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實際上婦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正如齊宣王看見一頭牛發抖不忍宰殺,擴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愛。只可惜沒有擴而充之而已。一般的婦人之仁,如果擴而充之,就是仁之愛,那就非常偉大了。
經典回放
選自《孟子》
【原文】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譯文】齊宣王笑道:“怎麼會這樣想呢?我不是因為惜財才把牛換成羊,不過也難怪百姓認為我小器。”孟子說:沒有關系!這也是仁術,是因為看見了牛難受卻沒有看見羊難受啊!君子對於禽獸,看見它活著的樣子就不忍心看見他死,聽到它臨死時的慘叫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遠離廚房,就是這個道理。
大師釋疑
是誠何心哉:這是怎麼想的呢。
宜乎:這也是必然的。
庖廚:廚房。
學儒一得:小善難掩大惡
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出自一個大家熟知的故事:有一次,齊宣王坐在堂上,看見一個人牽著一條牛經過,准備去殺了用於祭祀。齊宣王見那條牛戰戰兢兢的樣子,覺得不忍心,就讓那人用一條羊代替這條牛。孟子向齊宣王推銷自己的學說時,故意舉出這個例子,說明齊宣王本有仁心,具備行仁道的素質,把齊宣王誇得心裏熱乎乎的。這是說服的一種技巧,先從贊美開始,消除對方的抵觸情緒,然後轉入正題。
那麼,齊宣王以羊易牛之舉,到底是仁愛還是偽善呢?南懷瑾大師認為,既不是真正的仁愛,也不是偽善,只是婦人之仁而已。
“婦人之仁”一詞,始見於《史記·高祖本紀》,這是韓信對項羽的評語:“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劚鄭
一年後,秦國與晉國在韓原交戰。開戰不久,秦軍不利,秦穆公的兵車都被晉軍團團圍住了,他身上七層鎧甲已經刺穿了六層。在這危急的關頭,晉軍後面突然殺出一群農夫,他們手持各種農具,奮不顧身地擊殺晉軍,救出了秦穆公。
秦穆公脫險後,秦軍士氣大振,結果反敗為勝,全殲晉軍,而且俘虜了晉惠公。
戰鬥結束後,秦穆公要重賞那些農夫。他們卻一起跪拜在地說:“我們是為了報答國君的不殺之恩,不是來求賞的。”原來他們那些在岐山分食馬肉的農夫。
按照法律,懲罰這些農是可以的,似乎也是應當的,因為放縱有可能鼓勵類似的行為。但秦穆公出於同情心,放過了這些農夫,結果卻為自己帶來了一場勝利,豈不是意外之喜?
以上觀之,婦人之仁本身非善非惡。但離善很近,離惡也很近。往這邊偏一點,是善,往那邊偏一點,就成了惡。比如有婦人之仁的項羽,他不幸偏到那邊去了。他率兵攻襄城時,“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史記·高祖本紀》)“阬之”就是坑之,把人活埋。因為久攻不下,就把全城男女老少全部活埋,這種事確實令人發指。他因為遇到抵抗而屠城的事應該還做過不少,以至連自己人都看不過意了。一些老將在楚懷王面前批評他說:“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後來項羽坑殺俘虜二十萬,更是令天下人驚心。項羽為什麼要做如此殘忍的事呢?我想可能是因為愛惜下屬。看見下屬因作戰而死亡,心裏痛苦,竟至於把仇恨發泄到無辜的老百姓身上。在下屬眼裏,他倒像個好人,可是在天下人看來,他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殺人魔王。
項羽在垓下突圍時,向一個老鄉問路。那老鄉故意指給他一條絕路。由這件事,可窺項羽該死的一斑。
現在有些學者和文藝界人士尊項羽而貶劉邦,不知道腦袋是怎麼長的!假如他本人是被項羽活埋的老百姓中的一個,他會不會為項羽唱贊歌呢?假如他的親人被項羽活埋,他會不會敬佩項羽是個仁義英雄呢?凡事要設身處地想一想,腦子才不會發燒。
如果婦人之仁偏到這一邊,就可能是大仁大義。南懷瑾大師說:“我認為,古人說‘婦人之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要人們的慈悲,不要走小路線,要發大慈悲,具大仁大愛,所以才用婦人之仁——看見一滴血就尖聲驚叫的‘仁’來作反面的襯托。實際上婦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正如齊宣王看見一頭牛發抖不忍宰殺,擴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愛。只可惜沒有擴而充之而已。一般的婦人之仁,如果擴而充之,就是仁之愛,那就非常偉大了。”
南大師還講了一個把婦人之仁擴充為大仁大愛的例子:宋朝初興時,名將曹彬奉命攻打江南的後主李煜。經過半年多苦戰,曹彬所部已經占領後唐都城南京的各大要地,只需一戰即可大功告成。這時,曹彬卻突然生病了。諸將心裏著急,都來探視,問他是什麼病。曹彬說是心病,並說:我的病醫生治不好,只有諸位能醫好。
大家忙問治病辦法。曹彬說只有一個辦法:打進南京後,不許隨便殺一個人,不許奸淫擄掠。
諸將發誓決不違令,曹彬於是下令攻城。城破後,果然軍紀嚴明,全城百姓得以保全。
曹彬與項羽的做法正好相反,堪稱大仁大義。
在生活中,婦人之仁與大仁大義有時很相似,如何區分呢?當然要從利害關系上來區分。婦人之仁只是施小恩小惠給少數人,對大局沒有好處甚至有損害。
有一個故事:春秋時,景差出任鄭國宰相時。寒冬的一天,有個人打赤腳涉水渡河,從水裏走出來時,小腿已受了寒。景差正好路過那裏,見此情景,就下車請那個人坐上自己的車,還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蓋好。這件事傳開後,大家都誇景差是個好宰相。晉國的叔向聽說這件事,譏笑道:“景差做一國宰相,不是太不通了嗎?我聽說好官在一個地方,三月份就把溝渠修好了,十月份就把橋梁造好了,牲畜都不用涉水過河,何況是人呢?”
小善是不能掩蓋大過的,景差樂於助人,也許稱得上一個好人,但他卻未能履行自己的職責,離一個好宰相就差得太遠。現代有些政府官員在本職工作上多有疏漏,一味地用小善出眾,以博取名聲。這種人連婦人之仁都算不上,不過是無恥的偽善罷了!
大仁大義是施行善政,使大眾公平受益。漢代名相丙吉出巡時,遇到一個凶殺案件,他理都不理,徑直而過。後來,他看見一頭牛在路邊喘氣,立即停下來,問牛主人,這頭牛為什麼喘氣?事後有人問他:為什麼關心牛命,而不關心人命?
丙吉回答說:“路上殺人,自有地方官吏去管,不必我去過問。而牛喘氣異常,可能是發生了牛瘟,或者是其他有關民生疾苦的問題,地方官吏不大會注意,我當然就必須問清楚。”
丙吉表面上冷酷無情,心裏卻時時裝著民生的疾苦,用大仁大義形容他,不是很恰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