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成道初期,並無制戒,衹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之訓示。直到第五年時,有一比丘為母所逼,與其俗妻發生關係,於是,佛教戒律從此陸續制定起來。
據傳所說,佛滅一百年間,由迦葉傳阿難,再傳末田地,商那和修,優婆崛多, 五師相繼,如瀉瓶水,並無支流。於優婆崛多以下,有五位弟子,對律藏內容,各自取捨不同,便分為五部律,乃至二十部。五部律者。一、曇無德部。此云法密, 即四分律,於上座部律藏中,聚集成文,隨說所止,即為一分,如是四度,一部方就。第一分二十卷,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條。第二分十五卷,即比丘尼戒,三百四 十八條。第三分十四卷,即安居、自恣等規則。第四分十一卷,即房舍、受衣、滅諍之種種雜法。二、薩婆多部。此云一切有,即十誦律。三、彌沙塞部。此云不著 有無觀,即五分律。四、迦葉遺部。此云重空觀,即得解脫。五、婆粗富羅部。此云著有行,未傳中土,以上皆屬小乘戒。
中國有戒律,始於三國時,曹魏嘉平二年,由中天竺曇摩迦羅尊者,於洛陽白馬 寺,譯出四分律羯磨法,即請梵僧,立羯磨法,傳授比丘戒,為中國有比丘之元始。經五百五十年,自佛陀耶舍、竺佛念尊者,譯出四分律後,古德著述有二十家。 四分律弘揚,起於元魏法聰律師,以下經十餘傳,至道宣律師,兼通三藏,精研毗尼,作《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鈔》之三大部及《拾毗尼義鈔》、《比丘 尼鈔》,合稱為五大部。宣以唯識學,融通大小乘,成立一乘圓頓之妙戒,故此宗以道宣律師為高祖。因其住於終南山,後人稱南山宗。又以四分律為宗,故亦稱四 分律宗。
律有三名︰一毗尼,此翻為律,罪之輕重,依法定故,犯與不犯,非律不分,故稱毗尼。二尸羅,此翻為戒,亦翻清涼,三業如火,焚燒行人,若受淨戒,戒能防非,故稱清涼。三波羅提木叉,此翻別解脫,若受持何種戒,即得何種解脫,亦名處處解脫,故稱別解脫。
戒有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四種︰一、三皈戒。二、五戒。三、八關齋戒。四、菩薩戒。出家戒有五種︰一、沙彌及沙彌尼戒。二、式叉摩那戒。三、比丘戒。四、比丘尼戒。五、菩薩戒。共有七眾佛弟子,計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及優婆夷等。
又,小乘戒與大乘戒。小乘戒者,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一切諸戒,皆 有四科︰一戒法、二戒體、三戒行、四戒相。戒法者,如來所制各種戒法。戒體者,從師受戒,領納法體,防非止惡,非色非心。戒行者,既發戒體,隨能任持,運 身口意,造修善業。戒相者,持戒美德外彰,其相為人軌範。古德說︰「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
又,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世間戒即五戒、八戒。出世間戒即十戒、具足戒。戒有 二種︰一、止持戒。二、作持戒。止持戒者,止者制止,不作諸惡,戒體光潔,順本所受謂之止持。作持者,作者造作,策勵三業,造作眾善,修習戒行,有善起 護,故號作持。小乘戒者,多是止持,故未受戒者,不得見聞,易生輕慢,恐成障礙故。大乘戒,有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大乘戒者, 多是作持,無論男女,受與未受,均可閱聞,為種善根故。
又,淫殺盜妄是性戒,其罪極重。飲酒戒等,避世譏誚,名為遮戒,其罪尚輕。
又,身斷一切惡,名律儀戒,心斷一切惡,名定共戒,修至四禪,身中自生,防非止惡。無惡可斷,名道共戒,三乘聖者,見道修道,無漏智發,心中自生,防非止惡。
大乘菩薩戒本,共有六種︰一、《菩薩瓔珞戒本》,有十重戒,無有輕戒。二、 《梵網經菩薩戒本》,有十重、四十八輕戒。三、《瑜伽菩薩戒本》,有四重、四十三輕戒。此三種戒,出家在家皆可同受。四、《菩薩地持經戒本》,有四重、四 十三輕戒。五、《菩薩善戒經本》,有八重、四十六輕戒。此二種戒,唯出家受。六、《菩薩優婆塞經戒本》,有六重、二十八輕戒,此戒唯在家受。
受菩薩戒,有二種性質,一是頓受,雖未曾受七眾戒,亦可單受菩薩戒。二是漸受,須先受三皈五戒,然後再受菩薩戒。
戒之輕重,各本名稱不同,《瓔珞經》稱十重戒,名為十不可悔。《梵網經》稱為十波羅夷。《瑜伽戒本》稱為四他勝處。《優婆塞經》稱為六重法。以輕戒來說,《梵網經》稱為輕垢罪。《優婆塞經》稱為失意罪。
眾生無量,虛空無邊,戒善同爾,亦無分齊,大乘戒以三聚淨戒,收無不盡,聚 即總攝為義。一、攝眾生戒,廣度一切眾生,無生不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二、攝律儀戒,而悉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攝善法 戒,而普修一切善,無善不修,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上為菩薩所要發的四弘誓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