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有一次,一位在鄉村擔任多年警察的人來看我,談到執行勤務的苦處,他便說:“老師啊!我很想提早退休,能在你身邊做事,隨便打掃清潔,端茶送飯都可以。”我說:“你是一個誠實君子,多擔待一些煩惱苦痛,為地方社會老百姓做點好事,才是真修行,才是真學問。”

  經典回放

  選自《大學》

  【原文】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譯文】為什么想在天下推行明德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呢?國君尊敬老人,便會帶動百姓孝敬的風氣;國君尊敬長者,便會帶動百姓敬長的風氣;國君憐恤孤寡,百姓們也會照樣去做,而不會欺淩弱小。所以,國君應當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

  大師釋疑

  老老:尊敬老人。

  長長:尊敬長者。這裏所謂“長者”,主要指才能品德出眾的人。

  恤:撫恤。

  不倍:不違背。“倍”同背、悖。

  絜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在道德上有示范作用。“絜”、“矩”是古代測量的工具。

  學儒一得:“美德即知識”

  儒家所謂“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在有道理和沒有道理之間。

  如果作為一種道德感化手段,是沒有道理的。前一節已經講過,人的境界不同,追求的東西不一樣。這跟西方哲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是一致的。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而且人的需求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

  但儒家的所謂“修身”,要求跳過前面四大需求,直接到達自我實現的境地。所以他們即使餓著肚子,也在思考國家大事;即使就要死了,還要保持氣節。這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行得通。比如曾參住在魯國時,每天穿著破舊的衣服去種地。魯國國君想送給他一塊封地,他認為不符合禮,三番五次不肯接受。他臨死時,兒子們把他抱到一張比較豪華的床上,他認為不符合禮,堅決要求換到舊床上。這種完全不關注生活享受而追求自我實現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可惜絕大多數人實行不了。無論你怎樣以身為表率,別人也不會見樣學樣。

  每個人都會追求自己的目標,而不會追求別人的目標。領導人想通過敬老、尊賢、恤弱來帶動這些行為,基本上會失望。能夠受到好評就算結果不錯,有的人甚至還會對此類行為嗤之以鼻。比方說,領導敬老,不孝敬父母的人不會因此變得孝順,反而認為這是領導在收賣人心。因為他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真心孝順父母的人。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領導敬重某個賢士,不敬重賢士的人不會因此敬重賢士,反而會對賢士充滿妒恨。領導憐恤弱小,沒有同情心的人不會因此變得慈善,他們認為這不關自己的事。

  但是,原本有敬老、尊賢、恤弱等習慣的人,用不著領導提倡,也會保留這種習慣。

  所以說,作為一種道德感化手段,老老、長長、恤孤是行不通的。

  但是,如果作為一種利益驅動手段,這種方法是有道理的。只要這樣做以讓自己得到好處,絕大多數人都會爭先恐後地去做。他們並不是喜歡老老、長長、恤孤,而是喜歡由此帶來的利益。“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這些宮女並非認同楚王審美觀,但只要能受到寵愛,餓死了也覺得值。漢朝“以孝治國”,孝敬父母的人有機會成為官員,所以竟出現了“王祥臥冰”這么極端的事情。他想捕魚給父親吃,用硬物把冰敲開就可以了,用身體去融化堅冰,是多么不合情理、不合科學的事。所以,這只能認為是一個追求轟動效應的宣傳炒作。他真正喜歡的恐怕不是自己的父親,而是朝廷的官職。

  那么,儒家所謂“教化”,到底強調的是哪種手段呢?從儒士們羞談利益的舉動來看,他們恐怕強調的是道德感化。那么,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由於儒家思想統治中國的時間太長,所以儒家這種追求道德感化的理念仍有所殘留。新聞媒體經常宣傳這個、弘揚那個,嘮叨得越多,越沒有人愛聽。其實,如果真想在社會上形成某種風氣的話,只要把“利益點”指出來就可以了,這樣做能得到什么利益?只要有好處,還怕人們不會爭先恐後去做嗎?

  雖然儒家的“德化”理論行不通,但對一個追求傑出的人來說,多做老老、長長、恤孤之類的好事,絕對是有害無益的。而且不做這些好事,“傑出”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敝鄉有一長者,在本村創辦了一家大公司。他每年春節挨家挨戶給本村六十以上老人送禮,價值約二百元左右。有一次,我跟表侄談到這件事,表侄不屑地說:“他把好處給年輕人,還可以幫他做事。把好處給這些快要入土的人,有什么用?”

  我一下子火了,責備道:“你自己不能多做善事,還瞧不起別人!”

  表侄辯解道:“我不是說他人不好,我是談辦事效果的問題。”

  “你想談辦事效果,那么我給你透露一點小聰明。”我說,“老人們雖然沒有勞動能力,但他們有閑功夫,有一張嘴,每天走門串戶,東家長西家短。再說他們也沒有別的追求,就圖人家的重視,不要把他們丟在一邊不管。對他們好一點,他們就會感激不盡,盡談他的好事。這不是給他作宣傳嗎?再說本村不少年輕人在他的公司裏上班,聽了老人們對他的誇贊,工作積極性肯定不一樣了。花二百元錢買到人家一張嘴,辦事效果不是很好嗎?”

  表侄瞠目結舌。他大概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否則也不會說那種混話。

  西方哲人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這個知識可以作“智慧”理解。如果人們能夠徹底了解自己的真正利益之所在,能夠完全洞察自己行為的未來後果,那么他當然會按最有利的方式行事。而美德確實能夠給自身帶來最大利益,只不過有些人看不出其利益所在罷了。所以說,一個人不具備美德,往往不是修養不好,而是智慧不足。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