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著

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價值觀 徐恒志居士著

二、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日期:2010-1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徐恒志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佛教對宇宙人生有獨到的見解,這就是因緣和合、生起萬法的觀點,即不管是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乃至我們的主觀認識,無不都是各種條件和合的現象,缺少一個條件就不能產生事物本身。譬如一棵樹便是由種子、肥料、陽光、人工等所結合;這個大課堂是由水泥、鋼骨、磚木等所建造,條件不具足就不可能有樹木和會堂這些現象。同學們有學習的要求,這是「因」;經過家長的贊助,老師的教導,這是「緣」;將來便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這便是「結果」。可見萬事萬物,因緣和合,才能生果。既然是因緣和合所生,就不免要遷流、變化,它們的體性是空的;體性雖空,但不妨有事物的各種假象,這就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是用兩點論來說明一切事物的。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豁然開悟,就是洞徹了宇宙人生是一系列無窮無盡的緣起現象;明白了事事物物都是生滅變化、互相依存的,沒有孤立和絕對的存在,正像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如果沒有物質運動,也就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

在人生領域裡,人們一切活動,看來是各自進行,實際上是農民為我種田,工人為我織布,我們的衣、食、住、行事事都依賴別人的幫助,才能生存。我們也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他人提供方便。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互相依賴,互為緣起。用「緣起性空」這一根本觀點來觀察事物、處理問題,自然形成了下列一些基本哲理:

(一)印證真理的三種標準——三法印

1)諸行無常:說明一切事物都處在發生、發展、消滅的無窮循環中,沒有恒常不變的東西。如宏觀世界的各種天體:太陽系、銀河系、星雲、星團等等,無不在運動變化,所以佛教說世界是成、住、壞、空,不斷循環。這一論點,已由當前宇宙學家的新發現所證實。美國天文學家佐治.甘茂(George Gamow)曾發表了「宇宙是在虛無一物的情況下形成的」這一觀點。形成的過程是從非物質,先形成次原子的粒子、微子等等,然後形成原子,進入了物質狀態,再進而聚合到了極大密度時,壓縮到極點,就發生了巨大爆炸、輻射出去的氣體,逐步形成了星雲系統。目前世界各著名天文台都攝得許多「噴射星雲旋系」和「無線電波星雲旋系」(Radio-galaxy)的照片。例如美國海勒天文觀測台攝得一座典型的噴射星雲旋系,射出的強烈光炬,長達一萬光年。這就說明了虛無之中能射出物質。同時,許多天體,則是在不斷衰老之中,太陽上出現黑的斑點,正是太陽內部劇烈運動的結果,由於它每分每秒在釋放著能量,當然也有縮小、爆炸和熄滅的日子。發生、發展、消滅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不可抗拒的規律。天體的成、住、壞、空以及現代科學所說物質可變為能量,能量可變為物質,正是佛教理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物質領域裡的精闢概括。但是佛教的這一論點,實際上不僅指物質領域,而是論證物質、思維和絕對理體的融通不二的境界。同樣肉體上有生、老、病、死,思想上有生、住、異、滅,說明我們經驗世界中的一切現象——不管是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無不在迅速發展、變化之中,所以說一切是遷流無常的。

2)諸法無我:「諸法」是指一切事事物物。所謂「我」主要有二種含義:1.常住不變的意思,即不因時間、空間等各種條件的變化而消失;2.能作主宰的意思,能隨心所欲主宰一切。但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是隨著細胞的新陳代謝而生生滅滅,細胞又是各種元素所合成,不可能常住不變;也不可能有主宰一切的能力。譬如誰都不想死,但死字臨頭,哪個能自作主張?因此,所謂我,實際上也是「緣起性空」的。

3)涅槃寂靜:「涅槃」譯為「圓寂」,即一切智慧、道德都圓滿,一切煩惱、習氣都寂滅,帶來內心世界永恒的寧靜。當人們掌握了無常、無我的道理後,就會對客觀世界和主觀意識不再堅固執著,不會凝結、僵化,打破「我」字當頭的種種不良傾向,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觀察、處理一切,平衡人們的精神生態。這種「涅槃寂靜」的境界已被許多學佛的人所證實。從邏輯推理上來說,我們的思想、心念既是有生有滅的,那麼必然有一個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的「不生不滅」的空寂靈明境界,這是可以理解的。大乘佛教更綜合和深化了「三法印」,而說「一實相印」。通過時時以智慧觀照,有助於化除我、法二種執著,達到超越主客觀分別,進入光明自在境界。在證實這一客觀真理——實相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到人我一體,從而發起了同體大悲心,積極向上,與人為善,自利利他,達到淨化心靈、淨化人生的目的。

