能聽懂或知道一個大概,對佛祖的言論卻莫名其妙呢?我想也許只是概念障礙,我們聽不懂的只是佛祖自造的概念,比如“佛性”或“佛心”。那么我們不妨反方向思考:古往今來,無論哪個人能夠想到的觀點,一定有另外某個人或某些人能想到,所以佛祖講過的道理,一定有別的大師講過。這樣一想,頓時真相大白:所謂“佛性”者,就是儒家、道家所說的“道”,就是西方哲人所說的“自然規律”或“客觀規律”。“道”也好,“自然規律”也好,都符合佛祖描繪的“佛性”特點——無所自來,無所自去,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那么作為個人修行,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成佛,類似於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與道同體”,或西方的“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是不是比較容易理解呢?

  當然,這只是對概念比較清楚,自然規律究竟有何性能,是如何運行的,從古到底今還沒有一個人搞清過呢!不過,當我們意識到佛性就是自然規律的時候,佛祖的話就變得容易理解多了。

  第二句話:“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末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所謂“覺”,就是對佛性的覺悟,換句話說,就是對自然規律的理解。我們看到的現象都是虛而不實的,正如西方哲人所說:“所謂事實,就是對我們看到的東西加以解釋並稱之為事實。”在虛而不實的基礎上產生的理解自然有偏差,“亦名為幻”,也是虛而不實的。“若說有覺,猶末離幻”,如果有所感悟或覺悟,仍然沒有脫離虛幻。比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掌握了自然規律,但也只是某種程度而已。理解了億分之一,等於在銀河系裏發現了某顆星星,離認識宇宙還差得遠呢!

  有的人認為: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規律為自己服務。這恐怕是自高自大的想法,是妄見。到目前為止,人類在自然規律面前,只有違反或順從兩種情況,“利用”二字是談不上的。因為人類根本不懂自然規律,或者只是懂得一星半點,何談利用?人類違反自然規律的原因就在於不懂,順從則是碰巧,“瞎貓逮住了一個死老鼠”——逮好像是逮住了,究竟是瞎貓逮住了死老鼠,還是死老鼠逮住了瞎貓,還不一定呢!假設這只老鼠是喝毒藥死的,老貓以為撿到個寶,一口吞下去,得!馬上被老鼠逮到閻王家打官司去了,告它多宗故意傷害與謀殺罪。

  所以,在自然規律面前,我們只要老老實實順從就行了,根本不要妄自尊大地談什么利用或駕馭。我們不妨假設自然規律就是上帝,就是玉皇大帝,就是佛祖,然後從從容容地做自己的傻事或聰明的事,並承擔一切結果。

  第三句話:“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南懷瑾大師認為,這句話“非常重要,此是禪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普賢如來、金剛薩埵心法。”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佛祖在前面講“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遠離為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這就是說,我們的身心及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而修行的方法是要遠離這些虛幻。可是,我們的刻意遠離也是虛幻的,仍然要遠離“遠離”這個虛幻。但這仍然是虛幻的,仍需遠離。一直到沒有什么可以遠離時,種種虛幻就全部破除了,就見到佛性。

  不過,既然“遠離”也是虛幻,也就是說,我們所作的種種努力都是虛幻的,努力又有什么意義呢?努力的結果又怎么可能達到“即除諸幻”的境界呢?佛祖的答案是“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也就是說,知道“遠離”也是虛幻,用不著刻意遠離,如此就能不離而自離。也就是說,要順其自然,於無心中見佛性。

  但是,這種修行方法起點太高了,一般人很難運用。通常來說,我們只能有意為之,然後達到這種順其自然的境界。

  打個比方,現在提倡“微笑服務”。服務人員終於意識到“霸王式”冷面服務對生意興隆來說只是“虛幻”,決心遠離這個“虛幻”。可是當他(她)有意向顧客裝出笑臉時,幾顆白牙一露出來,把顧客嚇一大跳,以為自己身上某塊嫩肉被服務員看中了,馬上就要被咬一口,一分鍾沒敢呆,轉身跑掉了。

  服務員幾經修煉,終於意識到有意向顧客裝笑臉的做法也是虛幻,又打算遠離這個虛幻,於是對著鏡子苦練面部表情,使自己的笑臉顯得可愛一點。當他(她)再次向顧客微笑時,效果仍然不理想。因為顧客看見的是一個面帶微笑的“機器人”,怎么會產生好感呢?

  服務員又意識到這種微笑也是虛幻,仍需遠離,每天進行心態訓練,不斷暗示自己:顧客是恩人,能給我帶來業績,帶來機遇……這樣訓練後,嘿!表情果然生動多了,不像機器人了。可是顧客從服務員的表情中卻看到了某種企圖心乃至乞求心,甚至看到了某種狡詐的東西,因而產生輕視或厭惡心理。

  如果服務員上進心強的話,還要繼續遠離“虛幻”,進行真情訓練:深刻思考顧客跟自己的魚水關系,深刻思考服務工作的高尚意義……經過不斷修煉,終於離盡“諸幻”,見到“佛性”了,境界也上去了,此後,他(她)見到任何一個顧客,都會自然而然地露出親人般的微笑。這是發自內心的微笑,顧客一見就會產生親切感、愉悅感,於是,就像鐵針被磁石吸住一樣,從此成為忠誠顧客。

  世界上很多著名推銷員就是這樣修煉的,形象魅力不亞於影視明星。比如美國“汽車推銷大王”吉拉德,任何一個跟他打交道的顧客,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所以他們經常在吉拉德家的門口排著隊,目的是等待見他一面,談上幾句話。一個人修煉到這種境界,即使尚未成佛,也稱得上一個“歡喜菩薩”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