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你想要創業建國,或是你想做任何一件事業,必須要具備先能得到“人和”。你想要人心歸向,或是個人想要有朋友相助,必須先要從自己“立德”開始。如果你自己做人,態度、言語、思想等行為,處處“缺德”,一切就免談了!
經典回放
選自《大學》
【原文】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譯文】治國之道是,得到民眾擁護就能享有國家,失去民眾擁護就會失去國家。因此,國君先要慎重地修養道德。有了美德,就會擁有民眾;有了民眾,就會擁有土地;有了土地,就能獲得財富;有了財富,國家就有開支。美德是本,財富是末。表面講道德,內心重財富,那么民眾就會相互爭利、相互侵奪。所以,財富積聚於君王,百姓就會離散。財富積存在民間,民眾就會歸附。因此,君王發布不合理的政令,也會遭到百姓反常的抵抗;財富不合理地搜括而來,最終也會被人用超常的手段掠奪而去。
大師釋疑
外本內末:“外”即表面,“內”即內心。意為表面講道德,內心重財利。
爭民施奪:“爭民”,即民爭,指百姓相互爭利。“施奪”即搶奪。
悖:逆,意為違背正理。
學儒一得:最核心的是經濟問題
南懷瑾大師認為,本節選錄的這段文字,言淺而意深,如果真懂了就能受用無窮。他說:
“這一段文章,說得非常白話,本來不須再加討淪。但是,在座的幾位年輕同學,是從現代白話教育起步的。因此,又回想到我自己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還在童年,距離現在已有半個世紀以上,似懂非懂,不敢多問老師。如果太囉嗦多問,老師會說,好好背熟它,將來你就會懂。一輩子也用不完。當然,聽來很悶氣,不是生氣,因年輕,還不懂生大氣呢!將來懂得,真是莫名其妙!心想,恐怕老師他自己還沒有完全懂吧!可是幾十年後,真的反而覺得那個老師真高明,好在沒有點破我。如果那個時候,他教我懂得了文字,也許永遠只是做個‘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而已。這是要有人生多方面的經驗,而且還要配合數十年的做人做事,才漸漸地一層一層深入,才算真懂了。”
從文字上來說,這段話確實不難理解,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能概括。但是,從古到今的政治家都在研究“得民心”的學問,有的人果然深得民心,有的人卻做得很失敗。比方說那些亡國之君,難道他們真的傻得不知道需要得到老百姓擁護嗎?試想,他們從小就跟全國最有學問的人學習,學到一二十年,兩三個博士都能拿。如果讓他們到大學講曆史、講哲學、講政治學,他們會比絕大多數教授講得好。所以他們不可能連“得民心”這么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如果按一般的曆史評價,他們亡國是因為荒唐昏庸或者品德敗壞。但事實恐怕沒有這么簡單。曆史評價畢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把一個人的優點集中在一起,簡直是個聖人;如果把他的缺點集中在一起,簡直是個魔鬼。人們都喜歡“以成敗論英雄”,當然會努力為成功者收集優點而為失敗者收集弱點。而事實上,那些亡國之君未必真的那么糟糕。比如明朝的崇禎皇帝,既不貪圖享樂,又能勤奮工作,每天闌興夜寐,一心操勞國事。如果他沒有亡國,曆史肯定會把他評為一代聖君。但是他失敗了,優點也像是缺點了。
那么這些帝王為什么亡國呢?按《大學》的觀點,是因為不修品德,過於重財利。這可以說抓住了要點。比如崇禎皇帝,他的軍隊發不下薪水,幾乎要叛亂了,供他專用的內幣銀有數千萬兩,他卻舍不得拿出來,寧可用殺戳的辦法制止暴亂。最後他倉庫銀子都成了李闖王的戰利品。當然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一個政權要滅亡,通常都是因為經濟問題沒有解決好。只要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即使帝王本人的品德差一點都不會有什么問題。老百姓只要有飯吃,有衣穿,有錢花,根本不會想到去造反。如果經濟問題沒有解決好,帝王的個人品德再好,老百姓也不會擁護。
那么如何解決經濟問題呢?《大學》認為應該把財富積存在民間,而不是公家的府庫。把財富存在民間有什么好處呢?有一個故事也許能說明問題:
春秋時,賢士董安於擔任趙國宰相,協助趙簡主治理國家。後來,趙簡主和董安於都去世了,趙襄子成了新的國家。有一年,晉國的智伯聯合韓、魏兩國,圍攻趙國。趙襄子急忙把謀士張孟談請來商量對策。張孟談勸不必擔心,並且說,當年董安於治理晉陽時,曾苦心經營,使城防堅固,民心歸服,足可一戰。
趙襄子稍感放心,便帶領隨從巡視晉陽。他發現糧庫的糧食不多了,府庫的錢財不多了,兵庫的武器不多了,不禁大吃一驚,頓時害怕起來。張孟談安慰他說:“我聽說聖人治政,財富藏在民間,而不是藏在公家的倉庫裏;重在教化,而不是充實武裝。現在請您下令,讓老百姓備足三年的糧食、錢財後,其餘的全部上交國庫。並請民間的奇才俊士出來協助守城。”
趙襄子聽從建議,下達命令後,第二天,倉庫的錢財就堆得裝不下了。五天後,城池已修整牢固。趙襄子又聽從張孟談的指點,把董安於當年築在城牆中用於制造武器的材料挖出來,趕造兵器。所以,沒過多久,晉陽城已是兵精糧足。趙國在晉、韓、魏三國大軍的圍困下堅守了三年之久,最後趙國聯絡韓、魏兩國,一舉滅掉了智伯。
如果把此例跟崇禎皇帝的事例聯系到一起來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國庫的錢財堆得再多,也不能說明國家富有;老百姓都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國力強大。這就是要把財富儲存於民間的原因。
與治理國家相似,一家公司如果只有老板極少數高層人員富有,而員工比較貧窮,並不是真正的興旺發達。只有員工共同富有,才是真正的生意興隆。中國某些企業家目前還在把設法削減員工薪水作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這實在是愚不可及的事。誠如日本企業家土光敏夫所言:“著眼於低工資,公司是繁榮不起來的。”日本另一位企業家藤田田則說:“沒有一家公司因為支付高薪而倒閉。”他們講的都是把財富“藏於民間”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