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印光大師年譜 沈去疾居士編著

印光大師年譜 沈去疾居士編著

一、專弘淨土,力倡念佛法門

[日期:2010-08-12] 來源:轉載  作者:沈去疾居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專弘淨土,力倡念佛法門。

近代中國佛教淨土宗是和印光大師的名字聯在一起的。大師自廿一歲出家,廿二歲受戒前在湖北竹溪蓮花寺當照客,曬經時得讀《龍舒淨土文》殘本,得知淨土念佛法門。從此終身信奉,自行化他,專志弘揚了五十八年,直到圓寂。《龍舒淨土文》是南宋時佛教居士王龍舒(王日休,字虛中,龍舒人,宋高宗時進士,又號「龍舒居士」)編的一本初機入門書。印光法師十分推崇此書,十六年後還對人說:「《龍舒淨土文》言淺義周、詞詳理備,為接引初機第一要書,若欲普利眾生,此書萬不可忽也。」(3)

印光法師選擇淨土念佛法門為歸決不是偶然的,這是他深刻觀察了中國當時的社會環境、僧伽實際狀況,同時又熟諳佛教諸宗門派的傳承、特點,並結合世尊創立佛教本旨得出的結果。他在法雨寺藏經樓專志潛修,不擔任寺內任何實職,一心閱藏二十年,其佛學研究造詣精深可想而知。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以大師那般天資、氣質,二十年披閱藏經心得,認定了唯有淨土一宗,念佛一法可以適合其當世弘傳需要,是從暢佛本懷的意旨出發,自利利他,度己度眾的最終之道。

印光法師認為:「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難;唯此一法,全仗阿彌陀佛慈悲誓願攝受之力,及與人信願誠懇憶念之力,故得感應道交,即生了辦也。」(4) 近一、二十年來,由於人體生命科學的建立和發展,使人們對於人體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攝受、資訊、意念、感應等現象也作為客觀存在的實體,不再被輕率冠以「唯心主義」而一筆抹殺了。人生有限,佛法無邊。即以密宗和中國歷史上弘傳最廣的禪宗來說,對於修持者本身的素質要求是頗高的。世上億兆眾生男女,人的生理構造雖基本都一樣相同,但智商、體質差距不等,天資、稟賦,參差各異。以佛教語言來說,即是宿根各別。有的人就是一輩子不會「悟」,不會「通」,又有什麼辦法!何況參禪和修密還要專門特定的環境,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才行。而念佛和發願往生淨土則是至簡至易,人人可以實行,只要誠心就是。中國大乘佛教根本宗旨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普渡眾生,利樂有情。」印光法師認為除了淨土宗念佛法門之外,沒有其他任何別的佛教、宗,法門能真正充分擔當此任。這個宗派法門最符合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的本意原旨,是為最大多數人、及所有生物的解脫而努力的。

是少數一部人先成佛,先渡到彼岸去好呢?還是最大多數人一起成佛,解脫苦難到達淨土彼岸的好呢?顯然只有後者符合大乘佛教的教義教旨。

從對一種宗教思想研討的角度來考究,還在於這個宗派法門能否永久保持教徒的信仰,堅定信心。佛教的根本目的在於使人得到解脫,普渡眾生到達彼岸。淨土是彼岸的所在,歷來的高僧大德都深明此義。故而往往皆是顯密圓通,禪淨雙修,而從不炫耀什麼「開悟」、「神通」境界。淨土念佛法門提出了「生前積德行善,一心念佛,死後可以往生西方淨土」的理論和方法。尤其著重指出了當一個人生命將要終了之際,臨死之前一意誠心念佛,即可往生淨土。這一著,對於要求肉體和精神同時獲得解脫的人來說,無疑是十分令人向往鼓舞的。

