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從後世的曆史看,自秦漢以下,曾經有四個時代的類似事件,都與孟子這一節的政治思想有關。第一是秦始皇建築阿房宮;第二是隋煬帝造迷樓;第三是宋徽宗造艮嶽;第四是清慈禧太後造頤和園。這四次著名的偉大宮廷建築的結果,都印證了孟子在這段書裏所說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理論的正確性。
經典回放
選自《孟子》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糜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糜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站在湖邊上,一面觀賞著鴻雁、麋鹿,一面問:“像你這樣的賢士,也能享受這種快樂嗎?”孟子答道:“賢士把這種快樂放在後面,不賢的人縱然擁有珍禽異獸,也不會真正感受到快樂……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湖,但人民卻高高興興,把他的台叫做‘靈台’,把他的池叫做‘靈沼’,為他擁有麋鹿、魚鱉而高興。(因為周文王允許百姓在他台上遊玩和在他的湖區捕獵。古代的賢君與民同樂,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湯誓》說:‘你這個太陽啊,什么時候滅亡?我要跟你同歸於盡!’人民要跟他同歸於盡,他縱然擁有台池鳥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到快樂嗎?”
大師釋疑
沼上:水池邊,湖泊邊。此處“沼”指王宮內苑的人工湖。
糜鹿:麋鹿。
《湯誓》:即《尚書·湯誓》,是記載商湯討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詞。
時日:“時”即這。這個太陽。
害:同“曷”,何時的意思。
女:同“汝”,你。
學儒一得:多行善事,沖淡“仇富心理”
據說夏朝暴君夏桀在位時,曾大言不慚地說:“我之於天下,就好比太陽一樣,除非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一語,就是針對夏桀而發。老百姓願意跟他這個“太陽”同歸於盡,他想不滅亡也不行了,太陽倒是好端端地掛在天上。
無數曆史經驗證明,一個領導人如果沒有更高的心理追求,只有及時享樂的心理,不僅會給大眾帶來災難,他們自己也沒有好下場。南懷瑾大師在講解孟子這段文字時,舉了四個例子:秦始皇建築阿房宮;隋煬帝造迷樓;宋徽宗造艮嶽;清慈禧太後造頤和園。
秦始皇的曆史是大家最熟悉的,他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死得更舒服,不惜動用天下財富、民力,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他雖然勉強把政權維持到了自己病死,但他過得快樂嗎?不一定。荊軻舍命刺殺他,可惜沒有成功;張良雇請力士謀殺他,幸而被他躲過。其他未曾實施的暗殺行動應該不在少數,只是未留下曆史記錄而已。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真的能夠感到快樂嗎?不一定。
有兩個曆史故事,或許能讓我們略窺秦始皇惶恐不安的心態。
一個故事是:秦始皇兼並天下後,奢侈享樂,濫施刑法。儒士侯生和盧生認為亡國征兆已現,就結伴逃走了。秦始皇聽到這件事,大怒道:“我厚待盧生,給他高官厚祿,他竟敢誹謗我。我聽說讀書人喜歡說怪話,迷惑百姓。”於是,他下達了“焚書坑儒”的殘酷命令。
後來,盧生不知去向,侯生卻被逮住,秦始皇准備用酷刑處死他。行刑前,秦始皇親自召見侯生,大怒道:“你這個老東西太壞了,竟敢誹謗我,還敢來見我!”
侯生面無懼色,說:“我聽說自知必死的人一定很勇敢,您肯聽我說幾句話嗎?”
秦始皇說:“你還想說什么?快說!”
侯生說:“我聽說從前大禹立了一塊‘誹謗之木’,目的是鼓勵人們批評他的過失。現在您奢侈無度,失去了治國根本;荒淫放蕩,已走上窮途末路。宮室樓台,一座接一座修建;珠玉寶貝,堆積成山;綾羅綢緞,塞滿倉庫;美女歌妓,數以萬計;歌舞音樂,從未停止;美酒佳肴,擺滿眼前,奢侈放蕩到了極點。然而百姓財窮力盡,苦不堪言。你不肯自我反省,還痛恨別人的批評,用殘酷的刑罰壓制人民。人民變成了啞巴,你也變成了聾子,所以我們離開。我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為您的國家滅亡感到可惜啊!”
秦始皇沉默良久,說:“你為什么不早說呢?”
侯生說:“那時您春風得意,受到天下頌揚,自以為了不起,上瞧不起五帝,下看不起三王,丟掉樸實的本質,追求奢侈的享受,哪聽得進別人的忠言呢?您亡國的征兆已經出現很久了,我們知道說也無益,反而自取死亡,所以才逃走。現在我已經死定了,才把這些話告訴您。雖然不能使您免於滅亡,也能讓您有自知之明。”
秦始皇說:“我還可以改變嗎?”
侯生說:“大勢已成,您坐下來等待亡國吧!即使您想改變,能做到像堯、舜那樣嗎?如果不能,改也無益了!”
秦始皇長歎一聲,下令釋放了侯生。
另一個故事是:秦始皇晚年時,召集群臣議事,說:“古時候,五帝把王位禪讓給賢能的人,三王把王位傳給子孫,哪一種更正確?我將按正確的做。”
大臣們都不敢回答。鮑白令之大著膽子:“把天下當公家的,就禪位給賢能的人;把天下當私人的,就傳位給子孫。五帝把王位禪讓給賢能的人,是以天下為公。三王把王位傳給子孫,是以天下為私。”
秦始皇仰頭歎息道:“我的德行來自五帝,我要以天下為公。誰能代替我呢?”
