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飲水思源話靈巖
老和尚是個很懂得感恩的人,他常說到:「人總要知恩感恩、飲水思源,今天老和尚會來臺灣創建靈巖山寺,最初的原動力是我香港一位弟子陳慧根居士發起的。我在香港閉關時,護關的人之中,他是最有力的一位。
本來我到臺灣定居,還是想繼續閉關,並沒有發心要創建道場,就是慧根常跟著我後頭勸:『師父都已經出家好幾十年了,現在還要為自己修行?應該要發大心
創道場度眾生啦!』當時他供養我四十萬港幣--相當於臺幣三百二十萬,這錢我到臺灣是要買地建關房的,後來由於慧根的因緣感動我,又有感於臺灣雖然出家人
多,卻無叢林可參學、佛法後繼乏人等種種因緣,使我改變心志要創建道場,才用這造關房的錢買了靈巖山寺的地。
當然我發這個心,得是無量的得,但也有失的地方。我要是掩關晝夜彌陀十萬聲,那樣生西方品位高一點,生上品上生;發心要建道場,就是想著要如何修大
殿、如何修觀音殿、怎樣利益眾生︰︰,把自己念佛修行擱著,當然這也是在念佛,在念未來的佛--念眾生。你現在叫我晝夜念彌陀十萬聲,那有那個功夫?這是
我失的地方。至於我得的地方,由於廣與大眾結緣,這樣不但我一個人生西方,也使千萬人有這個因緣跟我同生西方。
我們念佛堂也是慧根居士發心臺幣二百五十萬建好的,從民國七十五年底落成以來,每個月都有佛七法會,每次至少都有二、三百人參加。每年傳兩次戒,每次
都有五、六百人參加。每年兩次萬人大朝山及種種佛事,乃至山上三百多名住眾,日日早晚課程都要依靠這個佛堂。還有遊客來山參觀,眼見到莊嚴的佛堂、佛像,
『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將來都能得到究竟解脫的功德。你看這一個人發心二百五十萬,做了多麼大的功德事!
至於初到埔里看靈巖山寺這塊地及建寺的因緣,應該說到李慧念了。我一個香港來的窮和尚,初到埔里,腳踩生地、眼觀生人,誰也不認識,慧念居士就發心供
養我。那時我到臺北、高雄各處,回來到埔里,吃住都在他家。他家三樓上有佛堂、有套房,我來了住、用功都是很自在,那真是賓至如歸,就像自己的家。我往來
各地都是他買票送我上車,乃至載我四處去找地。
靈巖山寺今天有這塊地,講起來還是慧念居士的功勞。起初是買兩甲地,一甲地三百萬,兩甲地要六百萬啊!那時我只有三百多萬。這塊地慧念有股東,他的名下有兩百萬,他做功德沒有要錢,我再分期付款才買了這塊地,然後慢慢增購到二十甲地。
我們山上從買地、過戶,建念佛堂、兩邊廂房乃至觀音殿,都是他申請建築執照、畫設計圖、找工人、監工,還有一切工程的種種瑣碎事情都是他在發心打點。
尤其像找工人做事,有時要先給人家錢,人家拿了錢,幫不幫你做還成問題,那是多麼擔心的事!幸好慧念居士是埔里土生土長的,他本身又是工程師,這事他做起
來也就輕而易舉,當然心中還是要有計劃呢!
就有人說:『像他這樣做,可能山上有他一份什麼吧!』有什麼份?有的是他無量無邊的功德。他來護持只有付出、貢獻,不為名利,這那是小心量的人所能了解?他在山上做這一切事完全是義務,不拿人工錢--他是來拿功德財不是來拿世財的。
我有這一位護法,心裡平安了好多!總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感召慧念居士發大心;要是沒有他發心,要我一個人來監督這些工程,那道場還沒建好,老和尚不老恐怕早已經累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