佛教之偉大,佛教之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在於它從創建一開始即自己宣佈自己本身最後也是要滅亡的,並且把佛教從誕生到消亡的過程清楚地區分為三個時期,即是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明確指出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如今已是佛曆二五三六年。故而印光法師和我們都處在佛法衰微的末法時代,這是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的。人們雖然無力更改既定的歷史時期,但是卻可以根據這時期的性質來決定選擇弘傳佛法的契機法門,這樣仍然能使佛教興盛輝煌起來。印光法師的卓越貢獻正在於他用其畢生精力為近代佛教指明了:「淨土念佛法門為當世隆盛佛法的唯一途徑。」大師不但在理論上(5)實踐上(6)證實了這個見解的準確性,而且還總結了念佛法門的具體方法要訣。

「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7)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切勿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8)

大師還介紹了能息滅妄念、屢試屢驗的十念記數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以此一句佛為一念。」(9)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法。行、住、坐、臥,皆無不宜。」(10)

類似這樣的講解方法,在《文鈔》中所見殊多。值得我們提出注意的兩點是:一,所有這些方法都是至簡至易,切實可行,合乎現代醫學衛生,而又不帶任何迷信、神秘色彩的。二,念佛也不是有的人所想像那樣隨口瞎念念的,要持之以恒,則必須有一定的正確方法。

印光法師的淨土宗思想是有一個完整體系的。這個體系從普陀山法雨寺時期奠基,到最後完整形成,其過程大致可分這樣三個階段。

一八八二——一九一二

得讀《龍舒淨土文》,後又至北京紅螺山淨土道場參學。於一八八七年至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潛修,深入經藏,奠定基礎。此一時期,著述中集中闡發淨土思想的有:《淨土決疑論》、《淨土普被三根論》、《宗教不宜混濫論》,以及他三十八歲時所作的《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在致體安和尚的這封長信中,印光法師酣暢淋漓地論述了淨土宗在佛教諸宗所居的優越地位。指出:「教理行果及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從歷史情況說起,逐層深入,反覆闡明瞭淨土念佛法門「簡易、穩當、切合實際」的特點優點。

一九一二——一九三0

此第二階段,印光法師以「常慚」名在上海《佛學叢報》發表淨土三論,後漸接受在家弟子皈依。大量刻印、流通淨土經論。在給許多皈依弟子的復信中,反覆闡述淨土宗思想,介紹念佛法門。此階段主要撰述有:《與徐福賢女士書》、《復永嘉某居士書》、《龍舒淨土文‧序》、《淨土問答並序》、《示淨土對治等義》、《南五台茅蓬記》等。

一九三0——一九四0

此階段中,印光法師離普陀山至蘇州報國寺閉關。倡議成立弘化社。作《一函遍復》。為靈巖山寺永作十方淨土道場訂立「五條規約」。上靈巖山。為《續編文鈔》作序。

大師從蘇州報國寺閉關至上靈巖山圓寂的最後十年,是他淨土宗思想體系最後完整形成的時期。這時他看人看事看世界更透澈明瞭,弘法慈悲,言辭鋒利。運用淨土宗的觀點理論更加純熟自如。《一函遍復》作於一九三二年,他從淨土宗理論出發,聯繫實際,提出了當時學佛之人普遍應當遵守的十二條原則。對教內僧伽、法師制定了「靈巖山寺永作專修淨土道場」的五條規約。還有他臨終前不久所作的《致廣慧和尚書》也很重要。在這封長信中,大師再次論述了淨土念佛法門的優越性。殷殷期望五臺山僧眾能有朝一日將這文殊菩薩道場,建成一個和靈巖山一樣的十方專修淨土道場。

【書籍目錄】
第1頁:沈去疾著編例說明 第2頁:印光法師對中國近代佛教之貢獻
第3頁:一、專弘淨土,力倡念佛法門 第4頁:二、發現並總結明清以來佛教衰敗之根源
第5頁:三、主持創辦「弘化社」 第6頁:四、興建靈巖山寺淨土宗道場
第7頁:五、印光精神 第8頁:印光大師年譜
第9頁:誕生至出家時期1861~1881 第10頁:參學至閉關時期1882~1911
第11頁:文鈔應世之時期1912~1929 第12頁:弘化至圓寂時期1930~1940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