鮑白令之說:“您做的是桀、紂的事,卻想效仿五帝禪位。這不是您能實行的事。”
秦始皇大怒道:“鮑白令之,你過來!你為什么說我做的是桀、紂的事?快說!說不出道理就讓你死!”
鮑白令之說:“那我就說說吧!您建造的樓台高聳入雲,建造的宮殿方圓五裏,鑄造千石重的鍾,立起萬石重的柱,宮中婦女數百人,女樂數千人。興造驪山宮室一直達到雍州。您享受的一切,耗盡了天下財富,用盡了天下民力。您偏狹自私,不能惠及他人。您是一個只為自己打算的人,還說什么德行來自五帝、要以天下為公呢?”
秦始皇啞口無言,臉上露出羞愧的神色。默然良久,才說:“令之的話,讓大家看不起我了!”於是停止商議這件事。實際上,他把天下弄得一團糟,想送給別人,也不一定有人敢要。
從這兩個故事來看,秦始皇對自己的做法是有所愧悔的,甚至想有所補救,可惜大勢已成,無力回天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怎么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呢?
隋煬帝也是一個追求感官享樂的人,他的荒淫生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建的迷樓,規模之宏大,陳設之奢華,不亞於阿房宮。可是他真的快樂嗎?據說,他第一次遊江南時,摸著自己肥胖的脖子說:“我這顆大好頭顱,不知由誰來砍啊!”明知自己不得善終,怎么可能快樂呢?而且,隋煬帝因為荒淫享樂,後來健康大損,虛弱得終日昏睡,無法清醒。到了夏季,一天要喝幾百杯水,面前放一大塊冰,還是口渴得煩躁不安。身體糟糕到這樣,看著那么多享樂的東西卻享受不了,怎么可能心情快樂呢?隋煬帝第二次遊江南,就到了因果報應的時候了。他被起義軍抓住,自知必死,想飲毒酒自盡,死得舒服一點,宇文化卻讓人用繩子把他活活勒死了。而他建的迷樓被唐太宗下令燒毀了。
宋徽宗沒有秦始皇、隋煬帝那么殘暴,但享樂之心卻不在其下。他建的“艮嶽”,據南懷瑾大師說: “這座山的恢宏氣魄,把全國的名勝古跡,奇石異木,都集中到這裏來了。宋人張吳的筆記裏,還指出了這些東西從各地搬來的運輸情形,都是越江渡海,甚至把城廓都鑿開來,以便這些巨大的木石,不受損傷地得以通過。”那么宋徽宗真的享受到了快樂嗎?一開始應該是快樂的,可惜樂極生悲,快樂有多大,痛苦還要加倍。從他被金人俘獲,擄到北地去時寫的一首詩,我們大概能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裏,目斷天南無雁飛。”這就是典型的從天上掉到地下,那還不如原本就站在地下。
慈禧太後造的頤和園,還保留在那裏,奢華程度雖不及阿房宮、迷樓、艮嶽,但惡劣程度卻不相上下。因為她是挪用數千兩軍費白銀建起來的。這個女人為了一己享樂,竟至於連國家安全都不顧了。而當時中國正處於外敵環伺的險惡環境中。那么她會感到快樂嗎?一個幾十歲的老太婆,被八國聯軍趕得帶著小皇帝去避難,王朝滅亡的征兆也越來越明顯,怎么可能感到快樂呢?
古人講的“樂極生悲”的規律,總是不停地上演,原因在於那些人只懂得追求“禽獸之樂”,或者說感官之樂,而不懂得追求精神財之樂。雖然舊的時代滅亡了,在新的時代,“樂極生悲”的規律也不會失效的。對那些身處富貴中的人來說,還不到可以掉以輕心的時候。比如現在比較嚴重的“仇富”心理,就很值得警惕。
“仇富”心理是對是錯,本文不必討論,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存在的事實。而且它的產生自有其根源:
其一,某些富貴者不遵守遊戲規則,得到不合理、不合法的機會,等於剝奪了其他人合理、合法的機會。被損害者自然會產生仇視心理。
其二,某些富貴者不依法承擔義務,比如偷稅漏稅,等於侵奪了公眾的利益。他們享樂,有一部分是在拿公眾的錢享樂,公眾豈能沒有怨意?
其三,某些富貴者不能公平分利,使員工多勞而少得,等於侵奪了員工的合理利益。他們享樂,有一部分是在拿員工的錢享樂,員工豈能沒有仇視心理?
如果人們的“仇富”心理達到“予及女偕亡”地步,是很可怕的,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劫富”、“殺富”事件,就是“予及女偕亡”的表現之一。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員工的不忠和懈怠。這會直接損害團隊的競爭力。現在雖然是和平年代,但競爭卻異常劇烈,可以說是強敵環伺。如果員工產生“予及女偕亡”的心理,後果就非常可怕了。公司倒閉了,員工到哪裏都能當員工。老板倒閉了,想再當老板就太難了。
如何淡化“仇富心理”以自保呢?處事公平、多行善事,也許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