(二)對一切事物的三種觀點——空、假、中

這是緣起性空道理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可從空、假、中三方面去認識。上面所說的樹,就可以這樣說:「所謂樹、即非樹,是名樹。」因為樹是各種條件的結合,本質上是空的(即非樹);本質雖空,但不無樹的假象(所謂樹);雖假而空,雖空而假,對立面的統一,不妨立樹之假名,就是中(是名樹)。著名的佛教經典A~;金剛經A~;,就有許多這樣的論點,其中甚至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未學佛法的人就搞不懂,為什麼弘揚佛法的人,卻來一個一百八十度轉彎,徹底的自我否定——「即非佛法」?要知道雖然有佛法,但佛法也不過是藉言語、文字來表達的概念,執著佛法與執著妄想,本質上沒有兩樣,譬如珠粉入眼和塵埃入眼,同樣會遮蔽視線,所以說「即非佛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佛法中所包含的辯證法因素是十分豐富的。

(三)事物的客觀規律性——因果論

從因緣所生的緣起觀出發,必然形成動機、行為與效果一致的因果規律的理論,這是佛教重要學說之一,它對促進個人品德,自覺抵制不良習氣,大公無私,遵紀守法,從而改善社會風氣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教化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含有因果的道理。例如你惡言傷人,人家便會用惡毒的言詞來回敬你,或者伺機報復;如果你熱心助人,當你遇到困難時,便會有人來幫助你。同樣,你對社會有大的貢獻,就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惡口罵人,被罵人心中發生的怨恨必然反饋不良信息到罵者身上,反之則是良性信息的反饋。佛經上曾說:「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孟子曾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這些都是因果律的反映。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也是因果律的生動說明。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為善的終身潦倒,作惡的反尊榮富貴的現象,在傳統學說中往往無法解說,引起人們對因果報應的懷疑。佛教的「三世因果論」傳入中國後,便突破了哲學思想上的困境。佛教說明生命的信息流,不僅限於一世的生死,因為反應在心理方面的因果關係是比較複雜,超越時間的限制,它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儒家不也曾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嗎?佛教更具體說明善惡報應的嚴肅性、規律性,真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佛教三世因果學說,是以身、口、意三方面造作的能力(業力)不失作為理論根據的。概括說明因果關係的教理是「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1)苦諦:這是佛教對人生的價值判斷,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一般說來,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與親人別離)、怨憎會(和不可愛的人會合)、求不得(得不到所欲望的東西)、五陰熾盛(心身日夜如火熾盛燃燒)。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真是科學猛進,知識爆炸,逐步邁入了信息社會,但對人生所產生種種痛苦的解脫,仍是無能為力。像日本是一個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但據前二年的報載,這個國家一年內曾自殺二萬多人。最近報載:「據統計,法國每年有一點二萬人自殺,自殺未遂和有自殺企圖者,更是高達十二萬人,精神空虛,生活無望,是自殺的主要原因。」這些現象值得人們深思!

2)集諦:「集」就是集合、聚集,是說明受苦根源的真理。人生由貪、瞋、痴等煩惱的因,促使身、口、意三方面進行顛倒活動,形成了業力——一種看不見的潛在力量,惑、業結合,便會招集種種苦果。這就是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3)滅諦:是說明滅苦的真理。滅除了惑和業以後,就進入了安樂、清淨狀態,也即上面所說的「涅槃寂靜」。

4)道諦:是說明要解脫痛苦,必須修道的真理。佛法實踐的法門無量無邊,但都是以持戒、修定、開慧為實踐的總綱:以持戒對治妄作妄為;以修定對治散亂不安;以開慧對治愚痴顛倒。分別來說,就有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等無量法門。

上面所說的「四諦」中,「苦」、「集」二諦是講世間的因果,「滅」、「道」二諦是講出世間的因果。大小乘佛法都是以「四諦」為理論基礎。進一步說明三世因果關係的,是造成生命循環的「十二種緣起」,這裡從略。

【書籍目錄】
第1頁:一、佛教的形成和發展簡況 第2頁:二、略說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第3頁:三、佛教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及其道德結構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